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得与失——基于36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考察

2015-01-17李安琦苗贵松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研究

李安琦,苗贵松

(1.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2.常州工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江苏 常州 213002)

一、产学研合作实践与研究的历程

“产学研合作”在国外起步很早,美国1862年通过的《莫里尔赠地法》、1904年范海斯校长提出的“威斯康辛计划”、1945年原麻省理工学院副院长布什向总统提交的科学政策报告《科学——无止境的领域》,为产学研合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美国特曼教授和斯坦福大学开创的大学支持教师和学生创业的“硅谷”模式、英国剑桥大学科技工业园、德国夫琅禾费联合体、日本国立大学共同研究制度,已成为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的范例。

国内学者相关论著的早期代表,是徐辉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书。周成厚《加强教育改革力度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则是目前检索到的最早的研究论文。1992年建立的“产学研联合工程”计划的目标是:使一大批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中科院所属研究所建立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促使科研人员的交流制度化;共建一批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形成一批产学研利益共同体,最终形成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新的运行机制[1]。1994年,原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成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领导协调小组。黄新昌《西方国家产学研发展与借鉴》(《上海高教研究》,1994年第3期),则是比较研究的早期代表。陈如喜《地方政府如何组织“产学研”联合》(《企业活力》,1997年第4期),较早在产学研之外,引入政府的维度。杨宁《产学研结合的典范——院士王选之路的启示》(《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第3期),则开产学研个案研究先河。复旦大学郭晓川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合作技术创新——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论和实证》(2001年),可谓20世纪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逐渐深入,首先表现在数量上。在中国知网仅以“产学研”为关键词就可检索到14 300多条记录,1992—1999年8年间仅有600余篇,而2000—2007年8年猛增了3 500多篇(2007年是首次超过1 000篇的年度),2008—2015年8年更是增加了一万多篇。若从质量而言,21世纪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最大亮点,应该是数十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出现。但是,对此还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

二、概念界定和博士学位论文特征

产学研合作是指学术界与产业界为共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它是由产业界所启动,以学术界的研究与开发为起点,再经过产业界成功的市场实践,从而在高科技层次上实现的创新活动。这一活动涉及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三者之间不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同时也与政府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2]。限于篇幅,在上万篇文献当中梳理并非易事,本文另辟蹊径,以36篇产学研选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切入点,把握近十年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特征,见表1。

表1 近十年(2006—2015)产学研选题博士学位论文36篇

表1 (续)

从高校分布看,这36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布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16所国家985或211高校,而且以985高校为主。

从学科分布看,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行政管理、土木工程规划与管理、企业管理、数量经济学、公共管理、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情报学、经济系统分析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以及科学技术哲学13个学科专业,而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多。

从选题趋势看,前5年(2006—2010)几乎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管理学)的天下。近5年来,猛然有十多个学科专业加入,体现了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综合性、多科性和交叉性特点,而985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则是产学研合作国家战略的有力体现。

三、产学研选题博士学位论文得失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是: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第三,以教学为主;第四,应用型高校应该以面向地方为主[3]。

通观36篇产学研选题博士学位论文,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定量到定性、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内到国外、从企业到政府、从组织到评估、从高校到教师、从区域到行业,几乎涵盖了此领域的所有范围。然而,鉴于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绝大多数分布在211尤其是985高校,势必导致产学研选题集中在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对于教学型或应用型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关注很少。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命线。尽管近七八年探讨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文章急剧增加,然而毋庸讳言,低水平重复者占了很大部分。因此,今后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精深研究,将是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重点。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依据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利益需求,寻求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和利益的结合域,通过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业界随动,建立和完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共同目标的融合、相近目标的契合、矛盾目标的转化,全面提升政产学研合作水平[4]。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由于有限理性等原因,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合作研发契约的不完全性更加突出,主要原因在于研发活动投入的不易核实性、研发过程的不易描述性以及研发成果的不可预见性,使得合作契约激励与惩罚条款变得模棱两可,甚至极不清晰[5]。应用型本科高校相比研究型大学,在科技高度上不占优势,而其细分市场、找准需求、错位发展则是形成深度合作共同体的关键。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精细模式

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是同一层次的两种类型,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高专是同一类型的两个层次[6]。其实践教学要找准定位,做实内涵。既非高职高专动手能力的简单化,也不是学术型本科的删节版,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一脉相承,应本着对人才培养、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有利的要求,坚持“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互利共赢”的原则,形成实践教学的多种精细模式。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与产学研合作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必须贯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可以考虑把应用型本科教师划分为理论教育岗教师与实践教育岗教师,对不同岗位的教师采取分类考评的方式,同时,促进每一位教师做到理论知识习得与应用能力提高的适度兼顾[7]。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全部下放到高校,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将高校教师副教授评审权全部下放到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住机遇,改革政策,制订体现学校定位的教师评价标准,在保持学术水平的前提下,形成有别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高专的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支持条件系统。有人实证研究发现,性别、年龄、职称、资金动机、荣誉动机、社会责任动机、社会资本、学术能力等个体层面因素,学科、领导支持、同事参与、招生数量、院系研究能力等院系层面因素,产学合作氛围、收益分成政策、业绩评价政策等学校层面因素对教师参与产学合作产生显著的影响[8]。

(四)实现学科与行业知识技能有机整合

学科建设是大学教育的根基,应用型本科高校亦概莫能外。但是,在办学理念上要明确以下四点:一是与地方对接,避开其他城市相关产业,协助当地做大做强某一行业;二是与同城高校错位,尽量避免重复设置专业,力争唯一;三是对已经设置的重复专业,调整专业方向,重点建设领域与其他高校错位;四是强化应用型,与地方深度融合,同样专业在与地方的结合度上力争做到第一。譬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设有国家香料香精培训中心、上海市级香料香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香料香精特色学科高地等基地,与国际知名高校如法国国际香料香精化妆品高等技术学院、美国克莱门森大学、美国罗杰斯特大学等开展了广泛合作与交流。再如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古典文献专业与南京图书馆合作办学,针对古籍保护领域古籍数字化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我国古籍再生性保护方面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色明显,实现了学科与行业知识技能的有机整合,值得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设有古典文献本科专业的重点高校借鉴。

综上所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应用型高校的立校之本,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定“性”在地方(行业),定“型”在应用,定“格”在特色,定“点”在实践。根据自己的传统、特色、优势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处理好“转型”“提升”“发展”的关系,深化校地互动、产教相融、学研共生。

[1] 华宏鸣.我国组织“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2(3):3.

[2]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15.

[3]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 -11.

[4] 李文虎,苗贵松.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维度与路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1):107-112.

[5] 王安宇.合作研发组织学:组织模式、治理机制与公共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20.

[6] 孙玉坤.找准定位,做实内涵[M]//黄达人.大学的转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39.

[7]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97-202.

[8] 范惠明.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研究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