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现主义音乐的“表现”
2015-01-15丁苑
丁苑
〔摘要〕20世纪的音乐艺术经历着丰富而剧烈的变化演进,各种风格流派并存发展。文章从分析表现主义的成因,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入手,归纳出表现主义音乐的表现形式及美学特征,它是对传统音乐的大胆革新和突破,打开了使用、组合十二个音的新途径,开阔了人类的音乐视野,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产生因素代表人物音乐特征
20世纪的音乐艺术经历着丰富而剧烈的变化演进,各种风格流派纷至沓来,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发展态势。表现主义作为其中的一个流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奥。它最早是在德国约1910年被用来指表现主义绘画“青骑士”画派的代表康定斯基所开拓的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其特征是不以自然写实为主,强调表现自我感受。而音乐上的表现主义通常是指新维也纳乐派,其代表人物是勋伯格以及他的两个学生威伯恩和贝尔格。
一、表现主义产生的因素:
1、社会因素
表现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当时的德国与欧洲其它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在动荡的社会形势与战争阴云的笼罩下,一些敏感的艺术家感到了人类生命力的脆弱以及传统艺术在现实社会中的变形。在他们眼里,世界性的灾难就要降临,整个的外部世界都是虚假的,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直觉感受。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表现主义是可怕的社会绝望的产物”。它否认传统美的观念,认为那是矫揉造作和现实相脱离的。在表现主义者看来,只有夸张、变形才是真的,是世界的真实反映。
2、哲学因素
19世纪中叶以来流行的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蔑视传统的一切,强调主观感受。
表现主义艺术家从意识深层领域表现人的精神状态,挖掘他们所说的“灵魂的真实”。表现主义画家亚夫伦斯基说:“我开始在艺术上探索新的道路……我领悟到我不是要画我看见的和我感觉到的东西,我要画寄寓在我灵魂深处的东西”。[1]而表现主义音乐《期待》、《幸运之手》、《月光下的彼埃罗》、《沃采克》等作品,将人内心中不易为人所知的一面作为表现对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痛苦、恐惧、病态、怪诞的种种景象。
3、音乐本体
表现主义音乐语汇及表现方式的形成,不是凭空出现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是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的不断沉淀,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的,是通过变化半音对自然音阶不断渗透和改造而获得的。在浪漫主义晚期的作品中,如理查·斯特劳斯的独幕歌剧《莎乐美》、《艾莱克特拉》;瓦格纳的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无论是紧张强烈的心理刻画,还是奇特的形象塑造,都已显示了表现主义的特征。尤其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音乐,为了表现忧郁、迷茫的心理情绪而大量使用的半音进行,不协合和弦的运用及调性的极度发展,都已预示了表现主义音乐的进行方向。因此,从使用装饰性半音的自然音阶体系,到追求调性扩张及色彩变化,半音模进等构成的半音体系乃至调式综合,极端半音化的泛调性,都为十二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沃土。
二、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1、勋伯格
勋伯格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在勋伯格看来,艺术家并不创造其他人认为是美的东西,而是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迫使他不得不创造的东西。[2]其代表作有:《升华之夜》、《三首钢琴曲》、《五首管弦乐小品》、《月光下的彼埃罗》、《一个华沙的幸存者》等。《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是勋伯格在1947年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所写的一部作品,叙述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体杀害华沙犹太人的事件。在这部作品中,勋伯格使用了最能说明表现主义音乐特征的表现形式———无调性。他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组成一个序列,以它的原形、逆行、倒影、逆行倒影四种形式作为结构方法,以代替调性原来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音响既不协和也不悦耳,这些形式上的特点与乐曲阴森、恐怖的内容相适应,真实地体现一个华沙幸存者恶梦般的经历,显得紧张、恐惧、绝望。在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音乐里,以小二度、大七度、增四度等音程为主导的非倾向性的自由半音化运动;纵向形成的大量不协和弦或音群以及相互间形成的横向松———紧式的非功能性和声紧张度的连接;非规范的节奏组合及律动;节拍的不对称组合;非常规的人声和乐器的演唱、演奏以及奇特的配器手法;速度、力度的变化多端;出人意料的停顿或休止;对表现离奇、古怪内容的刻意追求和象征性运用等,这些手法极大地凸现了作曲家的个人表现风格以及他的自由无调性创作的表现主义风貌。
2、韦伯恩
韦伯恩新维也纳乐派中彻底切断了与过去音乐精神及风格联系的又一位作曲家。他更多地继承了勋伯格的创新精神,把十二音运用得更加彻底。到后期,把十二音体系的手法扩展到节奏、力度,开创了序列音乐。他发展了勋伯格的“音色旋律”,旋律不再用“线”来表现,而是用“点”,常用休止符相隔,旋律比较零碎,是五十年代“点描音乐”的先声。代表作:《五首管弦乐小品》、《交响曲》、《五首卡农曲》及《九件乐器的协奏曲》等。
3、贝尔格
贝尔格也是新维也纳乐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特殊贡献在于把勋伯格枯燥的作曲方法同感情表现结合起来,使这种新的、比较抽象的语言同样能够抒发人的感情,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代表作有:歌剧《沃采克》、《露露》及器乐作品《抒情组曲》。其中歌剧《沃采克》的主人公是小人物,而表现主义艺术作品的主人公通常是小人物来扮演的。这部作品中,尤其是第四、五场之间的一段间奏曲,充满了贝尔格对被侮厚、被损害一方的同情,揭露了当时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主义艺术否认传统艺术中美的观念。他们认为夸张、变形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不夸张、不变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既然现实是那么黑暗、可怕,反映现实的艺术也就不可能那么美好。
三、表现主义音乐的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家其共有的特征是以极度的主观和情感的宣泄去探求心理的萌动。他们的音乐不再客观和现实,而是以幻觉和想象隐喻现实。他们的这种表现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更为浓重。在创作技法上,表现主义音乐突出反传统的个人表现风格和特征。
1、形式特征
人们要用音乐来表现他们对世界所感到的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等情绪。勋伯格认为“一件艺术品,只有当它把作者内心激荡的感情传达给听众的时候,它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引起内心情感的激荡。”
(1)旋律上,用不流畅、不声乐化的大跳进行,用戏剧性的音乐语言代替浪漫主义歌唱性、抒情性的语言,与传统音乐那种“旋律是音乐的灵魂”的审美观念背道而驰。
(2)和声上,脱离七声音阶与以三度音程构建和弦的原则,以多声对位法、不协合和弦、增四、大七,小九度等音程的典型进行,打破和谐平衡及三度排列的音结构组织法。和声更多是由横向线条对位来完成,每一个音都是作为整体中独立的因素而存在。
(3)节奏、节拍上,变化更为复杂,节拍不仅仅限于单一的形式,交错拍子、变换拍子的使用更加自由,有时多奇数拍子,小节线的使用也不很严格,有时把节奏从小节线中解放出来,体现音乐进行中律动的多样性。
(4)以力度的强烈变化、音域高低的频繁跨越及半音化曲调,构成旋律的流动线条。
(5)以无调性、泛调性、多调性的音乐打破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建立起十二音体系。
(6)曲式结构上,恢复了古典音乐中简化主题的信条,冲破传统曲式的规范模式,用单一的主题代替复杂的主题结构方式,造成以“形式”表现“内容”的各种新意味创构等。
(7)配器上,偏爱小型的乐队和简单朴素的音响,管弦乐队室内化,以各种新的乐器组织排列法以及新的乐器演奏法组成新异的音响色彩。讲究各个声部线条的清晰,追求细腻的变化,注重音色的个性和对比,探寻独特的音响与色彩,将音色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就是无视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宏大、夸张,而崇尚音乐表现的单纯、简洁与明快。表现主义艺术家摈弃了传统的主属音观念,使得八度中的十二个音的价值相等。这就导致传统的旋律概念、节奏与节拍的组织、曲式的结构、和声与对位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美学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影响较大的音乐风格流派之一,其音乐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趣味体现着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基本观念。[3]其实,“表现主义音乐强调艺术表现的对象是人的主体情感,否定现实世界及其客观性在艺术中的价值。”[4]表现主义的创作常常源于内心深处强烈的冲动,以象征手法对现实进行夸张、变形或抽象,这种夸张、变形和抽象常常不吻合一般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习惯。[5]正如勋伯格的音乐是要使听众了解这个世界并不美丽,他否认了传统“美”的观念,把与传统对立的扭曲变形的“丑”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勋伯格试图告诉人们:现实世界是荒诞的,是不真实的,只有内心世界的真实,才是真实的世界。正如他说的那样:“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他自己。”
表现主义音乐是20世纪西方五彩纷呈的、众多的音乐流派中的一个,其音乐思想自然难以涵盖20世纪西方所有的新音乐,但是,表现主义音乐毕竟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突破,它打开了如何使用、组合十二个音的新途径,开阔了人类的音乐视野,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责任编辑:黄晓利)
注释:
[1]吕澎著.《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
[2]杨曦帆.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的人文精神[J].艺术广角,2002.04
[3]白晨.论20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的美学思想特征———以勋伯格的音乐风格为例[J].艺术探索,2005
[4]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王力.表现主义音乐刍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