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

2015-01-17王藏妙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词句文言文新课标

王藏妙

文言文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以中国文化之精华的面目出现,给中学生以情感的体验、心灵的洗礼和意志的熏陶,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智力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然而,文言文教学在学生面前总是“枯燥乏味”甚至是“面目可憎”的,教师在台上讲得吐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呆板的文言知识要点讲得多而烦,学生听得如坠雾中,致使兴趣的火花一天天地暗淡,最后连仅有的一点点火星都熄灭了。所以,如何保护学生兴趣的幼芽,催化他们学习的意识,避免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挫败心理,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就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或说,或读,或论,或评,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具体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淡化细节

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要真正走进文言文,都要经历一个艰难而困苦的过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使开端变得相对简单是语文教师应当探索的课题。而目前相当普遍的是,走进文言文的开始点是文本的细节,如,文言字词句,这不是一个最好的做法。在文言文中,字词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学生刚刚接触文本时,课堂教学对字词句的过多涉及,肢解了文意,会让学生对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虽然字词句最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之森林,然而其过程是何等枯燥乏味。更为重要的是,从字词句入手,很难让学生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师在掌握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又经过反复思考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让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理解体会,是不现实的。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交流层次的脱节,学习中主次关系的错位,是使文言文的教学效率非常低下的根本原因。

二、强化诵读,理解情感

中学生青春期的特点,让他们变得日益沉默并逐渐失去大声朗读的欲望,而古人的文章是用来诵读的。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具有浓郁的诗意,适合诵读自然不言而喻,即使是叙事类的文本,也会通过之乎者也的运用而具备铿锵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应当贯串文言文阅读鉴赏的全过程,通过反复诵读,带动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让他们走进古人的心灵世界,和古人对话。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语句的节奏、语句的意义、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正确的断句是理解句意的前提,因此,诵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节奏。在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时,诵读只需读出最简单的节奏即可。在反复诵读中,学生会对文章中心有所感知,在文意贯通以后可对学生的诵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读出文本的情感。这时的情感,是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转换为声音造型,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认识,达到鉴赏的目的。

三、鼓励交流,采撷百花

无论是阅读还是鉴赏,每一个读者对文本的认知多是片面的,它受到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情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形式的转型期,因此他们看问题时单打一点不及其余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但是,如果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都真实地呈现出来,那么对文本各个侧面理解的不断叠加可能就是文本的本原意义。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同龄人的不同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反省自我,提高认知水平。教师只有充分掌握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信息,才能切实地了解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才能更为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

总之,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不是传统的“师——生”式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填鸭”,也不仅仅是“师——生”简单的双向交流,而是“生——文本——师”三元素间的立体交叉,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整个文言文课堂,应该有学生立足文本的自主探究,应该有师生互动的合作研读,还应该有以小见大的纵深探究,老师、文本、学生缺一不可。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句文言文新课标
文言文阅读专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会背与会默写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文言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