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
2015-01-20陈炳森叶继新
陈炳森 叶继新
【摘 要】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提出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与课程一体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72-03
专业建设的实质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成效。而且,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一脉相承,不可分离。通过将专业与课程建设相互融合,以课程建设带动系列教学条件的建设,可迅速提高专业建设的效果和彰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贯彻落实《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使专业设置、发展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推进高校专业改革和建设,广西教育厅于2011年开展了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急需的专业,被教育厅、财政厅遴选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专业。建设任务主要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建设等三个方面。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课程体系,落实专业发展规划以及课程建设计划,对教学内容深入序化,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凸显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在探索工作过程导向和项目化教学方面取得了成效,创新了“目标产品”人才培养模式和“连环载体模块化”教学模式,顺利完成建设任务,专业综合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同时带动了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达到以点带面,推动专业与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本文试以该学院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为例,对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
一、专业与课程建设思路
专业建设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引导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结果,而课程建设是一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是专业建设的根本性工作。《关于开展特色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通知》提出应“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根据该文件的要求,应把支持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和北部湾经济建设作为专业发展的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全面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机电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二、建设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
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的是:把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融合在一起,以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其他相关专业的发展,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通过课程建设推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实训条件和教学条件建设。在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达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可得到如下具体目标:
第一,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一切围绕着教育教学的建设与改革都要依托师资队伍。例如,要创造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首先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工作,是高职教育发展和一切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第二,增强办学活力。通过创新运行模式,采取合资、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建设“理实一体化”校内外生产性教学基地,探索切实可行的“校中厂”和“厂中校”形式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灵活组织教学过程,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达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目标。
第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抓手,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使毕业生双证率、就业率、单位满意率名列区内前茅。
三、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根据专业面向岗位: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管理的任职要求,确定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以专业面向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确定“目标产品”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目标产品“机器人”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的完整的生产流程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有个真实的目标,便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召开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了解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历程,研究其面向的主要工作任务和需要的职业能力,准确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教学项目,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更贴合生产一线的需要。
配合学院“一讲堂两基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拓展,建立机电工程系学生自主学习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中心为平台,聚集以优秀学生为主体组建的专业协会,以创新制作、实训设备开发、教师科研项目、科技和生产活动为有效载体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技能竞赛激励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突出能力、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结合人才成长和职业素质养成的规律、职业岗位对能力方面的要求,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保障,灵活组合、按需施教的“宽基础多线并行活模块”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专业能力培养过程分为机械零件设计加工、机床数控系统及电气维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维护三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方便分成小班同时开展集中式教学,在大型设备台套数不足的情况下更显优越。既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让学生尽可能的操作设备,确保教学质量。endprint
(三)创新教学模式
根据机械产品设计与加工、机床控制与数控系统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等典型工作项目的技能要求,重新整合课程,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序化教学内容,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设计课程教学项目。教学过程实施“连环载体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强调终极目标产品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贯穿一线,即学生各阶段的学习都以同一个目标产品为载体,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都是终极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设计、加工、装配、控制调试等课程都围绕着机器人这一产品展开,学生用前面学习的成果作为现阶段学习的载体,通过后续的学习去检查前面的学习成果存在的问题。课程之间的衔接,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专业知识、课程学习目标以及产品的开发、生产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什么学”、“怎么学”等疑问得到自然而然的解决,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提高非常显著。
在各模块的教学中,都以基本素质和专业综合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双向不断的反馈、思考、修正和提高,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反复过程中,真正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无缝对接,相互验证、补充和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按照“目标产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一支师德高尚、行业知名、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为项目化教学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学院周边的东盟经济开发区为主,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与社会能工巧匠,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生产管理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2.“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除了安排中青年教师脱产到企业工作外,还要利于校内实验室建设、设备维修、项目开发等机会,不间断的锻炼和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在课堂是教学能手,在企业是技术能手。
3.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教研、教改、学术研究,开展了各种教学观摩课、示范课及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水平的提高是必然的。
(五)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新增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顶岗实习的质和量。依托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的特殊优惠政策,通过土地无偿使用、技术投资等方式引企入校,建设真实的生产环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的产品就是学生的实习作品,学生的实习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学生就是员工,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使学生在校内便可得到真实岗位的锻炼,实践性教学落实到了实处。
五、建设实效
通过两多年的实践,在办学理念与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管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完善了“目标产品”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灵活机动的课程体系,探索多模块、分阶段、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连环载体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与企业共同建金属结构厂,在校内建成了“做学教一体”的生产性教学基地。按照行动导向构建项目化课程,实施学做一体化教学,构建了“基于行动引导型核心课程实施连环载体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同类高职院校的认可,获得了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稳步提高,学生的双证制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的数量和奖项不断提升,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创本项赛事学院历史最好成绩,这也是全区高职院校参加历届(下转第99页)(上接第73页)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唯一获得全国奖项的项目,实现了广西高职院校零的突破。
总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专业的发展,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是课程建设,因此,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核心。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过程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院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能力、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朱萍.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创新与探索——以广西财经学院审计学专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3(28)
[2]庞松鹤.高职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探索实践——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3]潘玉民.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
[4]赵新业.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4(4)
【作者简介】陈炳森(1972- ),男,广西平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电站机电设备及综合自动化技术。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