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书法:定格在中国古代金属铸币上的书法艺术
2015-03-20陈新余
陈新余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02
钱文书法:定格在中国古代金属铸币上的书法艺术
陈新余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钱文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中华货币文化独有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历代金属铸币为载体,从先秦到晚清历经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了内方穿、外圆轮的形制以钱文书法为装饰的艺术特色,走过了一条与西方货币文化以图像装饰为特征迥然有别的独立发展之路,构成了世界货币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奇观,充分表达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以及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与观察,展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文章从创意之美、艺术之美、实用之美、文化传承之美四个方面阐述了钱文书法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古代铸币;钱文书法;艺术创作;货币文化
《辞海》曰:书法者,法书也。广义是指各种文字的书写方法与规律;狭义即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①。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长河中,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东方民族文化内涵而独树一帜。它熔古铸今、厚积薄发,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借助各种书写工具和手法,以变化多姿的线条、结构和布局为表现手段,将造化与心灵相融合,变具象为抽象,化物态为情思,充分展现了中国书法所蕴藏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感染力,表达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浓郁民族精神气质、思想感情、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艺术门类,璀璨夺目,举世闻名。
与传统书法艺术一样,中华货币文化也同样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肥沃土壤,丰富多彩的货币文化内涵和连绵不断的货币史发展过程美轮美奂,享誉海内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与之媲美。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研究已经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自商代晚期肇始绵延不绝3 000多年,并一直以汉字及其书写方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和装饰手段,小中见大,静中有态,构成了世界货币文化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奇观,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一、精巧的构思——钱文书法的创意之美
与一般书法艺术创作不同的是,钱文书法是定格于中国古代金属铸币上的一种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如何在方寸之地谋篇布局,十分考验书写者的胆识和功力,殊非易事。人们常说书法有三难:篆刻难,书匾难,制钱文难。此三难中,又以制钱文为最。这是因为钱文书法的创作,必然受其特定载体和创作对象等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钱币形制、钱文文义、钱文读法、钱文笔法四个方面的内涵与要求。
1.钱币形制是指古钱币进入流通时的形态,也即钱文书法的创作载体,涉及钱文书法的布局空间。
先秦时期,我国货币制度较为原始,自商代晚期后,始有铸币。至周,形态各异,钱文书法也较率意,质朴古拙,属于大篆书体。秦统一后,丞相李斯简化大篆为小篆,颁令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半两钱也伴随其国家权力的扩张一统天下,广泛流通,并由秦入汉行用了很长时间,方穿孔、圆轮周的形制亦成为定制流传了下来,影响后世2 000多年。后人释之:一曰天圆地方,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自然观;或曰四方来朝,象征的是皇权强盛和大一统的国家理念;亦曰处事方、处世圆,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凡此种种皆反映出中华货币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两者间的一致性和交互性,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共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感。
虽然钱文书法因为创作载体的关系,少了些传统书法艺术的笔墨情趣,但是却因为同样的原因更增添了许多钱文书法布局的精致和运笔、结体之美。以初唐武德“开元通宝”钱为例,相传面文四字为初唐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其流通钱币直径约25 mm,穿径约8 mm,可供书法创作的空间极其有限,然而书法家大匠运斤,于穿廓间布局均衡,疏朗有致,钱文隶意楷书,法度谨严,点画方雅,于端庄平正之中又隐约透露出几分欧氏书法的俊秀,开一代钱文书法之风范,影响深远,足堪后世楷模。然而,其形制变化多端、最值得一提的仍然是先秦货币文化的集大成者——王莽政权。虽然存在时间不长,却留下了众多精美绝伦的流通钱币传世,并开创了中华货币史上的诸多先河。为避汉室刘姓之讳,他创设六泉十布,钱文曰泉曰布。布者,古钱也,泉者,水也;合二为一,取其意流布如泉。他四次变更币制,首创钱文“顺读”读法。以行用时间最长的“大泉五十”钱为例,先上下、后右左,也俗称对读或直读。又铸大钱“国宝金匮值万”,至今已成稀世之宝。而“金错刀”的形制和错金工艺为新莽政权所独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货布”则仿之于先秦古布,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形态优美,比例匀称,钱文书法以悬针篆入书,瘦劲俊美,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故此王莽被钱币收藏爱好者戏称为“天下第一铸钱高手”。
2.钱文文义是指古钱币上的文字及其含义,也即钱文书法的创作对象,涉及钱文书法的表现内容。
一般认为一件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不管是大制作还是小册页,其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同等重要。与此同时,要使两者珠联璧合、水乳交融,更离不开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名家,以及他创作时的心态和环境。王羲之《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并非浪得虚名。铺开作品,仿佛眼前花团锦簇,春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目不暇接。细看那纵有行、横无列的布局,其字距紧密而不拥挤,行距疏朗而不松散;字形或大或小、或扁或长、或欹或正,上下关照,左右顾盼;笔画间粗细伸缩、肥瘦轻重、疾缓顿挫,变化多姿,各尽其态,又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因为是一气呵成的书法手稿,作者情随心动,心之所至,物我两忘,修改处也毫无掩饰,更显现出天然情趣。难怪其本人在满意之余,也曾经叹息难再②。反观钱文书法创作之难:(1)因为字少,所以一字千钧。先秦时期,钱文书法少则一二字,多也不超过十字,自唐武德四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后,钱文四字则最为常见。(2)创作内容为规定动作,制约了书写者的发挥空间。自北宋太宗起,年号钱一统天下,每改元必启用新年号,并根据需要鼓铸新钱,其文字多取意吉祥,为朝廷钦定,内容和要求明确,不能更改。(3)古代金属铸币地章狭窄,书法创作空间受限。因为汉字多长方,而钱文布局空间却上下左右局促且不规则,如何于方寸之地巧妙构思,看似容易实则艰难。(4)时间仓促,责任重大。何时改元,铸不铸新钱,要否避讳,钱文书法征集方式等皆非一定,且一旦确定改元并铸新钱,制作母钱的工作必须立即启动,若遇岁末,更是如此。所谓制钱文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就钱文文义(表现内容)与钱文书法创作(表现形式)两者关系的角度而言,“北周三钱”则不能不提。据史料记载,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更铸钱,文曰布泉,以一当五,与五铢钱并行”。建德三年(594年),武帝再令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布泉十流通。及至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又开铸永通万国钱,以一当五行大布十通行。对照实物,其钱文皆用玉箸篆,与新莽钱币之悬针篆法明显不同,而笔法、结字之精妙,则可与之同论。但“北周三钱”皆为贬值大钱,是北周政权为实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为了尽可能减消贬值大钱在实际流通过程中的雍滞现象,除了在流通货币的制作上大胆创新外别无良策。所以,“北周三钱”无论是钱文文义还是钱文书法以及铸造工艺都无疑贯彻了这一思想宗旨。观其面文,一反秦汉以来纪重为文的传统习俗,沿袭莽钱形制而又有所变化,其“布泉”大钱取其意“流布如泉”,与“五行大布”大钱及“永通万国”大钱一样,都着重强调了钱文文义的流通含义,是针对货币减重后采取的变通措施,反映了北周统治者祈求铸币不因贬值而影响其流通的良好愿望。更为难得的是,“北周三钱”出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不仅文字秀美,铸造精整,是我国古代货币由纪重为文钱制向通宝一文钱制转变时期的重要物证,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意义,而且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在文化传统上的相融性和继承性,不失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则佳话。
3.钱文读法是指古钱币上的文字书写顺序,也即钱文书法创作的表现方法,涉及钱文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
与今人的书写习惯不同,传统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沿袭了古人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的传统习俗。钱文书法亦是如此,从而形成了与古代汉字书写顺序相联系的、固定的钱文读法,被称为“顺读”。钱币收藏界约定俗成,也可称之为“对读”和“直读”。由于钱文文字音、形、义选择的不确定性,使得钱文书法的布局难度增加,为了追求钱文书法崇尚变化的艺术效果,古人又创造出了一种“旋读”的钱文文字书写顺序,也俗称“环读”。即按照上右下左的顺时针次序书写和阅读钱文,使其成为钱文书法创作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是钱文书法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和补充,非常值得称道。
钱文“旋读”的读法实例,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孙吴所铸“大泉当千”等系列大钱,即将繁写的“當”字放在面文四字的最下面,十分符合传统中国人追求“重心平稳,左右对称”的审美习俗。若按照钱文“顺读”的布局方式,则笔画最多的“當”字应在穿右,显然左右失衡。两相对照,钱文不变读法变,艺术效果高下立见。至两宋时期,钱文“旋读”风行一时,不仅增加了钱文书法的布局变化和在表现形式上的艺术效果,也反映出了北宋一代书法艺术所追求的重视个性意趣、强调自由抒发的时代精神风貌。相比之下,明清时期的钱文书法在表现形式上则更为规范和缺乏生气,楷书、顺读成为定制,单从钱文书法的艺术成就上说,虽也不乏精品传世,但是与北宋时期的大胆实践与创新精神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4.钱文笔法是指古钱币上的文字书写和用笔方法,也即钱文书法的创作手段,涉及钱文书法的意趣和变化。
由于钱文书法是创作于我国古代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涉及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古代金属货币的铸造工艺条件和特点,也同时会受到相同时期我国传统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艺术风格的影响和作用。所以翻开我国古代货币史,也就是翻开了一部简本的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史。但是,钱文书法创作又是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一种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从而区别于其他传统中国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其中,精微慎思、追求作品用笔方法的意趣和变化效果的不同,既是钱文书法的最基本创作诉求,同时也是其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首先,钱文书法是定格于中国古钱币上的文字,故虽字数不多,但每一次运笔都至关重要。北宋徽宗时期,甚至一钱之中,几种书体同时运用,钱文书法既追求和谐统一的传统艺术之美,又打破常规,务求变化和意趣,从而为钱文书法的创作树立了又一个绝世的榜样。故此,宋徽宗本人又被钱币收藏爱好者戏称为“天下第二铸钱高手”。不在于其卓而不群,而在于其和而不同。
其次,钱文书法的创作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笔墨情趣客观生动地固化在一枚小小的流通钱币上,不仅要考虑钱文书法艺术美本身,更要考量货币流通的实际需要,以实现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铸造的过程和细节也十分重要。因为流通货币的铸造与发行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国计民生,自西汉武帝起,不仅钱由官铸成为既定国策,而且作为国家政权的形象工程和一张名片,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培养专门技术人员,务求精益求精。然而有意思的是,流通货币的质量好坏甚至与其政权的兴衰更替也存在着同步效应,所以明清时期一切从国家货币流通需要的实际出发,建章立制并逐渐固定下来,钱文楷书、顺读,一帝一号,一朝一铸,称为制钱,钱文只用“通宝”。咸丰朝后,大者当五十以下用“重宝”,当百以上者乃称“元宝”。由于墨守成规,也给钱文书法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比如对照清“乾隆通宝”与金“正隆元宝”年号钱,“隆”字因为横笔过多,制钱文时位在穿右为佳。而乾隆年间又因为制钱减重,钱径愈小,可供钱文书法创作的空间极为局促,迫不得已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均曾铸造过一种被俗称为“山底隆”的流通用制钱,“隆”字右下别写为“缶”,倒是为钱币收藏爱好者增添了又一个乾隆朝钱币的收藏版别。
二、惊艳的风情——钱文书法的艺术之美
中国古代流通用铸币的币面一般只铸文字,不铸图案,因此钱币的艺术性,除了依靠币材、铸造工艺之外,主要体现在文字的书法上③。前人论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美,得其要者三:一曰线条美,二曰结构美,三曰章法美。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线条美美在运笔方法,方圆、主次、轻重、虚实等贵在笔路清晰,流畅自然而又富有节奏,骨肉相称,气脉相通。结构美美在间架关系,其长短、宽窄、大小、疏密、欹正者均自然多变,并于变化之中求得和谐和统一。章法美美在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变化,计白当黑,神形兼备。落笔前凝神静思、胸有成竹;落笔后得心应手、一挥而就。果然如此,则通篇灿烂如锦。
在中国货币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通钱币的铸造和发行事关国计民生,向为历代朝廷所重视。历代流通钱币中,匠心独运的精工之作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但是真正把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华货币文化融为一体,从而使流通钱币承载了更多文化和艺术信息,并获得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者,则非北宋时期莫属。由于赵氏帝室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视和大力倡导,中国古代钱文书法创作的艺术之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在此后“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宋太宗本人就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主导完成的《淳化秘阁法帖》,广罗名家书法墨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书法丛帖。淳化元年(990年)铸行“淳化元宝”年号钱,宋太宗首秀由皇帝亲笔御书钱文的传统,真、行、草三种书体的“淳化元宝”钱同步铸造,同时进入流通,这是一次钱文书法寻求革新和变化的最大胆艺术尝试,也是我国古代钱文书法创作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强而有力地推动了北宋钱文书法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北宋时期,钱文书法创作还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南唐时期开始出现的“对钱”艺术表现形式,钱文不变书体变,相互映衬,相互对称,成为我国钱文书法创作所特有的又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谓对钱,即两枚同步铸造、互相配对的流通钱币,也俗称“对文钱”或“和合钱”。其钱文、读法、轮廓、大小、厚薄以及钱体铜质均互相一致,惟钱文书体不同,或一真一篆,如“天圣元宝”对钱,或一篆一行,如“元祐通宝”对钱,或一篆一隶,如“重和通宝”对钱,成双成对,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宋人书法“尚意”,极重视个人情感的抒情写意和与众不同。北宋徽宗皇帝虽然治国无方,却精书擅画,如醉如痴。其书法初习黄庭坚,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后兼收并蓄,独出己意,在北宋书坛独树一帜,被世人称为“瘦金体”。他亲笔御书的“崇宁通宝”(旋读)和“大观通宝”(对读)折十大钱钱文劲瘦挺拔、铁划银钩,人见人爱,素为泉界所称道。2012年12月,北京右安门附近工地曾出土一批宋金时期古钱币,内中即有70枚品相完好的多个小版别大观通宝折十大钱。虽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光彩夺目④。
北宋时期,钱文书法创作篆隶真行草五体俱备,争奇斗艳。为了让流通中的货币同时能够成为一件件传世精美的工艺品,北宋时期的钱文书法创作不可谓不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构思时无微不至,创作中大胆实践。北宋仁宗宝元年间铸行的九叠篆文“皇宋通宝”钱,为历朝孤例。徽宗时期,更是把钱文书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亲笔御书钱文,甚至于一钱之中,运笔或隶或篆,或行或楷,将几种书体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以追求最佳的视觉效果。其中尤以“政和通宝”和“宣和通宝”两种年号钱为最,一钱之中因为笔法变化和不同而版别奇多,钱币收藏爱好者左比右对,乐此不疲。
三、暗藏的玄机——钱文书法的实用之美
事实上在传统中国钱币学研究领域,钱文书法过去一直是鉴别古钱币真伪、版别和断代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传统技术手段,其影响与作用早就被钱币收藏爱好者广泛重视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一方面是因为西汉后钱由官铸,其铸造技术和工艺流程由国家操控。唐以后,母钱“翻砂铸造法”盛行,虽沿袭旧时即山铸钱的传统,铸钱局从中央到地方分布既多且广,但是官局铸母不可得,私铸钱币一般难以达到官局铸钱的工艺水平,尤其是钱文书法,仿铸者笔意不到,更成为我国古代流通钱币防伪的一道重要防火墙。甚至是北宋时期问世并曾大量流通的各种古代中国纸币,也重视并大量使用汉字和钱文书法作为传统防伪手段。
另一方面,传统书法艺术创作是一项极具个性化色彩的工作,其“骨力势”和“精气神”非勤学苦练而不可得,不可复制。晚唐书法家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观其《玄秘塔碑》拓本,法度谨严无出其右。“宋四家”之首苏轼,自嘲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尚意”而无意于法度。其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诗帖》,“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这是因为“书法创作是以人的精神活动为根本属性的,书法艺术之所以比任何视觉艺术显得抽象,在于自然界可视形象中一切可能舍弃的,都被它舍弃,而只赖以抽象的线条创造美的空间、气象和风采。也正由于书法这一特性,它较之于其他视觉艺术更富有自由的空间,更能反映以人为主体的精神力量,更能把人的精神引向广阔的哲学境地”⑤。是故历朝历代虽铸币技术屡有变化,而钱文书法创作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却始终如一,传承有序,这恰恰表明钱文书法不仅蕴藏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精神气质和审美情感,而且能够成为历代流通货币最为有效的一种防伪手段,民间私铸在成本、工艺和技术层面上均难以企及。与此同时,也成为后人鉴别真伪、细分版别、判断时代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铸币均采用泥范法,阴文原范。因为是一钱一范,钱文书法随铸随写,钱成范碎,因此钱文书法线条清晰自然,钱文文字粗犷率意,虽出于一人之手,也笔法绝少重复一致而又气韵相通,风格相似。先秦流通货币的这一时代特点已经成为后人甄别其钱币真伪的一个很重要也很可靠的技术手段和依据。以半两钱为例,我国钱币学界公认其始铸于战国后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更成为国家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通行了很长的时间,直至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然而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如何从数量众多、大小和轻重不一的半两钱中找出秦始皇下令铸造的半两钱币,曾经是我国钱币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⑥。再具体到秦统一措施中的“书同文”令,才最终推论出具有小篆钱文书法特征、大小和轻重合制的半两钱币,最有可能曾是秦始皇下令铸造的半两钱。
进入西汉后,因为社会发展和经济的日渐繁荣,对流通货币的社会需求也大大增加,从而推动铸币技术进入了后范铸法时代——阳文母范法。自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起,禁郡国和天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造。自此后,钱由官铸遂成为定制。五铢钱制也一直沿用至隋末唐初。因为制范同模,批量生产,因而其钱文书法如出一辙。孪生兄弟多了,会不会真假难辨,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钱由官铸,私铸者母范不可得,在技艺和成本方面难与官局抗衡,钱文书法及其风格特征仍然具备一定的防伪功能。然而,延续了700多年的五铢钱制也给五铢钱的断代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困惑和麻烦,尤其是两汉时期的五铢钱特征相近,哪些才是汉武帝下令铸造的“上林五铢”钱,我国钱币学界和文管部门根据众多有准确纪年的墓葬和出土钱币进行了大量类比和考证,这才从中得出“上林五铢”钱的一些基本特征,即面文五铢的五字中间两笔弯曲相交,铢字右上部方折,穿处上下铸有一横内廓线或半星等。从而把它们与“郡国五铢”和“东汉五铢”区分了开来。
隋唐以后翻砂铸钱法盛行,每至改铸新钱之际,必精制母钱钱样下发各铸钱局依式铸造,或要求地方进呈样钱审批,直至明清,皆是如此。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朝立国共计289年,虽铸有开元、乾封、乾元、大历、建中、咸通等钱,但以开元钱为最多,终唐一世均有铸造,甚至还伴随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流出了国门。后人对照传世实物,将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开元钱以武德开元为典范,虽版式众多,然均有共通之处。其一,钱文“元”字第一笔较短,第二笔左挑。其二,钱文“通”字走之部前三笔为不相连的三小撇。其三,钱文“宝”字贝部中的两横与左右竖笔不相连⑦。中期开元钱的钱文书法字体变大,没有了武德开元的书法神韵。其一,钱文“元”字第一笔较长,第二笔除左挑外,又有右挑和双挑。其二,钱文“通”字走之部前三笔折撇相连。其三,钱文“宝”字贝部中的两横与左右竖笔相连。其四,面背多见星月纹。晚期开元钱的最大特点即钱币背面铸有文字纪局,位置变化不一,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其钱多轻小薄劣,铸造不精,与早、中期开元钱的品质已经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始铸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扬州,也被俗称为“会昌开元”。
但是,近年来由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数码成像技术已经被不法之徒广泛应用于当代各种钱币的造伪,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钱文书法作为鉴别古钱真伪和断代的一种传统技术手段,其重要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必须借助传统钱币鉴定的多种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研判,不可死背教条。
四、绵延的天籁——钱文书法的文化传承之美
从本源上说,钱文书法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一样都是以汉字为造型基础和审美对象的,而文字又是语言的符号,用于记事、传承和交流、思考,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相传史前“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为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仓颉造字后,“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因为先祖从此掌握了推动自身文明进步的强大思想武器。千百年来,正是由于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变化和发展阶段,也才有了中国书法艺术史的逐次演进。俗话说:“汉字人人会写,各有妙趣不同。”然而汉字的阅读和书写代表的仅仅是汉字的实用性功能,传统中国书法艺术要表达的却是中华民族对艺术之美的不懈追求和民族意识,其中孕含着音乐一样的旋律和绘画一样的质感,是诗歌一样的语言和舞蹈一样的姿态,更有着建筑一样的精巧和文学一样的灵动,“表达着深一层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⑨。同时也成为刻写在传统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艺术符号和文化印记。
何为艺术,艺术就是人类心灵在与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碰撞交融后创造出的具有鲜明形象和审美情感的精神成果。定格在古代中国金属铸币上的钱文书法承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理念追求,见证了数千年祖国历史的风雨变迁,经历了不同时代铸币工艺、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的浸淫和影响,蕴藏着能量充沛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此同时其自身也经历了同样的升华和嬗变,却始终把流通货币与传统书法艺术巧妙结合,赋予了每一枚古钱币以鲜活的艺术生命与时代气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华货币文化发展之路,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既丰富了人类文明史和世界货币文化宝库,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和宝贵的货币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受树大根深的中华货币文化影响尤深,其治国理政多仿行和使用内地官局铸钱,钱文书法有只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也有仿用汉字的,而更为多见者则是两者兼而有之。比如宋元时期的西夏文钱和蒙古文钱,以及清朝时期的满汉文钱、新疆红钱和西藏文钱,它们与汉字钱文的流通钱币相互印证,不仅如实记录了中国货币史发展的多样化时代信息,同时也映衬了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血与火的考验与历炼。其中尤其是金政权曾经铸造发行的“泰和重宝”篆书折十大钱在钱币收藏界最为有名,其书法壮美,铸造精细,完全继承了北宋时期官局造币技艺的精髓,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的民族情,揭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历史的借鉴,也给了后来者和今天的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诞生于1948年12月1日的我国第一套人民币,尽管受战争环境影响,票种庞杂,设计和印制很不统一,但是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钱文书法的影响和作用,票面上的行名和面值除一种1 000元二马耕地图狭券版外,全部由中共元老、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用柳体正楷题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银行又全力以赴,倾心设计和打造第二套人民币,并借力前苏联的帮助,终于完成了第二套人民币的印制和发行工作。其主币纸币上不仅印有马文蔚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与面值汉字,还开创性地第一次同时加印有蒙文、维文和藏文三种少数民族文字行名与面值。其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与调整,在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和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主币纸币上增加了壮文文字,五种文字并用并一直延续至今,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兄弟是一家的传统国家理念。尤其是第三套人民币,第一次大胆采用无边框式设计,画面开阔,色彩鲜艳,简约大方,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前后发行和使用了38年,已经成为人民币发行史上的一个传奇。
中华货币文化还对周边亚洲国家和地区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和辐射,尤其是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曾经流入大量的我国古代流通钱币,在南方邻国越南,其流通货币内方外圆的形制一直沿用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才告终结。一些国家还曾经仿照我国古代流通货币的形制,大量铸造和发行了本国使用的流通货币,并且其中有许多流入了中国,其铸币钱文也用汉字和年号,有些易区分,有些则难辨识。比如北宋“天圣元宝”和“元丰通宝”钱,安南和日本也有铸⑩。若不仔细分辨或是缺乏常识,实践中一定会闹出一些类似出谱、新版的笑话来。
五、结语
中华货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继承性,在人类文明史和世界货币文化史领域独领风骚,独树一帜。而钱文书法创作与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相终始,由秦至清两千多年一直采用“钱文汉字、内方外圆”的形制不变,并逐渐固定为大小合制、一帝一号、钱文楷书对读的制式。究其原因在于,农业立国理念滋养下的中华货币文化传统自始至终都与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其内在结构稳定,文化积习深重,反映了农耕社会时期中国人积习相沿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中华货币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产生了极为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晚清以后西风东渐,我国传统货币制度面临日益复杂深刻的变迁与调整,但钱文书法艺术传统仍得以传承有序而又有所创新,比如广东省局铸造的“光绪通宝”背库平一钱机制钱,钱文读法仍然先上后下、先右后左;而“龙洋”银元和机制铜元则背添龙图,除去了中间的方孔,面背铸有中英文,且背面英文环读时,顺序已经有所变化而与旧制不同。民国时期主辅币也是如此,钱文读法次序依旧不变,但开始使用简化字,比如民国二十九年镍币五分、十分、二十分和民国三十七年金圆辅币一分等等,既折射了国门洞开、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代变迁,也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当时人们内心审美意识的一些微妙变化。
法国著名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国古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以其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创造性地把中华货币文化与传统书法艺术相融合,使其相映成辉,相得益彰,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谱写了一曲多姿多彩的历史篇章,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景仰。
注释:
①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缩印本,1989年,第118页。
②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③戴志强:《对钱币学的一点认识》,《中国钱币》,2002年第3期,第14页。
④李维:《北京右安门出土金代窖藏钱币初探》,《中国钱币》,2013年第6期,第52页。
⑤尉天池:《书法创作散论》,见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书法创作与评审》,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⑥⑦陈新余:《中国钱币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第137页。
⑧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页。
⑨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30页。
⑩唐石父:《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76-580页。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5)06-0066-07
作者简介:陈新余(1962—),男,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07-07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5.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