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智障学生节奏感
2015-01-15王晓凤
王晓凤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智障学生;节奏感;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3—0116—01
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在某些心理及行为方面,如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学习方面、社会适应方面等存在较多典型的同一性特征。由此,德国的卡尔·奥尔夫吸取《体态律动学说》的精髓,提出节奏第一、音乐和动作结合的观点,创建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
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和训练智障学生节奏感是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智障学生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因此,培养智障学生的节奏感是每个音乐活动的首要基础。那么,如何将奥尔夫音乐原理渗透到唱游与律动教学中呢?笔者从节奏培养的角度出发,通过让智障学生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亲自参与活动,在玩、说、唱、动的过程中体验音乐来培养他们的音乐节奏感,下面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用耳朵感知节奏
智障学生的音乐能力与他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根据智障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发展听觉的条件,开展了许多训练听觉的游戏来让智障学生掌握听的技巧,熟练音乐的基本要素。例如,通过让智障学生听音乐进行走、跑、跳、停,或者听音乐做动作。
在平时,我还会经常带领他们做一些由简到难的节奏游戏。如在《小手拍拍》的音乐活动中,通过鼓点让智障学生进行有节奏地拍手,鼓点快就是小手伸出来,鼓点慢就是小手挥起来等。刚开始时有的智障学生不会听节奏,只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动作,但是经过多次的练习,他们知道了鼓声就是教师的口令,慢慢就学会了听着鼓点的节奏做动作。
二、用眼睛学习节奏
图谱可以充分调动智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智障学生来说,用生动形象的图谱来表示节奏不但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也易于他们理解,能更好地让他们学习节奏。例如,在学习歌曲《春天来》中,教材中用花表示图谱的节奏,一只花表示一拍,一共4个乐句。通过让智障学生指图片唱歌,可以让智障学生学会稳定的拍子。这一形象的图谱能帮助智障学生很快掌握节奏,还可以让智障学生学会用身体动作或乐器表示出音乐的节奏来。
再如,在《小乌龟》一课中,教材运用了特别的图谱:图谱中有4个地点,即山坡、树林、糖果店和游乐场。在学唱歌曲时,教师可在图谱上演示小乌龟的行动地点,当唱到每句歌词最后一字时,教师可以让小乌龟到达相应的地点。在这样形象的演示下,智障学生能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乐句进行的准确性。
三、用动作表现节奏
“声势”训练是奥尔夫教学的一种简单又非常有效的方法。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智障学生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走、跑、跳等动作都是智障学生喜欢的并容易掌握的动作。
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智障学生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比如,学青蛙跳、乌龟爬、小马跑等的动作,都可以让智障学生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来表现。例如,在歌曲《两只老虎》中,教师在让智障学生用拍手动作表现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智障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表现动作,如拍肩、拍腿、踏脚等。
四、用游戏加强节奏
游戏是智障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智障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智障学生学习节奏。比如,在《变变变》的音乐活动中,当智障学生伸出四个手指头变成螃蟹走时,教师可选择敲奏三角铁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当智障学生用两个手指头表现小白兔时,教师可将敲三角铁的节奏加快一些,这样智障学生就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这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
因此,运用奥尔夫理念开展个性化、游戏式的音乐教学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让智障学生在唱、律动及敲奏乐器中发展其粗大动作(如跑、跳、行走、爬、伸展)及精细动作(如手眼协调、抓握能力、敲、拍、手指独立操作),加强感官刺激,促进动作协调,进而提升他们肢体力量的平衡性。
编辑: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