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话语困境及提升路径
2015-01-17丁金光鲍庆祥
丁金光 鲍庆祥
【摘要】中国能源性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国外的舆论压力使中国在气候外交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话语权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是促进外交、缓解压力的有力工具。中国气候外交中的话语效能较差,话语结构处于劣势。需要转变气候外交身份,塑造多元外交话语身份,营造有利于国际气候治理的话语环境,抵制国际气候霸权话语,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气候外交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气候外交 话语困境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全球气候恶化使气候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密切关注的议题。由于全球气候恶化趋势明显,并且有越演越劣之势,同时,气候具有辐射性特点,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恶化问题。在全球气候问题应对上,基本上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正义阵营,而另一个则是非正义阵营,气候恶化问题的应对与对策的商讨也因此演变成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①中国是能源性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虽然我国积极制定了各项制度,努力采取各项措施,以减少对气候的危害,但是,在国际气候问题商讨的过程中,中国仍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刁难,这给我国的气候外交提出了挑战。②走出中国气候外交的话语困境,应了解摆在我国气候外交面前的问题,探讨话语困境的现状与表现,得出提升气候外交话语权的有效路径。③
中国气候外交中的话语困境
中国气候外交中的话语效能较差。话语效能是指通过话语的表述达到捕获人类思想,获取人类认同的效果与能力。话语的弹性余地与软性特质是发挥话语权效能的最重要途径,而话语僵化则是阻碍话语效能发挥的最致使弱点④。中国在气候外交过程中,运用的话语结构单一、模式固定僵硬,常常使自己陷入话语困境。中国在气候外交中处于劣势,受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打压,不仅背负上了气候污染大国的恶名,还被认为是阻碍谈判进行的罪魁祸首。中国外交人员在气候会议上常采用含有气愤语气的话语给予回击,侧面显现出中国在减排问题上与其他国家无法达成一致这一事实。话语僵化体现了中国气候外交问题处理上对策的缺失,显示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僵局,这种发言不仅无法挽回国际舆论倾向,还会使中国更加孤立。话语权效能较差,导致中国无法正确地表述自己在气候问题方面的立场,无法赢得其他国家的认同,容易被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抓住把柄,影响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地位,影响中国在气候谈判中权威作用的发挥
中国气候外交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近年来,中国在气候外交上处于腹背受敌、两面夹击的状态。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要求给发展中的中国制定强制减排标准,并要求中国必须执行,另一方面是受西方发达国家蛊惑的发展中国家主动放弃自身的发展权,向西方国家寻求资金支持,缩化自身在节能减排上应负的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也要求中国必须以牺牲发展为代价,坚决执行减排标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在气候外交上没有盟友,只有“敌人”。西方发达国家立足于道义的高度向中国发难,指出中国不执行减排标准,是对全球气候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忽略其自身已经以破坏全球气候为代价,实现了早期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事实。西方发达国家故意给发展中的中国制造阻碍,让中国在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改善上做出选择,而西方国家在完成了经济发展,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之后,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减排任务,无需面临实现经济发展与完成减排任务之间的选择。西方发达国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给中国设计了一道无法回答的“单选题”。而在对待此问题的态度上,中国外交在话语的掌控上显得十分无力。例如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美国要求公布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指标与二气化碳排放等气候数据,中国外交人员曾以一句“这是干涉中国主权”为由进行回绝,瞬间使中国陷入僵化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将我国的数据资料与西方国家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抓住反驳的好机会⑤ 。
中国气候外交的话语结构处于劣势。全球气候治理的三个巨头分别是中国、美国、欧盟。虽然中国被称为是全球气候治理的三大巨头之一,但中国的话语地位并非是“三大巨头”之一,中国的气候外交话语结构在国际上处于劣势地位。美国历来是国际话语权的掌控者,控制着全球80%的新闻与75%的电视节目,相比之下,华语新闻信息仅占全球的5%,并且在世界媒体界不被人重视⑥。调查显示,西方民众对华语新闻持质疑态度。从词汇的创新角度分析,与全球气候有关的“碳”名词都是欧美等国创造的。例如,“碳交易”、“碳政治”等,而这些词汇的定义也都是欧美等国家给出的⑦。此外,一些气候治理机制也是由欧美等国定义的,这些治理机制在全球气候领域内的运用稳固了欧美等国在话语上的强势地位。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话语创新力不足是导致话语困境的重要原因,中国没有在全球气候大会中提出过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往往充当的是对其他国家提出的方案的表决角色,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总之,中国在国际气候外交舞台上,既缺少欧美等国在气候外交上的积极主动性,也缺乏他们在气候外交上所体现出来的专业务实性。
中国气候外交话语困境的原因分析
僵化身份话语导致政策话语的失效。西方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较低,但是在政治上却受到国家领导人言论的影响,官方的一些发言成为西方民众了解事实的重要渠道。对于民众来讲,单一的信息获得渠道是有弊端的,但是对于政府来讲,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大大增加其话语的力量。中国在气候外交中面临的话语困境与官方话语僵化、无法发挥话语效力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话语僵化主要体现在:身份话语的静态单一化、在外交谈判中使用固定的身份、从固定的身份出发采用单一的人称与立场等。例如,在气候外交谈判中,中国一直将自身定位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大国”,而不是根据气候谈判内容的变化适时转换身份,即外交身份无法灵活地在多元化视角里切换。与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单一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给自己添加了诸多名头,例如“绿色欧盟”、“环保先锋”等,不同的身份代表着不同的立场与观点,代表着在不同领域内扮演的不同角色。中国在气候外交中数十年定位于同一角色,既无法拓展谈判内容,也无法争取到有利于自己的舆论倾向,使中国在气候外交谈判中一直停滞不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西方强势话语扰乱了中国气候外交中的身份话语定位。中国在气候外交谈判中,将自身定位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代表最广大发展中国家”,容易让西方国家感觉到,之所以中国在气候问题上无法与西方国家达成一致,就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不顾全球气候恶化的事实。然而,似乎中国以“发展中国家”为立场的身份定位也同样没有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拥护。其他发展中国家认为,中国是发展速度最快、对气候破坏最严重的国家,这与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将自身列于“发展中国家”阵营之中,间接地指明他们也是全球气候的“破坏者”。事实上,中国将自身定位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非意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捆绑”,让其他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同样承受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而是基于既定的事实来考虑的。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依然纷纷指责中国的身份定位,以及不同西方国家达到一致的做法主要是受到西方强势话语权的干扰。西方采用强势的手段推行“中国威胁论”,并且游说其他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与他们达成“共识”,在气候外交中与他们站在同一个阵营,共同抵制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合理要求。
在气候外交中对国际气候主导话语解构不足。中国在气候外交中自身定位单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被西方国家给予了多元负现身份定位,例如“气候威胁者”、“气候责任者”等。话语身份定位对比,使中国从最开始就陷入了话语困境。西方话语通过当前全球气候现状将我国定位于“气候责任者”,故意淡化其他国家在气候影响方面的责任,全球气候恶化似乎成为中国的“一已之责”。中国在气候外交中“被定位”,说明中国对国际气候话语的解构不足。话语的解构不足,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我国在国际气候领域方面的专业理论创新不足,相关的科研成果匮乏,技术落后,很多专业名词都是由西方国家发明的,使我国的话语创新性建构严重缺失。其次是由于在西方的强势话语权之下,我国只有招架之力,无还嘴之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翻身。
中国气候外交话语策略提升路径
转变中国气候外交身份。在气候外交中,中国一直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发言,以一种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改善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以来,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并没有赢得其他国家的赞同,反而使中国显得不负责任,并且只能尾随欧盟与美国参与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积极参与是定位的错误,也与我国当前的国家实力不相符。中国应该发挥大国应该有的姿态,转变气候外交中参与者的定位,成为全球气候问题解决的主控者。在气候外交中,中国不仅要积极地协调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而且要主动与其他国家就气候问题展开沟通,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主动提出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发挥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在气候外交中身份的转变符合国家利益,也有利于中国话语效能的提升。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很难完成由美国等国家制定的减排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参与气候改善工作,也不代表着我们盲从其他国家,只能无力地辩驳与反抗。相反,正因为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减排问题上我们会更主动,会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会在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以主控者的身份参与到气候外交之中,中国才能掌握主动权,才能处于主动地位,发挥主要影响力。
塑造多元外交话语身份。中国在气候外交中采取单一的话语身份,使话语的掌握显得单一死板,制约了话语效能的发挥,使中国在各个领域都给人以“千人一面”的感觉,灵活性较差,外交劣势明显。多元外交身份可以运用不同的话语来表述观点,更容易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例如欧盟通过不断塑造外交话语身份,使其自身在气候外交的多个领域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减排责任标兵”、“全球气候治理的主导者”等都是欧盟给自身加冠的“新身份”,运用不同的身份在气候外交中发挥作用,不仅使欧盟在气候治理上显得积极主动,更使其话语的影响力被拓展与延伸⑧。塑造多元外交话语身份还有利于中国运用多元化语言来发言,还可以基于领导者的身份向全世界发出倡导,在议案的通过上也可以以协调者的身份发言,不是将自己孤立起来,而是融入其中。身份话语的转变可以使中国的外交形象发生改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可以促使国际社会改变对中国的固有看法,有利于中国采取新的外交思路来处理好气候外交问题。
营造有利于国际气候治理的话语环境。全球气候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尤其是美国、欧盟与中国都应该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促进气候议案的签属。在国际气候治理方案中,协调各国的利益关系与解决资金问题是两个关键点,如果能够在这两个关键点上取得突破,国际气候治理就可以有实质性的进步。要促进国际气候治理取得实效,就要发挥中国在气候外交上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营造一个对中国有利的国际气候治理话语环境。一方面,要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宣传,加入到国际低碳倡导行动中,使世界各国看到中国为减排做出的切实努力。另一方面,要推动新型能源开发,尽快寻找更环保、更低碳的能源来取代高排放能源。用国内在减排方面做出的努力为中国争取气候外交中的有利发言权,让低碳环保的氛围通过话语传递出去,巩固中国在气候问题处理上的重要地位。其次,积极与新兴国家展开合作,使其成为中国的盟友与合作伙伴,共同对抗西方国家的话语权,共同争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力。再次,灵活得当地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新的国际格局下,中国不应一味地采取抵触策略与西方国家进行沟通,而应巧妙地融入到西方强大的权力体系中,与欧盟、美国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合作关系,增强认同感,使中国气候外交话语的主导权更具优势性。营造有利的气候外交话语环境,
总之,我们要从国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三个方面入手,才能促进话语环境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抵制国际气候霸权话语的打压。欧盟、美国掌握国际气候话语权,往往以居高凌下的姿态对全球气候问题指手划脚,其出发点与目标看似正当,但实际上一切方案的出台与实施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它们运用霸权话语权打压中国,将中国定位于不配合全球气候问题处理的角色。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对策,获得欧盟、美国的减排数据,检验它们是否实现了减排承诺,深入分析欧盟、美国提出的气候问题处理方案,探讨其方案背后的真实目的。例如自称是“承担减排责任标兵”的欧盟,在2008年至2012年的年均减排量为2.13%,与他们预期的减排目标1.05%还相距甚远⑨。将这些数据分析并公布,无疑会给欧盟一记响亮的耳光。此外,还可以通过质疑美国、欧盟在多次发言中前后不统一的说法,通过发言话语的异同来分析其用词目的的改变,从而揭露其实施气候谈判的真正目的。只有将欧盟、美国的国际气候霸权话语打压下去,才能使他们直视气候问题,提出更公平、更公正的解决策略。
综上所述,中国是国际气候外交关注的焦点,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中国在国际气候问题解决中的主导地位不容小觑。我们应该将外交话语权作为提升我国在气候外交中的影响力,成为与欧盟、美国相抗衡的利器。突破中国气候外交中话语困境,将有利于改变中国在气候外交中的不利地位,有利于改变中国在气候外交中两面夹击的状态,使中国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同与支持,为中国气候外交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分别为青岛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导,青岛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范为:《中国气候外交的话语权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2年。
②杨锐:《美日气候外交比较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年。
③张妹:《提升我国气候外交能力的对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年。
④毛艳:“中国气候外交议题策略探析”,《国际展望》,2011年第1期。
⑤凌胜利:“中国气候外交的战略布局”,《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⑥王伟男:“试论中国国际气候话语权的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⑦沈玲玲:“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外交”,《学理论》,2014年第18期。
⑧马磊:“浅谈气候外交下的中国话语策略”,《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⑨周绍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外交政策之关系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3期。
责编/于岩(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