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位词“中央、中间、之间”的认知角度辨析

2015-01-19于超

关键词:离散性方位词范畴

于超

(延边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0 引言

空间方位关系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关系。复合方位词“中央、中间、之间”在方位词形、方位相位、以及方位入句方面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使得三个方位词在使用中极易混淆。但在实际使用中,三者有时是不能够自由替换的。本文旨在对“中央、中间、之间”三个方位词求同的基础上辨异,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从方位词的句法组配、方位词的认知图式两个方面分析“中央、中间、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进一步地认识汉语的特点,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些方位词。

鉴于方位词除了表达空间方位关系以外,还可以表达许多意义范畴。如“中间、之间”都有表时间、表范围的语义范畴,像“邻里之间”“一年中间”等,所以本文只限定在“中央、中间、之间”在表达处所的功用范围内进行讨论。

1 句法组配的差异

方位词的语法功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即粘着性和后置性。方位词“中央、中间、之间”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语法功能,它们都能够与名词组合,而形成“N +方位词”的短语。但不同的空间方位词依赖于不同的语法手段,所以方位词“中央、中间、之间”与其搭配的名词各不相同。因为不同的句法组配表达不同的语义场景,不同的语义场景可以分解为不同的空间方位关系,它们在认知上的凸显有所不同。

1.1 “N+中央”式中的名词

“N+中央”式中的名词十分受限,只有个体名词中表示事物的具体名词才能与“中央”搭配。例如:

(1)信封中央,两个清秀的楷体字。(李国胜《笔误》)

(2)祝英台用纸糊了一只箱子,放在床的中央,把两个人隔开,说好谁也不许碰着这箱子。(鲁迅《江南草张》)

例(1)(2)中的“信封”“床”都是个体名词中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若换成集合名词或指人的个体名词都不正确。

1.2 “N+中间”式中的名词

“N+中间”式用的很广泛的复标粘附式,其中N 有以下几种情况:

a.集合名词

b.个体名词(表事物的名词)

c.离散名词

第一,N 是集合名词,即语义所指多于一个人或事物的名词。并且“N+中间”可以受数量词或形容词修饰成分修饰。例如:

(3)两只蜡烛的火焰,在他和她中间闪跳着。(赵大年《皇城根》)

(4)这里一所小学是非常突出的,……突出因为它站在破落的民房、牛粪、饥饿中间。(鲁兵《江南草张》)

(5)她……把它放在两排洁白细小的牙齿中间,不住地旋转着玉米穗,开始迅速的咀嚼。(张一弓《死吻》)

(6)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朱乔森编《朱自清》)

例句中“他和她”“民房、牛粪、饥饿”“两排牙齿”“层层的叶子”都是集合名词,并且有“两排洁白细小的”“层层的”修饰,说明“中间”可与集合名词组合。

第二,N 是个体名词,且表示具体事物。这种情况与“N+中央”式很相似。例如:

(7)院子中间摆着一把藤椅。(赵大年《皇城根》)(方方《随意表白》)

(8)房獉中间赫然一张大床,使我产生了走错了门的感觉。

例(7)(8)中与个体名词连用表处所的用法与“中央”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

第三,N 是离散性名词。例如:

(9)于是我们大声笑着嚷着在火焰中间跳,一转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经上前去了,于是我们就又追上去送它。(茅盾《茅盾全集》)

(10)他不会驾船,然而他又不肯袖手旁观;不过在这漆黑一团中间,他也动不来手脚。(同上)

例(9)(10)中的“火焰”“一团漆黑”是离散性名词。这些名词不同于集合名词与个体表事物的名词,从词义上具有离散性的特点。

1.3 “N+之间”式中的名词

“N+之间”式中的名词是集合名词,并且多数是以“名+(和)+ 名+ 之间”或“数+名+之间”的形式出现。例如:

(11)在碧岸、翠湖、青天、白欧之间游荡着渔船,何等迷人的美景!(舒济编《老舍散文选》)

(12)湍急的扬子江……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老舍文集》)

例(11)(12)中,都是表复数的集合名词与“之间”相搭配,用来表处所。

1.4 小结

以上描述与“中央、中间、之间”搭配的名词的不同特点,可得出下表:

名词方位词个体表事物名词集合名词离散性名词N+中央+--N+中间+++N+之间-+-

方位词与名词相搭配体现出一种静态的存在场景。“个体表事物名词”与“中央”“中间”相搭配,凸显事物作为整体的不可分割性;“集合名词”与“中间”“之间”相搭配,凸显两个或多个事物组合的可分割性;“离散性名词”与“之间”相搭配,凸显事物作为整体出现但具有离析性、分散性。三种组配关系形成的空间方位关系,给我们不同的凸显场景。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语义场景来分析“中央、中间、之间”在使用上的区别。由于“中央”与“中间”,“中间”与“之间”的语义场景相接近,所以这两组方位词在认知理解上界限模糊;同时“中间”和“之间”由于语义场景区分明显,所以界限较清楚,不易混同。

可见,在名词与三个方位词相搭配中,与“中间”搭配的名词范围比较广,包括个体名词、集合名词和离散性名词,因此形成“N+中间”式的短语要比“N+中央”“N+之间”的数量更多。理论上讲,在语义相同的情况下,“N +中央”“N +之间”都可被“中间”替换。

2 认知图式的差异

图式是“意象”的一种,指人在与外界的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和基本的认知结构。例如“在……中间”“在……之间”“在……中央”这些处所方位关系就是图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样东西在另一样东西的中间、之间或中央的情形,于是从具体经验中抽象出认知模式,在遇到其他有处所方位关系的情形中时,就会拿这个认知模式来加以衡量,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一认知模型,因此,“图式”也叫“理想认知模型”。图式虽然是一种既不具体又不十分抽象的意象,但比其他更具体或更抽象的意象在认知上更重要和更基本。图式也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和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中央、中间、之间”就可以使用“图式”来加以分析。它们虽然在语义认知上有着相近似之处,但是它们在认知模式上会形成不同的典型形式,形成不同的认知图式。用下图表示:

如图1 所示,从A 到B 的直线是方位的参照系统。A、B两端点间的任意一点D1、D2、D3……Dn的方位都可用“之间”或“中间”表示。图2 可看成立体的或是平面的系统,两个圆的圆心为O,大圆的半径为R2,面积为S2。S2是所要讨论的方位的参照系。小圆的半径为R1,面积为S1,且R1<R2,则小圆S1的方位可用“中央”表示。在大圆面积内,靠近圆心O 的任意圆为S3,有时S3=S1,则S3的方位是“中间”。即图示可描述如下:Dn相当于“之间/中间”的典型形式;S1相当于“中央”的典型形式;S3相当于“中间”的典型形式。

“中间”既可用于两端距离以内(线性两点之间),也可用于周围界限以内(平面或立体范畴)。“中央”也指与周围等距离位置范围(平面或立体范畴),但“中央”所指方位要比“中间”所指的方位更加精确。“之间”只能用于线性两端点的距离之内。“中央、中间、之间”的语义区别还可以列表如下:

语义特点方位词平面平面或立体线性两端点间与周围等距在周围界限内(不等距)中央-+-中间+++之间+--

运用这样的认知“图式”,就可以解释下面的例句,并判断出正误。

(13)*照片中的我在爸爸和妈妈中央。(-线性两端点间)(注:打* 号的句子为错句。下同)

(14)照片中的我在爸爸和妈妈中间。(+线性两端点间)

(15)照片中的我在爸爸和妈妈之间。(+线性两端点间)

(16)杨妈用勺儿从锅中央挖那“饭心儿”。(+立体空间范畴)

(17)杨妈用勺儿从锅中间挖那“饭心儿”。(+立体空的间范畴)是

(18)*杨妈用勺儿从锅之间挖那“饭心儿”。(-立体空间范畴)

例(13)中,“我、爸爸和妈妈”形成一条直线,其中“爸爸、妈妈”就相当于两个端点A、B,则“我”就相当于两端A、B间的D1D2……Dn。因此,用认知图式1 套用,“中间”“之间”都能成立,而“中央”只能在平面或立体范畴中才能成立,所以例(13)为错句。在例(16)中“锅”是立体空间的概念,所以将其套入认知图式2 中,“中央”“中间”都能成立,而“之间”只表线性范畴,所以例(18)句错误。

3 结语

本文主要从与方位词相搭配的名词的异同,形成不同的认知场景,以及三个方位词在语义认知图式上的差异入手,探讨“中央、中间、之间”这三个方位词的特点,并由此解决一些使用中的问题。看下面的例子,就可分析出“中央、中间、之间”的用法是否成立。

(19)* 你的座位在第三排中央。(+个体名词;-线性两端点间)

(20)你的座位在第三排中间。(+个体名词;+线性两端点间)

(21)* 你的座位在第三排之间。(-个体名词;+线性两端点间)

(22)* 两点中央的距离以直线最短。(-集合名词;-线性两端点间)

(23)两点中间的距离以直线最短。(+集合名词;+线性两端点间)

(24)两点之间的距离以直线最短。(+集合名词;+线性两端点间)

(25)* 小华从人群中央挤出来。(-集合名词;+立体空间范畴)

(26)小华从人群中间挤出来。(+集合名词;+立体空间范畴)

(27)* 小华从人群之间挤出来。(+集合名词;-立体空间范畴)

(28)草地的中央有一个喷水池。(+个体名词;+平面范畴)

(29)草地的中间有一个喷水池。(+个体名词;+平面范畴)

(30)* 草地的之间有一个喷水池。(-个体名词;+平面范畴)

(31)* 不过在这漆黑一团中央,他也动不来手脚。(-离散性名词;+立体范畴)

(32)不过在这漆黑一团中间,他也动不来手脚。(+离散性名词;+立体范畴)

(33)* 不过在这漆黑一团之间,他也动不来手脚。(-离散性名词;-立体范畴)

不同的句法表现正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为目的,而不同信息表现为不同的语义场景,映射不同的认知图式。认知由人们与世界的互动经验中得来的,因此是形而下的、经验主义的、非客观主义的。场景与意象图式的契合可以证明理解上的完形性,也就是人们理解句子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去理解,而是把句子作为一个整体意象来把握。由此,以上两种手段,可以解决“中央、中间、之间”三个方位词在使用中的替换问题,加深对“中央、中间、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及其各自的特点的认识,有利于我们能更加准确地运用“中央、中间、之间”这三个相近的方位词。

[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84—686.

[3]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8:203—220.

[4]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35—154.

[5]陈忠. 认知语言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26—253.

[6]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38—43.

猜你喜欢

离散性方位词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有讲究的方位词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动物们的聚会
有关Cliford矩阵群的几个离散性判别准则
热水表的应用研究及与其他热计量方式的比较分析
均值与方差例析
沈海高速公路辽宁段沿线桥梁混凝土碳化概率特征研究
汉语方位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