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中气萌芽理论治鼓胀1例

2015-01-20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李可厥阴老中医

甘肃省庄浪县中医医院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甘肃庄浪传承基地(甘肃庄浪,744699)

李可老中医为我国现代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纯中医重剂救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的临床与理论大家。为继承和发扬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团队于2012年9月在《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一书中系统总结了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形成该流派核心学术体系。我们通过一则鼓胀病案,阐明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中气萌芽理论在临床的灵活运用。

1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中气、萌芽内容的具体阐述

李可老中医认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肝为元气萌芽之脏。物之既已扎根,萌芽即可反映物之生机,人身同理。故人身一气周流除了生发之力外,蓄势待发的萌芽之力是否强健,是人之生机另一关键,此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及“厥阴主阖”、“厥阴中化”同理,也是《黄帝内经》中“少火生气”功能的体现[1]。

中气(后天胃气)乃先天肾气之根,生命之延续全赖中气之滋养、灌溉,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中气,中气左升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1]。李可老中医认为:“彭子益先生以易论医,创河图五行以土为中心论,中气为轴,十二经(五脏、六腑)经气为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生命终结,此论后天胃气[1]”。

2 历代医家对鼓胀的论述

鼓胀为临床上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说明治疗上较为困难。

本病最早见于《内经》,对其病名、症状、治疗法则等都有了概括的认识。如《灵枢·水胀》记载其症状有“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素问·腹中论篇》记载其症状是“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病机是“饮食不节”,“气聚于腹”,并“治之以鸡矢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论述的石水、肝水等与本病相似,如谓:“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大腹水病方》中首次提出放腹水的适应证和方法:“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水肿病》在病因上提出了“水毒”可引起鼓胀病,并用“水蛊”名之,说明当时已认识到此病由水中之虫所致。金元时期《丹溪心法·鼓胀》认为本病病机是脾土受伤,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相生而成。此期在治法上有主攻有主补的不同争论,深化了对鼓胀的研究。及至明清,多数医家认识到本病病变脏腑重点在脾,确立了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结的本虚标实的病理观,治法上更加灵活多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肝足厥阴之脉”中厥阴对应《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厥阴风木之气,应四季之“春”,即“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象;应一日之“晨”,即“一日之计在于晨”之理;应五行之木气,应五方之“东”方;种种对应,但其所代表的气运行状态一致,皆代表万事万物气机升发、萌芽的初始状态,即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此论人之大气机、萌芽之意。

3 病案举隅

患者苏某,女,60岁,首诊时间为2014年4月7 日,因“腹胀、双下肢浮肿半年,加重1周”就诊,刻诊见腹胀、纳差、双下肢浮肿、神疲乏力、畏寒怕冷、面色晦暗、心悸、气短、头晕、腰膝酸软、口腔溃疡疼痛、时牙衄鼻衄、尿少如浓茶色、大便稀溏、日解3~4次、失眠多梦(噩梦)、舌质郁红、苔白腻、脉弦。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9年。血常规示:WBC:3.67×109/L;腹部彩超示:肝硬化,胆囊继发改变,脾大,腹腔积液;下腹部可探及深约55mm 的游离性液暗区。中医诊断:鼓胀,证属土气不足,土不载木;西医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腹水。治则:厚土载木,蓄萌芽。方药:基地肝炎方加味:红参、炮姜碳、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磁石、泽泻、代赭石、五味子、生山萸肉、赤芍、海藻、五灵脂各30g,生白术90g,茯苓、白芍、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酸枣仁、生半夏各15g,吴茱萸10g,楮实子120g。3 剂,1 剂/d,每剂加水2 000ml,文火不间断煮两小时,煮取450ml,日分3次温服。

二诊(2014年4月11 日)时自诉腹胀、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头晕、心悸、畏寒怕冷、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疼痛均略有减轻;口干而不喜饮;饮食同前,小便增多,色由浓茶色转为淡黄色,大便偏稀,由日解3~4次变为2~3次。睡眠略好转,仍梦多,时有噩梦;舌质郁红,苔中后部薄白腻,舌中前部有细裂纹,舌尖部剥脱无苔,脉弦大。效不更方,处方:红参45g,茯苓、白芍、泽泻、三石(龙骨、牡蛎、磁石)、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代赭石、五味子、生山萸肉、炮姜碳、赤芍、干姜、生半夏、海藻、五灵脂各30g,楮实子120g,酸枣仁15g,乌梅、吴茱萸各10g。5 剂,1 剂/d,每剂加水2 000ml,文火不间断煮取450ml,日分3次温服。

三诊(2014年4月16 日)时自述腹胀、双下肢浮肿消失,乏力大减,头晕消失,偶有活动后心悸气短症状,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减轻,口腔溃疡疼痛、牙龈出血均明显减轻;偶有轻度口苦、口干,不喜饮,纳食增加,喜食温热饮食,小便增多,色淡黄,大便稀烂,日解1~2次,偶失眠,梦少,睡眠好转;舌质略郁红,舌中后部薄白苔,舌中前部有细裂纹,舌尖部剥脱无苔;脉弦缓。复查腹部彩超:腹腔内未见明显游离暗区。处方:红参45g,茯苓、白芍、泽泻、三石、肾四味、代赭石、五味子、生山萸肉、炮姜碳、赤芍、干姜、生半夏、海藻、五灵脂各30g,楮实子120g,酸枣仁15g,乌梅、吴茱萸各10g。5 剂,1 剂/d,每剂加水2 000ml,文火不间断煮取450ml,日分3次温服。

4 体会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由此可见土木关系在病理状态下传变及正确的治法。从后天五行的相克而言,生理状态下,木克土即为正常的制约关系,表现为木气具有疏松土气的作用,若木克(疏)土太过或木克(疏)土不及则可能出现相应病理情况,此患者应为木克(疏)土太过。因人身处处有元气,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萌芽生机不力则神疲乏力,责北方生生之源不足;面色晦暗为肾之本色外露;鼻衄牙衄,口腔溃疡,失眠多梦,为相火离位,细找线路,则有厥阴中化太过之火,阳明不降之火,甲胆不降以及气有余便是火等;尿少如浓茶色属中气不足,气虚生热,湿热下注,厥阴中化之火邪流注本经;大便稀溏为釜中釜底火不足;腹胀为厥阴横逆,土木失和,土虚木乘;乏力,纳差,大便稀溏,日解3~4次,双下肢浮肿,均为先后天两本亏虚,土不治水,土失运化;心悸为厥阴下陷后直升,土虚风动,厥阴风木疏泄太过。

肝硬化主要的病机为土不载木,厥阴风木之气郁结,其中既包括局部的厥阴风木之气下陷转为寒邪,厥阴中化太过为火邪,横道中土气郁化热、化火二邪,己土之气失于运化,转化为湿邪及湿郁所化之热邪,戊土因失于己土的濡润而正常的燥气偏盛转为燥邪,再加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即厥阴本气风气的异常,如此六气相互绞结,虽以寒邪为本,但其标为燥、热、火。故肝硬化治疗必须标本同治,依据李可老中医“三阴统于太阴”之理,可从太阴论治。以理中汤为主厚土载木,生山萸肉使肝木和缓有序升发,五味子敛五方离位之火;楮实子(吕英老师经验用药)为诸子皆降,该药禀赋的天之气、地之味,与肝硬化局部的气郁气滞程度相符;赤芍入血分凉血,清解血分热毒,以防治门脉高压、脾大、胃底静脉及食管静脉曲张等;茯苓、泽泻疏导寒湿;白芍降甲胆,赭石降其逆气,针对气有余便是火之气;乌梅、半夏阖厥阴、阳明;五灵脂合红参为治虚中夹瘀,李可老中医用二者相畏药相配,“一补一通,用于虚中夹瘀之证,益气活血,启脾进食,化积消癥,化瘀定痛,化腐生肌[2]”;海藻甘草汤磨之削之荡之;三石系李可老中医经验用药,其“龙骨牡蛎为固肾摄精、收敛元气要药,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2]”;肾四味也系李可老中医经验用药,由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四药组成,正所谓“入肝肾,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润而不腻。益肾精,鼓肾气,温阳无桂附之弊,滋阴无熟地之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合乎景岳公‘善补阳者,须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源泉不竭;善补阴者,须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生化无穷’之妙。凡遇下元亏损,肾阳虚未至手足厥逆,肾阴亏未至舌光无苔,而属肾气、肾精不足之证,凡有腰困如折,不能挺直,甚则腰弯如虾状,头目昏眩,记忆衰退,体虚感冒,阳痿遗精,小儿遗尿,老人小便余沥,夜尿频多,足膝酸软,肾不纳气(加胡桃肉与补骨脂为青娥丸)久病及肾等症,万病不治,求之于肾,用之效如桴鼓”[2];若土气足时可适当加吴茱萸破冰,不可过用开破肝气之药,以免损伤萌芽。

[1]吕英.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

[2]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178.

猜你喜欢

李可厥阴老中医
An injection-locking diode laser at 671 nm with a wide tuning range up to 6 GHz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科技活动周主会场掠影
李可从中气论治消化道肿瘤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坐诊
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