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质
2015-01-15曾湘玲
曾湘玲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中国古典舞核心“身韵”中的从内到外、从形到神、从力度到动律的既矛盾又统一的现象来论述了身韵中的审美特质———形美、神美、劲美、律美。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形态身韵审美特质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结晶,在我国众多舞蹈种类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尽管如此,中国古典舞也曾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自身发展走入低谷,比如文革时期。而中国古典舞之所以在众多种类中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得以重生,挣脱历史文化断层的窘境,从传统的戏曲、武术的当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自我独立的一种舞蹈形式,就在于它的核心内容———“身韵”。“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学科体系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古典舞最为显著的舞蹈特征和古典的艺术灵魂。“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简而言之,通过“身韵”课程的训练来达到舞蹈艺术更深层次的“身心并用、形神合一”的境界。本文就从中国古典舞核心“身韵”中的从内到外、从形到神、从力度到动律的既矛盾又统一的现象来论述它的审美特质———形美、神美、劲美、律美。
一、从内到外的“形美”
“形”是古典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古典舞的韵味的传达中介,是舞蹈动作造型之间的连接;更是古典舞艺术最直接的表现形态,古典舞灵魂所依附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古典舞中首先要展现体态上曲线的“拧、倾、圆、曲”美以及气质的“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美;其次要把握运动轨迹,特别是“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中以腰胯的扭动为关键的“提、沉、含、腆、冲、靠、移”动律原则。因此,在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课程训练中,“形”的训练目的是以腰胯的扭动为基础、以“三圆”的运动轨迹为主体、体态曲线的“拧、倾、圆、曲”美为重点、以具代表性的动作为依托、提取古代传统舞蹈中优秀的动作元素,创造出一个个生动优美、丰富饱满的舞台形象。中国古典舞的形态美是反映宇宙万物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表现方式,人们从这些舞蹈的形态中,看到了世间的天地万物,感受到自然与个人力量、智慧和才能,看到了“自我的本质力量”从而衍生出形态从内到外的艺术美,进而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这时候的自然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因此“形美”成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中重要的审美特质。
二、以形传神的“神美”
动作是舞蹈形态的基础,但不能说动作就是舞蹈形态。成熟的舞蹈形态不是用简单的舞蹈动作来再现世间天地万物,而是必须符合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提取事物的典型元素,抽象地反映出自然之美。古典舞蹈的动作虽然大多来自于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模仿和崇拜,提取万物中的自然现象和形体作为素材,但这些动作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而是一种自由的再创造。
著名的京剧艺术家钱宝森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与总结,叫做“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无形者十”。所谓“无形者”即舞蹈脱离了机械的规格、僵化的程式,达到了“形、劲、心意”融会贯通的“化”的境界。在古典舞课程训练中会经常出现一种现象,舞者动作轨迹、造型都能做到位,但往往呈现出来的状态却不令人满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似神不似”。这个“神”也就是在钱宝森先生的话中的“心意”。“心意八”就说明了神似占了八分,可见其重要性。而“形三、劲六”中“形”却只占三分,“劲”占六分。这是不是说“形”就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形”虽只占三分,却是舞蹈的根基,这里只是说明舞蹈的动作可以通过模仿,不断的物理训练做到。但是“劲”和“心意”是舞者通过舞蹈中的“形”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心理,这要比单纯简单的舞蹈动作要难掌握得多,没有“劲”和“心意”来贯穿的舞蹈动作,古典舞中的“形”也就失去了灵魂,意境也将不复存在。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未止”以及用精气神表现的动作如“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不经过潜心的体会和揣摩是难以达到。由此可见,“神美”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又一审美特质。
三、方寸体态的“劲美”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无论是线中的点,还是点中的线或是静中之动、动中有静,都往往要靠“劲”的表现才能得以体现。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音乐节拍有所不同。一般常见的乐曲是按照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拍进行,而古典舞的背景音乐它往往在更多的情况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紧而不乱、舒而不缓,自由流动而又有按照独特变幻的规律节奏中进行的。
在古典舞身韵训练课程中,动作力度的运用并是平均的,而是有着长短不一、轻重缓急等等的区别以及对比。舞者通过肢体语言把这些不同的节奏,变幻的力度淋漓尽致的表现于舞蹈中,才是真正的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的运用不仅贯穿于舞蹈作品中,在舞蹈结束动作时更为重要。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抻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等劲的区别。
虽然中国古典舞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出现断层,但在古代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诗中有记录到古代时的舞蹈形态:“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这些诗句描写当时舞女们舞姿轻盈,腰肢纤柔的样子,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古典舞讲究曼妙、飘逸、轻盈的力劲之美。中国古典舞正是凭借这种“轻盈曼妙”方寸体态之间,以有限的人体之劲划圆游走之间表现无限的时空,来传达一种舒展、愉悦、轻松的情感意绪和飞舞灵动神韵美,达到了“神之动物,物以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传神境界。
四、圆游变幻的“律美”
“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上特别注重于“圆”的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这和中国的阴阳八卦、龙图腾之类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古典舞之中形态在运动过程中的路线轨迹,如同我们传统书法艺术上的毛笔一样,每一个笔画都是在极其严格的规范之中又随着个人不同的风格有着充分的发展余地。其“律”也正如书法艺术上的走笔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舞者的运动艺术也有极其严谨的自身规范和规律。
生命在于运动的过程,舞蹈的生命力也亦是如此。在观赏一个优秀的中国古典舞蹈作品时,我们往往崇尚意境和韵味,舞蹈动作的含蓄委婉、连贯流动的线性美以及“拧、倾、圆、曲”的体态美。对古典舞我们常常使用“行云流水”、“矫若游龙”、“龙飞凤舞”、“翩跹而舞”等词语来形容,这些词语本质上都是在描述舞蹈动作中“圆”的空间美和“游”的流动美。身韵中的动律元素,如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等,均已以腰胯运动为重点,构成了各种千变万化的“圆”,同时派生出更加丰富典型的以“圆”和“游”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处处显现自然的律美,此为“正律”。在身韵还有一种“不顺则顺”的“反律”,也就是说舞蹈动作遵循从反面开始做起的“反律式”法则。在具体的舞蹈动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舞者总是欲左必先往右、欲前必先往后、逢冲必先后靠、逢开必先合拢等一切从反面做起的运动轨迹。这些特殊的运动轨迹对整个舞蹈起承转合,产生特殊的审美性,让整个舞蹈千变万化,意境和韵味进一步延伸,形成饱满圆润之感。无论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古典舞“律美”之精奥之处。
中国古典舞身韵之所以在现当代时期的中国古典舞中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实践效应,就在于它最基本的四个审美特质———“形、神、劲、律”。这四种独特的审美特质构建出变化无穷、富于规律的身韵美感,让中国古典舞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的创立,让中国古典舞具有衍展性的生长源点。使中国古典舞在众多种类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之后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