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列宁的人民群众观

2015-01-17李雪梅王洁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群众观内在逻辑列宁

李雪梅 王洁

摘 要: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思想,并在俄國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将其进一步丰富发展,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观。列宁的群众观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其逻辑主线,尊重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是其逻辑起点,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是其逻辑支点,服务群众、发展群众是其逻辑归宿。研究列宁群众理论的这种内在逻辑性对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列宁;群众观;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031-02

列宁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群众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关于在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怎样发挥群众作用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将人民群众定义为社会成员的多数而不是个别组织和团体,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或阶层。列宁继承了这一观点,将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广大工人和农民阶级统称为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的引领下,提出以相信、依靠群众,尊重、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引导群众,服务、发展群众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观。

一、逻辑主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贯穿列宁群众观的始终。马克思揭示了群众是生产力中活跃的要素、社会生活的真正主体,群众中潜在的智慧和活跃力量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力量,借助群众智慧是列宁领导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

十月革命以前,工人阶级在对政权或对个别资产者的斗争中,处处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列宁坚信人民群众是能同沙皇专制制度做斗争的唯一希望。即使在二月革命后工人运动出现低潮时,列宁也始终相信人民群众怀有强烈的革命热情,发出“无产阶级的百万大军才是万能的”[1]119,“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2]的号召。正是这份坚持使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的胜利。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随着执政党地位的变化,新的历史任务摆在党的面前,针对这些新的问题和变化,列宁进一步强调了在苏维埃国家建设中要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因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3]。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群众不但享有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还具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因为在普通工人中蕴藏着大量管理和组织人才。

相信依靠群众还体现为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因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群众那种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开创新生活的基本要素,要“让人民群众享有发挥创造精神的充分自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安排未来生活。

二、逻辑起点:尊重群众、维护群众利益

尊重群众的利益需求,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列宁群众观的逻辑起点,是实现依靠群众的基本前提。人类历史中的生产实践活动背后都潜藏着一定的动力驱动,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任何忽视群众利益的理论或实践都将无法正常进行,要想真正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就必须首先尊重群众的利益需求,主动给予群众一定的利益,至少也是一些必需的物质利益的满足。

列宁在领导革命和建设时期非常注重将群众的个人利益同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满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作为鼓励群众进行奋斗的原动力。“饥饿才是把千百万人赶到雇佣大军中去的力量”[1]387,只有给群众以实际利益才能激起群众性的斗争,保证革命取得成功。同时“只有从千百万人着眼,才会有实事求是的政策”,这样制定出的大政方针决策才能正确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体现人民的利益需求。而执政党必须做到“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的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5]

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人民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列宁在深入了解了造成人民如此贫困的社会根源之后,提出了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的措施,剥夺大地主资产阶级的土地给人民,将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成为自耕自足的自由人,解决了农民阶级最关心的土地问题,维护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权益。新政权建立以后,列宁依然十分重视对群众利益的维护。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中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措施,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密切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

三、逻辑支点: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人民群众虽然是历史的创造者,蕴含了强大的力量和智慧,却并不意味着群众本身就具备了创造历史的一切条件,尤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具体国情来看,在农奴制社会中,人民因残酷的社会制度压迫而变得麻木不仁,先进的思想和意识根本不可能在农民、工人之中自觉萌发,只能依靠外在的教育和引导,将必备的革命思想和意识灌输进去,提高群众自身的觉悟,培养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才能,使其进入到管理阶层,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真正的创造者。

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7]列宁也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8],群众需要教育来提高觉悟,但这时期只有执政党承担起教育、引导群众的责任,训练、培养人民群众掌握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愿望才能实现。为此列宁号召党员用一切宣传手段、一切教育等说服的方法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

俄国革命以前,列宁认为教育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灌输,将无产阶级革命必需的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意识直接灌输给群众,激起群众的革命热情,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府。但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开始建立社会主义时期,列宁认识到只靠先进的思想意识根本无法实现群众直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来,群众必须学会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共产主义学校是群众学习管理技能的首要选择,为鼓励、发展教育,列宁还做了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批示。根据列宁的思想,教育引导群众的场所机构除了学校,还可以利用工会这些非党组织,随时随地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逻辑归宿:服务群众、发展群众

服務群众、发展群众是列宁群众观的逻辑归宿也是最终目标,马克思预测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整个人类的发展,因此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人民群众的发展。

关于人的发展,列宁有过这样的论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渐进实现的过程。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就是“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9],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成员是当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要求。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则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曾强调:“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0]。

列宁将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化为会做一切工作的人,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时代阐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使列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一要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实现社会发展协调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为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列宁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使他认识到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生活的真正主体,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列宁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在相信、依靠群众这一逻辑主线的指引下从起点、支点和归宿三个方面展开,使这一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群众观,丰富发展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9.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5]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1-4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

[8]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

[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6.

[10]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13-414.

[11]寇清杰.列宁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收稿日期:2014-12-24

作者简介:李雪梅(1976-),女,辽宁朝阳人,讲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王洁(1988-),女,河南浚县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群众观内在逻辑列宁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领导干部如何锤炼过硬作风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研究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毛泽东群众观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