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内涵及其内在共性
2015-01-17王晓芸
摘 要: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不是彼此孤立和割裂的,而是在文化本源、目标指向、包容态度、继承创新品质等方面具有诸多的内在共性,彼此有机统一、相互依存。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本源支撑,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所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刻理解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联,增强文化的自觉性和价值观的坚定性。
关键词: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逻辑关联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013-02
一、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深刻内涵
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信念、信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中华民族应该以一种成熟心态,用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正确看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准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和未来发展前景,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意识。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独具魅力的特色和未来发展的前景,通俗的说法就是不能数典忘祖。其次是要正确认识近现代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正确理解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华儿女在革命斗争中、艰苦创业中、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及创造的文化精神等等。另外是明辨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二是对外来文化有包容、借鉴态度。这是文化自信的“另层表达”[2]。作为“历史最长、内容最丰富、影响面最广的文化之一”[3]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就有一种相容和融合的凝聚力。凭借着这种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以更开放的胸襟、更开阔的视野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重视多民族文化的互补与融合”[4]。中华民族更是在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博采各国民族文化之精华,主动创造条件使世界上多元文化“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4],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2.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观念的充分肯定,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生存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体现了一种精神独立性。一个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准确认识自己民族的价值追求,坚定自己民族的价值观信念,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涵:
一是对自己民族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通過“生活、协作、迁徙、摩擦、融合等各类民族深化过程,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价值观惯性”[5]。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最深层的精神价值追求,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
二是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决定了民族、国家的软实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6]价值观自信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要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三是善于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内,找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二十四字“三个倡导”融入人们的生活、融入工作实践,引导人们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对外,抓住国际交流、传播的契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拓展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的平台和载体。根据各国民众的语言思维习惯以及易于接受的方式,及时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涵、特征及重要性,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向国际社会阐释、宣扬中国的时代价值。
二、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内在共性
1.共同的文化本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无论是文化自信还是价值观自信都是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对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正确认识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本理念、天人合一、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等核心价值观滋养了中华民族,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征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更是增强了中华儿女的价值观自信,激励着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懈奋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的牢固根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构成并塑造着中国的民族性,规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表征着民族的精神魅力”[7]。
2.共同的包容态度。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不仅是对中华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肯定的态度,同时在面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其他民族优秀价值观的态度上,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中华文化及价值观的包容性是一以贯之的。这种包容性往往与特定的历史时期联系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盛唐时期,都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得以充分体现的辉煌时期”[8]。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最开放包容的时期正是国力强盛之时,也是文化自信心、价值观自信心最强的时期。我们在与世界各国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找到中华文化的特色,善于传播中国好声音,善于讲好中国故事,自信地阐释中华民族关于国家、社会、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而且也要以宽阔的胸襟尊重、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价值观,以开阔的心胸和开放的意识,积极包容和吸纳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3.共同的继承创新品质。继承创新相辅相成,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因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源于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诞生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一文化传统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并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它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但是“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就是要善于继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价值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既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深入研究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精华,又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6],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努力使社会主义现代文化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不断自我超越中实现创新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之魂。
三、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逻辑关联
第一,有机统一。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取得的一切成就和经验表明,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实现的每一次大突破,经历的每一次大考验,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果,都孕育着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9]。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文化建设的路径、方法、原则和制度、机制,创造丰富多彩的优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的就是价值观自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的精神支柱,鼓舞着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
第二,相互依存。其一,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本源支撑。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价值观自信就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价值观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基础之上,换言之,坚持价值观自信首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抱有坚定的信念,也就是要坚守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其二,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所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价值是决定文化性质、方向和特点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核心价值观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气质,“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提出了24字的核心價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中国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价值观自信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云杉.论文化自信:不忘本来[J].红旗文稿,2010(15).
[2]启.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2(5).
[3]费孝通.必须端正对异文化的态度[G]//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4]田川流.文化自信是民族强盛的表征[N].文艺报,2011-11-02.
[5]何辉.中国人必须有价值观自信[N].环球时报,2010-12-16.
[6]习近平.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N].党建,2014-03-26.
[7]刘进田.价值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核心与灵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0-11.
[8]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G]//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9]南振声.如何铸就高度的文化自信[N].解放日报,2011-11-14.
[10]舒刚.价值观的自信与自立[N].解放日报,2014-03-11.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简介:王晓芸(1970-),女,安徽马鞍山人,副教授,从事政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