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山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2015-01-19胡祥健
胡祥健
(黄山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安徽 黄山 245000)
0 引言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南端,地处东经117°12'—118°53',北纬29°24'—30°31'之间。东邻浙江省,南与江西省毗连,西北与池洲市交界,北和宣城市接壤。市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祁门县、黟县、休宁县、歙县等三区四县及黄山风景区。全市土地总面积96.78万公顷。根据最新的林地更新数据,全市林地面积83.25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74.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2.92%。
黄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境内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全市现有木本植物1 104种,占安徽省树种总数的83.65%,其中银杏(Ginkgo biloba)、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华东黄杉(Pseudotsuga gaussenii)等35 种为珍稀濒危植物,水韭属(Isoetes spp.)、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等33 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全市有兽类8 目22 科86 种,占全省兽类总数的90%;鸟类17 目43 科211 种,占全省鸟类总数的66%;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分别有17 种、33 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梅花鹿(Cervus nippon)、金钱豹(Panthera pardus)、云豹(Neofelis nebulosa)、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wllioti),另有国家二级及省级保护动物60 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黄山市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 黄山市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黄山市将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陆续划建成自然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经过30 多年的规划和建设,目前全市建有县级以上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70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处(牯牛降、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7 处(岭南、十里山、查湾、天湖、五溪山、九龙峰、六股尖),县级自然保护区61 处,分别占全省国家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数的28.6%、26.9%、92.4%,总保护面积64 111.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5%,自然保护区建设密度和规模居全省地市之冠。黄山市自然保护区分类数量面积统计见表1,省级以上保护区情况见表2。
表1 黄山市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统计表 单位:处、公顷
表2 黄山市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情况一览表单位:公顷
2 黄山市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黄山市的自然保护区经过30 多年的规划和建设,目前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但是在管理体制、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管理水平及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不规范
目前全市9 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采取由各自所在县(区)代为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其中2 处国家级保护区设置了独立的管理机构,7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形式与国有林场、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内设机构合署办公,总编制人数72 人,部分保护区由所处林场或行政村聘请护林员进行低水平的日常看护管理;61 处县级自然保护区没有建立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由于2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域存在跨省、市、县情况,有关县对同一处保护区采取分别建立保护站模式进行分开管理,至今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设置复杂和管理体制不规范影响了保护区整体功能的发挥。
2.2 保护区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而黄山市又为安徽省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方财政紧张的地级市,省市级财政都难将保护区基本建设纳入地方投资规划,导致黄山市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没有规范的投入渠道和稳定的经费来源。目前9 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中除2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少量国家基础建设投资建设了办公和管护用房外,7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由于没有固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没有专门的办公用房,至今仍和其他单位合署办公,地方财政对61处县级自然保护区更是没有任何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大部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基础设施差,已经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3 保护区专职管理及科研人员少,科研仪器设备缺乏,科研水平低
由于自然保护区地处偏僻山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使得从事自然保护区工作管理和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低且整体素质不高。一是专职管理和科研的人员少,兼职及聘用人员比例高。据统计,全市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实有职工105 人,现有编制72 人,而专职管理科研人员只有22 人,占职工总数的21%左右,兼职及聘用人员83 人,占职工总数的79%左右。二是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只有5 人,占职工总数的4.7%左右,高中以下学历的人数69 人,占职工总数的65.7%左右。三是科研设施及仪器设备落后且科研水平低。全市除1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简单不配套的资料、标本和实验室能够从事简单科研活动外,其余8 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没有建实验室、资料室、宣教馆等科研宣教设施,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保护区的基础性科研任务,保护区的科研活动大多依靠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来完成。
2.4 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是保护区在资源保护和群众利用资源方面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当地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近年来个别保护区内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现象有所抬头,保护区的资源保护面临严重威胁。二是自然资源保护与当地区县政府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和旅游资源,自然生态保存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景观独特,近年来个别区县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在保护区内过度开发森林旅游,这种过度开发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破坏严重。
2.5 保护区管理粗放,管理水平低
据调查,目前全市的自然保护区普遍存在家底不清,大部分保护区至今没有编制总体规划,使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无章可循。虽然少数保护区也建立了简单的规章制度,但大部分自然保护区没有根据新形势下保护管理要求建章立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粗放,管理水平低。
3 黄山市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3.1 规范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主体、权限和职责
根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结合黄山市自然保护区工作实际,参照浙江、江西等省的做法,建议由省政府统一确定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依据保护对象明确管理主体、管理权限、管理职责,合理确定管理机构的级别,逐步将黄山市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省级统一管理,彻底改变目前保护区由各自县区分开管理形成的弊端,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力度不大等问题。
3.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持续专项投入作为保证才能完成。必须尽快建立起与保护区管理需求相适应的可持续财政投入机制,建议国家和省市县财政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各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经费分别全额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和建设计划中统一安排解决,真正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主,地方、社会及民间资本的多层次多渠道投入机制,在保护好资源前提下,适当开展生态旅游、养殖、花卉苗木等有当地特色的多种经营活动,拓宽融资渠道,集中资金加快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为保护区的科研、教育宣传、执法管理等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3 加强管理技术人员的使用和培训,提高科研水平
一是要加快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鼓励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加入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队伍中来,以改善自然保护区人才队伍结构。二是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职工的业务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保护区选派人员到大专院校短期进修和学习,组织管理技术人员赴周边先进省份进行学习交流,借鉴外省保护区建设管理方面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人员素质。三是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校的科研合作,在与这些科研院校科研合作过程中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逐步提高保护区的科研水平。
3.4 加强共管机制问题研究,解决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地方共管机制,让当地群众参与到保护区的日常管护工作中去,引导群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二是要按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管死,缓冲区管严,实验区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有序、科学合理的经营利用活动,积极支持地方政府发展生态型产业经济,促进当地区县的经济发展,努力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3.5 加强各项基础性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要摸清家底,对全市所有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调查,尽快开展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逐步开展县级自然保护区的普查规划工作,使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二是要建立保护区资源监测和评价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保护区的资源监测体系和管理数据库,使自然保护区管理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三是要建立健全保护区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各级别保护区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对保护区的关键岗位进行岗位培训,实行保护管理目标责任制,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1]江峰琴.关于加强江苏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江苏环境科技,2007,(4):76—78.
[2]黄建兰.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6,(1):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