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实践及效果评价的研究
2015-01-20黄巍曾巧平
黄巍 曾巧平
[摘要] 目的 研究肇庆市城区及周边城乡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方法与措施,并对其救治危重新生儿的效果评价。 方法 对我院经院前急救与转运的321例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选取300例自行转运的危重新生儿作为对照,对比两组患儿的预后,并对转运以及转运过程中的急救措施进行分析,以求总结出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的最佳方法。 结果 本组病例转运成功率为100%、转运途中死亡率为0%,患者转至NICU后总治愈率为92.52%、放弃治疗率为4.98%和死亡率为2.49%。 结论 院前急救与转运对降低危重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不但优化医疗资源,而且还提高了转运网络中基层医务人员对危重新生儿的医疗急救技术,减轻基层医务人员风险,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 危重新生儿; 院前急救;转运网络;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6-0022-04
Study on evaluation of the practice and effect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ransfer network for neonates with critical conditions
HUANG Wei ZENG Qiaoping
Duanzhou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526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ransfer network for neonates with critical conditions in the downtown of Zhaoqing City and surround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evaluate its effect in rescuing neonates with critical condition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321 neonates with critical conditions who received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ransfer in our hospital. Another 300 neonates with critical conditions who received voluntary transfer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s. The prognosis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The study evaluated the transfer and first-aid measures applied during transfer in order to summarize the best approach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ransfer for neonates with critical conditions. Results As for the group with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ransfer, the transfer success rate was 100%, the mortality rate during transfer was 0%, the total cure rate after transfer to NICU was 92.52%, the treatment abandoning rate was 4.98%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2.49%. Conclusion Pre-hospital first aid and transfer play a positive and effective role in reducing the mortality rate and disability rate for neonates with critical conditions. It not only optimizes medical resources, but also improves the medical and first-aid technologies for neonates with critical conditions among grassroots medical staffs within the transfer network, mitigates risks of grassroots medical staffs and reduces medical disputes.
[Key words] Neonates with critical conditions; Pre-hospital first aid; Transfer network; Effect evaluation
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建立是新生儿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1]。新生儿院前急救是指新生儿出生即刻在产房进行急救,以及在一级和二级新生儿医疗单位进行的处理。新生儿转运是指将产房、一级和二级新生儿医疗单位的危重新生儿转运到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及时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能第一时间为患儿进行生命救护,改善了患儿疾病预后和远期生命质量。我院于1998年1月建立了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系统,这是肇庆市城区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本文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321例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NICU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转运危重新生儿321例作为转运网络组,其中男212例,占66.04%,女109例,占33.96%;日龄<24 h 257例,占80.06%,24~72 h 39例,占12.15%,>72 h 25例,占7.79%;胎龄:25~30周7例,占2.18%,>30~34周35例,占10.90%,>34~37周58例,占18.07%,>37周221例,占68.85%;出生体重:<1000 g 7例,占2.18%,1000~1500 g 30例,占9.35%,>1500~2500 g 64例,占19.94%,>2500~4000 g 218例,占67.91%,>4000 g 2例,占0.62%。同时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通过基层医院或由家长直接抱送入我院NICU危重新生儿300例作为自行转运组,男195例,女105例,其中足月儿249例,早产儿51例。300例危重新生儿中,入院途中死亡3例,入院时因病情严重,合并有先天性疾病,经多方抢救无效,24 h内死亡15例;入院后治疗3 d因病情加重,要求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0例。
1.2 新生儿常见急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指征
①新生儿窒息;②呼吸窘迫综合症;③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④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⑤新生儿胃肠急症;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⑦内分泌与代谢急症;⑧新生儿重症感染;⑨血液系统疾病;{10}新生儿产伤;{11}新生儿外科急症;{12}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
1.3转运方法
1.3.1 人员构成 由我院NICU专业医师和新生儿科护士和专职救护车司机组成救护和转运小组。
1.3.2 转运设备 急救车内设有氧气、高频呼吸机、新生儿转运暖箱、微量血糖仪、电动吸引器、新生儿喉镜、气管导管、气囊面罩、复苏囊、新生儿转运暖箱、微量血糖仪、电动吸引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移动电话和急救物品等。
1.3.3 转运网络 以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NICU为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中心,与肇庆市城区及周边各级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儿科建立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其最大辐射半径为70 km,单程转运时间约1 h实施转运。
1.3.4转运流程 结合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实践经验,按以下院前转运流程:①NICU设24 h专线电话,接到转出医院求助电话;②电话中大概了解新生儿基本病情,并指导求助医院尽其所具备的条件,先做必要的初步抢救,完善转运准备;③立即通知院前急救值班医师、护士和司机立即出车;④转运队伍出发;⑤现场急救。转运队伍立即出发前往求助医院,指导或参与当地医院抢救;⑥转运前准备。在进行了初步抢救后,病情较稳定、完善转运条件后进行转运;⑦作好转运前的交班。当地医院应完善记录患儿的初步救治过程,包括使用过的抢救器械、药物等,向转运医护人员详细交代其有关注意事项。转运医护人员接到患儿后,对患儿进行基本检查并观察病情;⑧家属谈话。与求助医生共同向家长详细告知患儿的病情,包括经过初步救护后患儿的病情,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患儿家属详细了解患儿病情并签字确认转运同意书后进行转运。转运同意书做为医疗文书备案[2];⑨转运过程加强监护,维护生命体征稳定。要有安全措施预案、途中患者处理、与NICU联系、有病情变化、即用车载救护设备进行抢救、并电话通知我院NICU,做好相关抢救准备;⑩接入我院NICU;{11}转运后做好转运记录和交接班工作。包括转出医院的初步救治过程的详细记录、转运同意书、转运过程中的救治监护记录,对病情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转运质量[3],321例均符合危重新生儿评分标准[4]。
1.4 转运过程救护方法
清理气道分泌物,鼻导管或头罩吸氧,复苏囊加压给氧,气管插管术及用车载转运呼吸机辅助呼吸,保持气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插鼻胃管,置新生儿转运温箱保暖。监测体温、血糖、监测生命体征。低血糖者给予10%葡萄糖液输液泵输入;惊厥者给予苯巴比妥;颅内压增高时,予以脱水剂;酸中毒时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予适当补充碳酸氢钠。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主要疾病构成及转归
321例危重新生儿转运至本院NICU,途中无死亡,转运成功率100%。321例中治愈、好转297例,占92.52%,放弃治疗16例,占4.98%,死亡8例,占2.49%。转运病种前10位是:①早产儿79例,占24.61%;②新生儿窒息59例,占18.38%;③新生儿吸入性肺炎55例,占17.13%;④新生儿肺炎25例,占7.79%;⑤新生儿黄疸21例,占6.54%;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例,占6.23%;⑦新生儿咽下综合征9例,占2.80%;⑧低体重儿8例,占2.49%;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6例,占1.87%;⑩新生儿肺出血4例,占1.25%(合计286例,占89.10%)。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通过基层医院或由家长直接抱送入我院NICU危重新生儿300例资料,男195例,女105例,其中足月儿249例,早产儿51例。300例危重新生儿中,入院途中死亡3例,入院时因病情严重,合并有先天性疾病,经多方抢救无效,24 h内死亡15例;入院后治疗3 d因病情加重,要求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0例。经统计学处理,自行转运组的放弃、死亡率明显高于转运网络组(χ2=4.648,P<0.05),见表1。
表1 转运网络组与自行转运组预后比较
2.2转运危重新生儿的日龄与转归
6 h内转运129例(占40.19%),治愈、好转123例,治愈率为95.35%;与其他转运日龄相比,其治愈率相对较高。与生后6 h转运相比,生后24~48 h放弃治疗率最高为7.69%;48 h后转运病例死亡数显著增加(χ2=21.260,P<0.01),见表2。
2.3 2010~2012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新生儿情况
2012年转运危重新生儿人数已占我院NICU住院人数的8.36%,且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新生儿死亡率有逐渐下降趋势,见表3。
表3 2010~2012年转运危重新生儿情况
2.4远期效果评价
对危重新生儿及时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能第一时间为患儿进行生命救护,改善了患儿疾病预后和远期生命质量。它不但运用了新生儿科的专业技术和合理使用急救设备,而且使危重新生儿获得及时全面的诊治和护理,提高抢救质量,降低死亡率,增加NICU的病床使用率,又避免在转运途中因病情变化错失了及早抢救时机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效的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对危重新生儿很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减少继发性的损害,将有助于改善预后及早日康复。所以,在远期随访过程中我们将与综合医院的神经科、理疗科、五官科和小儿康复中心等有关科室密切配合,将随访中发现的听力和智力障碍的危重新生儿及时转给有关科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高预后不良的转运危重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达到优生优育的目标。
3讨论
3.1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主要优势
当今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快速发展,新生儿病死率较以往有下降趋势,以NICU为核心的地区性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形成,促进了新生儿急救医学的重大发展[5]。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接收医院转运”模式。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相当于主动把“流动的NICU送到危重新生儿身边”,使基层医院与三级医院NICU紧密联系起来,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双程转运系统[6]。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地已先后建立了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主要优势有:①因为基层医院和部分综合医院缺乏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急救设备和抢救经验,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使危重新生儿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并可指导基层医院医师抢救治疗及现场复苏,同时还增加了危重新生儿家属继续治疗的信心。②基层医院对危重新生儿初步抢救处理后,使患儿病情相对稳定,为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同时基层医院医师在上级新生儿专业医师指导下诊治水平不断提高[7]。③简化了转运流程,必要时可实行先抢救后补交费,使危重新生儿快速进入NICU进行抢救,争取了最佳的抢救时间。④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由我院负责指挥转运,拥有专业的转运团队,保障了基层医院转运质量安全问题,增加危重新生儿来源,使NICU专业技术和抢救设备得到最大有效发挥作用,医疗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充分发挥了我院NICU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践证明建立危重新生儿区域性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是势在必行的。
3.2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工作总结与思考
我院是肇庆市城区最早开展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医院,成绩显著。本研究显示,本组321例危重新生儿转运,无死亡病例,转运成功率达100%。危重新生儿以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窒息占大多数,与其他地区调查显示疾病谱相同[8]。危重新生儿的日龄、疾病的治疗效果与转运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新生儿日龄越小,转运时间越早,治愈率就越高,死亡率就越低(P<0.01)。因此,我们建立的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能第一时间快速给予患儿抢救治疗,减少了患儿的继发损伤,改善了危重新生儿经抢救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本组少数家属由于患儿经抢救治疗后并发症较多,疾病预后差或由于经济困难原因而选择放弃治疗,生后24~48 h放弃治疗率最高为7.69%。转入患儿生后大于48 h死亡数高于生后48 h内(P<0.01),说明及时转运救护使危重新生儿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更好地减少伤残及改善预后。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得知,新生儿院前急救以农村乡镇为主,说明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工作重点今后应该放在缺医少药的乡镇卫生院及一级基层医院。此外,我们还注意把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机制和卫生部在农村实施的“降消项目”联系起来,将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减少盲点,避免多次转运而耽误患儿的治疗时机。
3.3院前急救与转运成功的关键
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转运成功的关键是转运前稳定病情,把握转运时机。它依赖于:①有经验的、设备齐全的、新生儿专业的转运队伍;②熟练掌握新生儿各类操作技术;③转运前对患儿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严格评估患儿的病情情况,科学确定转运方案,是评价患儿危重程度是否能够转运的指征;④现场救护为转运成功奠定基础,转运前做好初步救护处理,使患儿病情较稳定,适于转运;⑤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放宽气管插管指征;⑥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及时纠正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⑦转运途中的救护十分重要,应进行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变化随时抢救处理;⑧与我院NICU保持移动电话联系,开通的绿色救护通道,使危重新生儿快速进入NICU进行抢救[9];⑨入院后应按病情轻重做好分类和诊治工作。总之,为了达到有序成功转运的目的,需要有计划地协调有关各方面,很好地分工协作,是成功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的重点。
我院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危重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它不但优化医疗资源,而且还提高了转运网络中基层医务人员对危重新生儿的医疗急救技术,减轻基层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同时我们还加强对转运网络中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学习新生儿急救复苏技术,及时向基层医院进行转运病例治疗结果反馈,指导学习交流,有利于基层医院的业务发展,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邸向瑜,谭启明. 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的实践与远期效果评价[J]. 医疗设备,2011,11(1):40-41.
[2] 刘政,孙平莲,张言圣.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J]. 新生儿杂志,2005,20(3):107-110.
[3] 陈雄,黄太伟,谢克开,等. 院前急救与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效果评价[J].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4):302-304.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诊学组、新生儿学组. 危重新生儿评分法(草案)[J].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42-43.
[5] 陈克正. 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系统[J]. 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527-528.
[6] 刘萍,沈文丽,崔秀荣. 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148例分析[J]. 中国误诊杂志,2008,8(34):8460-8461.
[7] 祝益民,肖政辉,刘瑞冰. 儿科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院前急救转运方式的探讨[J]. 急诊医学,2002,9(5):354.
[8] 刘洁清. 危重新生儿转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110-111.
[9] 李林,屠文娟,李红新. 142例危重新生儿转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5157-5158.
(收稿日期:2014-09-29)
2.3 2010~2012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新生儿情况
2012年转运危重新生儿人数已占我院NICU住院人数的8.36%,且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新生儿死亡率有逐渐下降趋势,见表3。
表3 2010~2012年转运危重新生儿情况
2.4远期效果评价
对危重新生儿及时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能第一时间为患儿进行生命救护,改善了患儿疾病预后和远期生命质量。它不但运用了新生儿科的专业技术和合理使用急救设备,而且使危重新生儿获得及时全面的诊治和护理,提高抢救质量,降低死亡率,增加NICU的病床使用率,又避免在转运途中因病情变化错失了及早抢救时机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效的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对危重新生儿很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减少继发性的损害,将有助于改善预后及早日康复。所以,在远期随访过程中我们将与综合医院的神经科、理疗科、五官科和小儿康复中心等有关科室密切配合,将随访中发现的听力和智力障碍的危重新生儿及时转给有关科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高预后不良的转运危重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达到优生优育的目标。
3讨论
3.1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主要优势
当今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快速发展,新生儿病死率较以往有下降趋势,以NICU为核心的地区性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形成,促进了新生儿急救医学的重大发展[5]。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接收医院转运”模式。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相当于主动把“流动的NICU送到危重新生儿身边”,使基层医院与三级医院NICU紧密联系起来,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双程转运系统[6]。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地已先后建立了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主要优势有:①因为基层医院和部分综合医院缺乏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急救设备和抢救经验,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使危重新生儿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并可指导基层医院医师抢救治疗及现场复苏,同时还增加了危重新生儿家属继续治疗的信心。②基层医院对危重新生儿初步抢救处理后,使患儿病情相对稳定,为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同时基层医院医师在上级新生儿专业医师指导下诊治水平不断提高[7]。③简化了转运流程,必要时可实行先抢救后补交费,使危重新生儿快速进入NICU进行抢救,争取了最佳的抢救时间。④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由我院负责指挥转运,拥有专业的转运团队,保障了基层医院转运质量安全问题,增加危重新生儿来源,使NICU专业技术和抢救设备得到最大有效发挥作用,医疗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充分发挥了我院NICU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践证明建立危重新生儿区域性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是势在必行的。
3.2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工作总结与思考
我院是肇庆市城区最早开展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医院,成绩显著。本研究显示,本组321例危重新生儿转运,无死亡病例,转运成功率达100%。危重新生儿以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窒息占大多数,与其他地区调查显示疾病谱相同[8]。危重新生儿的日龄、疾病的治疗效果与转运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新生儿日龄越小,转运时间越早,治愈率就越高,死亡率就越低(P<0.01)。因此,我们建立的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能第一时间快速给予患儿抢救治疗,减少了患儿的继发损伤,改善了危重新生儿经抢救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本组少数家属由于患儿经抢救治疗后并发症较多,疾病预后差或由于经济困难原因而选择放弃治疗,生后24~48 h放弃治疗率最高为7.69%。转入患儿生后大于48 h死亡数高于生后48 h内(P<0.01),说明及时转运救护使危重新生儿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更好地减少伤残及改善预后。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得知,新生儿院前急救以农村乡镇为主,说明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工作重点今后应该放在缺医少药的乡镇卫生院及一级基层医院。此外,我们还注意把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机制和卫生部在农村实施的“降消项目”联系起来,将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减少盲点,避免多次转运而耽误患儿的治疗时机。
3.3院前急救与转运成功的关键
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转运成功的关键是转运前稳定病情,把握转运时机。它依赖于:①有经验的、设备齐全的、新生儿专业的转运队伍;②熟练掌握新生儿各类操作技术;③转运前对患儿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严格评估患儿的病情情况,科学确定转运方案,是评价患儿危重程度是否能够转运的指征;④现场救护为转运成功奠定基础,转运前做好初步救护处理,使患儿病情较稳定,适于转运;⑤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放宽气管插管指征;⑥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及时纠正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⑦转运途中的救护十分重要,应进行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变化随时抢救处理;⑧与我院NICU保持移动电话联系,开通的绿色救护通道,使危重新生儿快速进入NICU进行抢救[9];⑨入院后应按病情轻重做好分类和诊治工作。总之,为了达到有序成功转运的目的,需要有计划地协调有关各方面,很好地分工协作,是成功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的重点。
我院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危重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它不但优化医疗资源,而且还提高了转运网络中基层医务人员对危重新生儿的医疗急救技术,减轻基层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同时我们还加强对转运网络中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学习新生儿急救复苏技术,及时向基层医院进行转运病例治疗结果反馈,指导学习交流,有利于基层医院的业务发展,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邸向瑜,谭启明. 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的实践与远期效果评价[J]. 医疗设备,2011,11(1):40-41.
[2] 刘政,孙平莲,张言圣.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J]. 新生儿杂志,2005,20(3):107-110.
[3] 陈雄,黄太伟,谢克开,等. 院前急救与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效果评价[J].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4):302-304.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诊学组、新生儿学组. 危重新生儿评分法(草案)[J].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42-43.
[5] 陈克正. 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系统[J]. 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527-528.
[6] 刘萍,沈文丽,崔秀荣. 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148例分析[J]. 中国误诊杂志,2008,8(34):8460-8461.
[7] 祝益民,肖政辉,刘瑞冰. 儿科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院前急救转运方式的探讨[J]. 急诊医学,2002,9(5):354.
[8] 刘洁清. 危重新生儿转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110-111.
[9] 李林,屠文娟,李红新. 142例危重新生儿转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5157-5158.
(收稿日期:2014-09-29)
2.3 2010~2012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新生儿情况
2012年转运危重新生儿人数已占我院NICU住院人数的8.36%,且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新生儿死亡率有逐渐下降趋势,见表3。
表3 2010~2012年转运危重新生儿情况
2.4远期效果评价
对危重新生儿及时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能第一时间为患儿进行生命救护,改善了患儿疾病预后和远期生命质量。它不但运用了新生儿科的专业技术和合理使用急救设备,而且使危重新生儿获得及时全面的诊治和护理,提高抢救质量,降低死亡率,增加NICU的病床使用率,又避免在转运途中因病情变化错失了及早抢救时机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效的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对危重新生儿很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减少继发性的损害,将有助于改善预后及早日康复。所以,在远期随访过程中我们将与综合医院的神经科、理疗科、五官科和小儿康复中心等有关科室密切配合,将随访中发现的听力和智力障碍的危重新生儿及时转给有关科室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提高预后不良的转运危重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达到优生优育的目标。
3讨论
3.1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主要优势
当今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快速发展,新生儿病死率较以往有下降趋势,以NICU为核心的地区性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形成,促进了新生儿急救医学的重大发展[5]。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接收医院转运”模式。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相当于主动把“流动的NICU送到危重新生儿身边”,使基层医院与三级医院NICU紧密联系起来,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双程转运系统[6]。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地已先后建立了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主要优势有:①因为基层医院和部分综合医院缺乏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急救设备和抢救经验,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使危重新生儿在第一时间获得救治,并可指导基层医院医师抢救治疗及现场复苏,同时还增加了危重新生儿家属继续治疗的信心。②基层医院对危重新生儿初步抢救处理后,使患儿病情相对稳定,为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同时基层医院医师在上级新生儿专业医师指导下诊治水平不断提高[7]。③简化了转运流程,必要时可实行先抢救后补交费,使危重新生儿快速进入NICU进行抢救,争取了最佳的抢救时间。④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由我院负责指挥转运,拥有专业的转运团队,保障了基层医院转运质量安全问题,增加危重新生儿来源,使NICU专业技术和抢救设备得到最大有效发挥作用,医疗资源充分整合利用,充分发挥了我院NICU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实践证明建立危重新生儿区域性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是势在必行的。
3.2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工作总结与思考
我院是肇庆市城区最早开展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医院,成绩显著。本研究显示,本组321例危重新生儿转运,无死亡病例,转运成功率达100%。危重新生儿以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窒息占大多数,与其他地区调查显示疾病谱相同[8]。危重新生儿的日龄、疾病的治疗效果与转运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新生儿日龄越小,转运时间越早,治愈率就越高,死亡率就越低(P<0.01)。因此,我们建立的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能第一时间快速给予患儿抢救治疗,减少了患儿的继发损伤,改善了危重新生儿经抢救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本组少数家属由于患儿经抢救治疗后并发症较多,疾病预后差或由于经济困难原因而选择放弃治疗,生后24~48 h放弃治疗率最高为7.69%。转入患儿生后大于48 h死亡数高于生后48 h内(P<0.01),说明及时转运救护使危重新生儿疾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更好地减少伤残及改善预后。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得知,新生儿院前急救以农村乡镇为主,说明新生儿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的工作重点今后应该放在缺医少药的乡镇卫生院及一级基层医院。此外,我们还注意把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机制和卫生部在农村实施的“降消项目”联系起来,将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减少盲点,避免多次转运而耽误患儿的治疗时机。
3.3院前急救与转运成功的关键
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转运成功的关键是转运前稳定病情,把握转运时机。它依赖于:①有经验的、设备齐全的、新生儿专业的转运队伍;②熟练掌握新生儿各类操作技术;③转运前对患儿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严格评估患儿的病情情况,科学确定转运方案,是评价患儿危重程度是否能够转运的指征;④现场救护为转运成功奠定基础,转运前做好初步救护处理,使患儿病情较稳定,适于转运;⑤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放宽气管插管指征;⑥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及时纠正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⑦转运途中的救护十分重要,应进行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变化随时抢救处理;⑧与我院NICU保持移动电话联系,开通的绿色救护通道,使危重新生儿快速进入NICU进行抢救[9];⑨入院后应按病情轻重做好分类和诊治工作。总之,为了达到有序成功转运的目的,需要有计划地协调有关各方面,很好地分工协作,是成功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的重点。
我院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有效地降低了危重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它不但优化医疗资源,而且还提高了转运网络中基层医务人员对危重新生儿的医疗急救技术,减轻基层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同时我们还加强对转运网络中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学习新生儿急救复苏技术,及时向基层医院进行转运病例治疗结果反馈,指导学习交流,有利于基层医院的业务发展,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使更多的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邸向瑜,谭启明. 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的实践与远期效果评价[J]. 医疗设备,2011,11(1):40-41.
[2] 刘政,孙平莲,张言圣.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J]. 新生儿杂志,2005,20(3):107-110.
[3] 陈雄,黄太伟,谢克开,等. 院前急救与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效果评价[J].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4):302-304.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诊学组、新生儿学组. 危重新生儿评分法(草案)[J].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42-43.
[5] 陈克正. 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系统[J]. 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527-528.
[6] 刘萍,沈文丽,崔秀荣. 危重新生儿院前转运148例分析[J]. 中国误诊杂志,2008,8(34):8460-8461.
[7] 祝益民,肖政辉,刘瑞冰. 儿科急诊医疗体系的建立与院前急救转运方式的探讨[J]. 急诊医学,2002,9(5):354.
[8] 刘洁清. 危重新生儿转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110-111.
[9] 李林,屠文娟,李红新. 142例危重新生儿转运[J].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5157-5158.
(收稿日期:201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