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工作路径的寻绎与重构
——由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比穷”现象引发的思考

2015-01-20金雯彦

文教资料 2014年27期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金雯彦 项 莹

(中国药科大学 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8)

高校资助工作路径的寻绎与重构
——由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比穷”现象引发的思考

金雯彦 项 莹

(中国药科大学 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8)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一系列资助育人政策的颁布,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逐步健全。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基本上实现了教育公正公平。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个别高校助学金评定过程中争相“比穷”的现象,反映出高校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通过网上论坛调查大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从辅导员的角度,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建议和看法。

高校资助 助学金评定 “比穷”现象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实行并轨收费制度后,贫困生问题在大学教育中日渐突出。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后,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3年10月《沈阳晚报》等媒体报道,某高校班级在评定助学金的过程中,举办了一场演讲“比穷”的班会,贫困大学生要得到助学金,必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述自己家庭的困难程度。学生讲得越悲惨,票数就越高,得到助学金的机会就越大。媒体普遍认为,即使这样的评选方式能让贫困的学生拿到助学金,但在无形中伤害了寒门学子的自尊,少数自尊心强的贫困生反而会因此而错失国家的帮助。

一、寻绎:“比穷”现象反映出高校助学金评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科学化与人性化的机制缺失

客观、公正地认定贫困生是开展助学金评定工作的首要条件,但是“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目前高校贫困认定工作普遍缺乏切实可行的科学量化的标准,无法仔细核实申请人的真实状况。学生生源地贫困证明在贫困认定过程中所占分量较重,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贫困生证明问题上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或因人情关系,并不进行详细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出具的证明随意性较大,导致不少假贫困生的产生[1]。学生民主评议倾向于主观臆断,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因性格内向或是自尊心较强等原因,将可能导致他们失去这份资助。一些贫困学生表示并非是自愿公开个人信息,而是在面对隐私权与救济权两者之间的矛盾时权衡后无奈的抉择[2]。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部分高校资助工作者并未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权,避免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

2.助学金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觉悟错位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要坚持育人为本,以育人为首要目的[3]。而在高校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个别学生之间争相“比穷”,看重助学金超过奖学金。某些学生认为,辛苦学习只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奖学金,而只要“脸皮厚”就能拿到动辄数千元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比起来,助学金的“性价比”更高。在获得资助性质的奖助学金后,存在部分学生设宴请客、买化妆品、购置游戏装备等现象。还有一些贫困生出现“等、靠、要”的思想,缺乏感恩、自立、自强的意识[4]。从这些现象看来,当下高校的资助工作并未有效发挥育人作用,反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重构:基于“诚信”,立足“感恩”,弘扬新风尚,传递正能量

高校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辅导员是高校基层资助工作的实施者,必须把握好辅导员在资助体系中重要角色的定位,确保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使国家资助育人政策落到实处[5]。针对高校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出现的“比穷”现象,笔者结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实际,进行如下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1.利用多种媒介,宣传政策,博采众议

辅导员要善于利用年级大会、网络新媒体等载体广泛宣传国家奖助学金的设立目的及学校评定奖助学金的管理办法,确保广大学生的知情权,对于个别不理解学校评定工作的学生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开导工作。2014年,笔者在大学生在线网站上发起“让感恩传递正能量——奖学金和助学金谁更有真正的性价比”这一主题讨论帖,吸引许多学生的积极参与。大家一致认为,靠比穷造假获得助学金,它折射出部分学生“拜金主义”的思想。他们不劳而获,贪恋享受,背弃诚信,编造谎言,以此博取同情,获得利益。这种狭隘的“金钱至上”的思想是丑陋的、腐朽的,须知生命中还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诚信、道义等,这些才是弥足珍贵的,切不可为追逐钱财而弃之不顾,降低人格。再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金钱确实有其实用价值,但应该通过积极的、正当的、合理的方式,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勤劳获取,不该自私狭隘到打“助学金”的主意。

不仅如此,在主题交流帖中,不少学生还就“如何保障助学金的公正评定”这一方面的话题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其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1)助学金应给予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同时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2)正确认识和区别奖学金与助学金的不同价值;(3)助学金评定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4)必须加强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同时需要建立信息反馈监督机制;⑸政府的诚信体系建立是关键所在。来自四面八方的真知灼见在彰显、弘扬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调整与部署指引方向。

2.加强诚信教育,培养素质,提高修养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高知识群体的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尤为重要。然而,“为争取助学金而不惜违背事实竞相比穷”这一不争的事实,折射出部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虚假包装自荐材料、轻易毁约等。

大学生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建立诚信监督机制和大学生诚信档案、开办主题班会及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大学生中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强化自身诚信意识,让诚信成为大学生立身之本[6]。

3.多方调研情况,认真审核,严格把关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为杜绝助学金申请过程中的种种弄虚作假的现象,评定助学金前,辅导员必须通过与学生本人沟通、与班级干部及宿舍成员谈话、调查学生饭卡消费情况等途径多方位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严把国家助学金申报审核关。在组织学生填报时,指导学生按照填报要求,规范认真地填写,以备调查、审核。

4.优化评议方式,尊重隐私,实现民主

当前,高校资助管理中对学生隐私权的漠视,已经给贫困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辅导员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要在尊重学生隐私、不伤及学生自尊的基础上,寻求更好的民主评议方式,力争做到既公开透明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重视反馈工作,鼓励勤学,触动感恩

淡化奖学金的思想反映了部分学生对于学业的轻视心理。“奖学金”,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团体或个人给予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的奖金。较之助学金,虽然数额略低,但其意义不同——助学金目的在于“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福利,是为了帮助家境真正困难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而设;奖学金的目的在于“奖”,是一种奖励措施,蕴含着肯定、嘉奖,象征着荣誉。显然,持“助学金比奖学金更划算”这一观念的学生,未能正确厘清二者的概念,认识二者不同的意义,轻视知识,看重金钱,只知索取,不懂奋斗,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那么,如愿领取了“助学金”的那部分学生是否能够合理规划、使用这笔资金,使之实现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呢?笔者建议,评定结束后,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后续信息反馈制度,成立监督小组,定期调查获助学生助学金的分配使用情况。重视资助金发放后的反馈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资助育人政策的真正落实,还为今后的资助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辅导员还应引导获助学生透过助学金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体验到来自社会的爱,使之对党和国家充满敬意和谢意,进而立志用自身切实的感恩行动,如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回报国家、社会及学校。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会感恩,践行感恩,将爱心传递下去。

[1]黄建美,邹海贵.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与道德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13(5):87-90.

[2]熊康俊.高校资助管理中的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0):20-21.

[3]贾明超,范正祥,陆斌.“育人为本”资助理念视角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70-72.

[4]杨艳.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6):10-11.

[5]李迎霞,吴婷,潘跃成.论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的作用.科技创新导报,2008(09):185-186.

[6]史凌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62-63.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