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2015-01-14张爽韩雪

山花 2014年20期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蓝眼睛意识流

张爽+韩雪

功能语言学在文学研究中是一个常用的手段,它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依据,主要从社会环境方面分析语言,功能主义理论能全面透彻地分析语言,主要在于功能语言学更重视研究语言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瑞森的处女作,也是托尼·莫瑞森的第一部悲剧小说,她的多数作品都是在声讨那些有着种族歧视观念的白人,并对黑人存在的境遇表示愤慨和同情,她用细腻的文笔深刻阐述了人的内心愿想和人生追求。本文作者拟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分析黑人如何在白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下实现自我救赎和与之斗争的。

《最蓝的眼睛》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瑞森的经典作品,作为黑人女性,她在白人文化的裹挟中生存,作为女作家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女作家描写了一个扭曲变形的世界,人们难以理智地生存。皮科拉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父亲乔利布里德洛瓦是一个因无法摆脱黑人的命运而被生活打压成为的暴徒,在一个春天的下午,他酗酒回家,残忍地强暴了皮科拉,她的母亲波琳性情冷漠,对皮科拉被强暴不仅不悉心安慰,反而打骂虐待,可怜的皮科拉失去了家庭的庇佑和爱护,精神崩溃,她企图拥有一双象征白人的眼睛,她就去求有着诡异功能的牧师,求他给她一双蓝色的眼睛,牧师不但没有帮助她实现这一愿望反而利用它害死了一条狗。就是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黑人不断和自己与生俱来的命运挣扎,也在这不断挣扎中受到迫害和倾轧。

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

早在70年代,功能文体学得以快速发展,“功能文体学”又称“系统功能文体学”,韩礼德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三种“功能”:第一,是对说话人员经验进行表达的功能,即“概念功能”;第二,是对说话人员角色、态度以及说话语气评价关系的功能,即“人际功能”;第三,对语言进行划分和组织的功能,即“语篇功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这三种功能不能单独使用,而是要与相关语言符号相联系。一般来说符号系统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即语言方式、语言基调和语言范围。语言范围是指说话的涵盖范围也就是决定着概念功能。语言基调是人际功能的决定者,而语言方式则是语篇功能的决定者,各种功能和语言环境相互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从功能文体学解读

1.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194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经济萧条,白人有着无比的优越感,尽管同是美国人,却因为肤色的细微差别,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人的心理形态逐渐扭曲变形,并不断在这种自我厌恶的反抗中失去理智和精神世界,《最蓝的眼睛》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创作出来的,黑人女作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拥有黑色皮肤的小女孩企图拥有一双蓝眼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自己是黑人的身世和黑人与生俱来的悲惨下场和命运,女作家通过对小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处于那个时代的黑人的遭遇和所蒙受的苦痛,深刻地揭露了在这种双重文化冲击下的人物命运,也是更多黑人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莫瑞森运用民间文学和神话来渲染氛围,又能充分使用魔幻现实主义,使小说具有神秘的文学色彩,又由于作家口语化的抒情方式使人们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浅显易懂,莫瑞森凭借独特的文学视角和学术成就获得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情境语境既包括说话人所处的环境也指语篇内的氛围,而基调、语场及语式则是情境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发生事情的社会属性即是语场,参与者参与了哪些社会行为以及其活动所处的社会性质;基调则是指明了参与者的身份属性,包括其社会地位及其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语式是指语言在情境中所起的作用。

小说的第一人称是克劳蒂亚·麦克蒂尔,她是皮科拉唯一的朋友,只比皮科拉小两岁;父亲是一个理想破灭的狂徒,背负着难以摆脱的黑色皮肤,过着非裔人潦倒的人生,后来这种肮脏的情绪被宣泄在他的女儿身上;母亲波琳热衷于打扫房间,是有着重度洁癖的女人,性情冷漠,这种对洁净的执着的追求渗透着当时女性的追求,以及在那种形势下,过分的偏执已经把她们驯化得乖戾无情,对身边的事情难以保持警醒和敏感,也从而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

2.从概念功能角度的及物性特征分析

及物性作为语义系统,通常是将现实世界中人的所见所闻有序地分为多个子过程,一般涉及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语言过程以及存在过程等。其中物质过程指的是某个事情的实施过程。小说中皮科拉经历的种种遭遇,并在这种遭遇中想要寻求一种解脱,那她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祈求有一双蓝色迷人的眼睛,因为拥有蓝色的眼睛就意味着和白种人有着同样的尊严和信心,关系过程是在这种环境的驱使下,她最后选择了向牧师求助,承诺帮他做一件事,让牧师赐予她蓝色的眼睛,行为过程是指在皮科拉企图得到蓝眼睛的同时被人利用,她并没有如愿地得到蓝眼睛,最后精神崩溃,在恍惚之中,她自己感觉拥有了她一直梦寐以求的蓝眼睛,蓝眼睛成了主要的线索,贯穿全小说,最后以得到了蓝眼睛,却是皮科拉的恍惚的错觉为结尾,更深化了主题。

3.从人际功能的语言特征分析

小说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载体,能充分展示时代的新鲜感和所处社会的社会形态,人们的意识,以及与这种意识形态相匹配的人类活动,人及功能主要包括两个系统:语气和情态系统。其中人际功能主要表现在:说话者参与其中,并能给予及时的反馈,这种通过话语表达的方式最终是要用以影响参与者的认知和行为;展现参与者的角色关系,其他交际角色关系也包含在内,即参与者双方所扮演的角色。在这部小说中,黑人女性已经被残酷的成人仪式所驯服,个性懦弱,逐渐在种族的歧视下承认与生俱来的肮脏品质和丑陋的容貌,自然在她们的表达中带有唯唯诺诺的神气,不能粗声说话,只能惟命是从,完全听从于老一辈或是自己的男人,而从作者的角度看美国的种族歧视制度,作者本身作为黑人,是有着由衷的愤慨和惊醒的,对这种制度深恶痛绝,语气悲愤难过。

在这篇小说里面,涉及几个典型的人物,其中有皮科拉、皮科拉的父亲和母亲。皮科拉的父亲和母亲才是当时社会所接受的正当关系,而皮科拉与父亲的不伦关系是时代的产物,她的母亲没有在这不伦的关系里面起到什么核心的作用,而是在这微妙的关系中,把所有的怨恨都加注在皮科拉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小女孩的身上,却不考虑皮科拉也是受害者,而且她承受了大人也未必承受得了的非人待遇,小说中还有一些市井小人的角色,都嘲笑她是一个被亲生父亲奸污了的少女,但他们却要悲哀地分享同一样的命运,最后,皮科拉在“白人至上”的思想中想要拥有一双蓝眼睛是一种必然,也最终被这种必然所毒害。endprint

从象征性角度分析

象征性的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也被愈来愈多的作者所认可,作者整个故事的构架都是以最蓝的眼睛为载体,讲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在种族的压迫下身心失常,并在这种情况下企图以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来摆脱自己所遭受的命运。因为蓝色眼睛是一种象征,它象征了拥有白人一样的尊严社会地位,受人尊敬和爱戴。通过她去求诡异的牧师并在牧师的引诱下害死了一条狗,这一系列的行为都说明了,黑人小女孩敢与自己的命运做斗争,也表明了所处底层的黑人群众为了自己的命运所做的牺牲和所付出的代价。最后在恍惚中,小女孩幻想自己得到了一双蓝眼睛,事实上都是她幻想出来的假象,可是对她命运的最后的也是最深痛的抨击,也表明了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普通阶层的群众往往难以靠自身的反抗和挣扎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意识流角度分析

作者运用了很多黑人传统文学的元素,在人物的描写上还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意识流最早来源于心理学的一些词汇,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意识流,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征: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而意识流文学是指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作品。小说有一段是讲述希腊宾馆前厅的场景,其中讲述了几类人的活动,嬷嬷们的脚步声很轻,是被长久训练出来的习惯;一些醉汉在唱歌,罗莎玛丽是她的邻居,她正在她父亲的咖啡店的楼下坐在一辆小汽车里面悠闲地吃着黄油面包,罗莎玛丽不让小女孩和她的姐姐下车,她和她的姐姐瞪眼瞧着他,想要罗莎玛丽的面包,但更想痛打她一顿,让她央求小女孩和她的姐姐用以表示她们的傲气。通过对人物动作以及形态的刻画,充分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了人的精神状态和与之匹配的社会状态。

黑人的自我歧视倾向

《最蓝的眼睛》讲述了黑人在白人区如何忍受种族歧视观念压迫,但小说中少有提及或是正面描写白人如何歧视黑人的,而是通过黑人对自我的不认同,他们自我憎恨,自我厌恶,他们盲目地追求白人所拥护的权利和价值,一切以白人为标准,这样,他们对自我的否定使他们失去了个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社会上所应该得到的尊严,祈求改变自己的黑人的肤色等一些外在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是黑人的本质,最后失去内心世界,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这种存在于黑人内心世界里的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观念是万恶的根源,使他们在这种观念的笼罩下不能够摆脱自己的命运,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和意识,同种命运的人又相互倾轧,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推动下,只能是越来越痛苦。以白人主流文化为主导作用的文化意识被黑人所信奉才是一切的根源所在,黑人只有意识到这样的事实才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层的渴望。

结 语

作品运用功能文体学和意识流等手段对身处底层的黑人生活的描写,本文分别从功能概念、及物性角度、人际功能的角度以及意识流的表现手法角度进行了分析,揭露了在白人价值观念至上的世界里黑人所经受的蹂躏和摧残,以及黑人自我厌恶自我否定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形态最终导致了他们思想的扭曲和精神的崩溃。

参考文献:

[1]Morrison,Toni.The Black Book[M].New York:Random House,1974.

[2]栾奇,张颖.幻梦里的真实——读《最蓝的眼睛》[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2):23-25.

[3]高继海.佩科拉悲剧探源——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3):79-81.

[4]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

作者简介:

张 爽(1979— ),女,辽宁锦州市人,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韩 雪(1982— ),女,吉林省长春人,硕士,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最蓝的眼睛蓝眼睛意识流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一只流浪的狼(四)
一只流浪的狼(二)
一只流浪的狼(八)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蓝眼睛树(大家拍世界)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之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创伤理论角度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创伤
《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