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弹拨尔研究(四)
2015-01-14梁秋丽周菁葆
文/梁秋丽 周菁葆
印度音乐文化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国影响,其中受波斯音乐的影响尤为明显。公元11世纪左右,印度北部开始受到穆斯林突厥军队的频繁入侵,同时他们也带来了波斯及阿拉伯音乐和乐器。从公元14世纪起在多位苏丹王的倡导下,印度北方音乐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而变得世俗化,其风格与表演方式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公元16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帖木儿后裔在德里建立了著名的莫卧儿帝国,其历代君主都十分喜爱音乐。在此前后,古典音乐从宫廷和上层社会向民间普及,乐坛人才辈出,有力地推动了古典音乐的世俗化,并确定了北印度最重要的音乐体裁——拉格。
印度的弹布拉(Tanbura),其名称来自波斯语。外形与西塔尔相近,全长90厘米左右。它的共鸣体是半个蒙有薄木面板的大葫芦,琴颈既宽又长,有四根主弦,但面板略为隆起,两个弦轴在正面,两个弦轴在侧面,没有品(图22)。
图22 印度的弹不拉
印度也有一种叫塞塔尔(Setar)的乐器,但是与波斯的塞塔尔(Setar)不一样,其共鸣体是圆形,而不是梨形。弦轴正面有两个,侧面有两个,没有固定的品位(图23)。[19]
图23 印度的塞塔尔(setar)
六﹑中国维吾尔族的弹拨尔(Tanbour)
中国维吾尔族的弹拨尔(Tanbour),名称是从波斯语弹不拉(Tanbura)转译的。虽然当代伊朗已经不适用弹不拉(Tanbura)乐器,但是中国维吾尔族却将弹拨尔(Tanbour)作为主要的乐器之一。中国清代《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中记载的:“丹不尔刻桐为体,以大匏为槽,……直柄,面平背圆,……铁弦四,上二轴,左右各一绾之。……柄上设二铁为山口,近上一片穿孔纳弦,下一片承弦,柱用角。”[20]这种四根弦的“丹不尔”应该是中国维吾尔族的弹拨尔(Tanbour)的先族。
从波斯细密画中得知, 最初的弹不拉(Tanbura)是两根弦,后来发展成为三根弦和六根弦。到清代,中国维吾尔族的弹拨尔(Tanbour)则是四根弦。
根据维吾尔族《乐师史》记载:“主啊,你给鲜花以哲学的异香,使夜莺在草坪上纵情歌唱;你以威势使热瓦甫、弹拨尔、都塔尔、沙塔尔、卡龙——叮冬呜响。”[21]
在第一乐师汉孜尔中说,是汉孜尔创造了弹拨尔。[22]在第七乐师大毛拉奴尔丁阿不都热合曼中说,他会弹奏弹拨尔。[23]
此《乐师史》于1897年完成,由此可知,19世纪,弹拨尔(Tanbour)乐器已经在中国维吾尔族中普遍运用了。目前维吾尔族的弹拨尔(Tanbour)乐器是五根弦,并不同于波斯。应该是汉孜尔在四弦的基础上发展了弹拨尔(Tanbour)乐器,其基本形制与波斯的弹不拉(Tanbura)相似,但演奏方式却有许多不同。
中国维吾尔族弹拨尔的外形,像一个安了长柄的葫芦水瓢。它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马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用桑木、核桃木制作。共鸣箱呈半梨形,蒙以桐木或白松薄板为面。琴杆较细而长,顶端为琴头,平顶无饰、呈方柱形,不设弦槽,上置T形弦轴。琴杆表面为按弦指板,上缠弦品。张金属弦。弹拨尔因流传地域的不同,而有南疆弹拨尔和北疆弹拨尔之分(图24)。
图24 中国维吾尔族的弹拨尔(tanbour)
南疆弹拨尔(Tanbour)是流传最早的弹拨尔,属于高音乐器,至今它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形制,琴身全长130厘米左右。共鸣箱用一整块桑木先挖制出腹腔,两侧壁厚3厘米左右,腹底厚约5厘米,面部蒙以桐木板而成,面板厚2~3厘米,上部开有两个水滴形小音孔。琴杆细长,另用一块桑木制成。将共鸣箱和琴杆镶嵌粘接成一整体,琴杆表面待张弦后试音缠品,共缠有16个品位,先用皮筋缠品,后改用丝弦缠品。琴头上置有五个T形弦轴,左侧有二,正面有三。张五条琴弦,先用黄铜丝为弦,后改为相同直径的钢丝弦。两条外弦一组同音,两条内弦一组同音,中间一弦一音,定弦为:g、g、cl、g、g或g、g、dl、g、g,外弦为主奏弦,用以弹奏主旋律,中弦、内弦为共鸣弦,可奏出各种伴奏音域g~g2,有两个八度。使用牛角拨片弹奏,音量较小,但音色清亮、柔美。流行于南疆喀什、和田、库车一带,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北疆弹拨尔(Tanbour),是18世纪末由著名民间艺人穆哈默德·毛拉等人,将南疆弹拨尔带到了北疆伊犁,后经北疆民间艺人的改革,音色由清亮变为丰满、浑厚,属于中音乐器。它随着北疆木卡姆而广为流传,并遍及东疆一带,用核桃木或桑木制成,琴身全长147厘米。共鸣箱较大,除琴杆的指板上缠有18个丝弦品位外,在共鸣箱的面板上也粘有8~10个竹制高音品位。在琴杆周围和共鸣箱的背部,用贝壳或驼骨镶嵌出各种装饰图案花纹,张五条钢丝弦,定弦为:G、G、d、G、G。音域G~g2,达三个八度。主奏弦G~d无品位,音域中d~g2之间的半音齐全,是弹奏旋律范围。演奏时,右手食指绑钢丝指拨弹奏.音色明亮、浑厚,富有地方特色,是维吾尔族人民在“麦西莱普”上离不开的弹弦乐器。其流行于乌鲁木齐、伊犁、鄯善等北疆、东疆各地。
弹拨尔(Tanbour)一般多为坐姿演奏,右腿放在左腿上,左手持琴斜立,琴头朝向左上方,共鸣箱置于右腿近腹部处。右手腕部接触垫板,手掌接近琴马,击弦点在马子至上方三厘米之间。在北疆和东疆广大地区,将钢丝指拨绑于右手食指第一关节处,既可在主奏弦上单向弹奏,又可在弦上往复弹拨;在南疆则不用钢丝指拨而采用牛角或塑料拨片弹奏。左手以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拇指奏和弦时也偶尔使用,根据乐曲的需要,可以自由灵活地上下移动、变换把位。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右手有弹、强弹、拨、双弹、滚弹、琶弹和扫弹等,左手有平按、拉弦、上下滑音、上下颤音、打音、泛音和揉音等。弹拨尔(Tanbour)擅长演奏热情奔放、节奏鲜明的民间音乐,曲目十分丰富。
[19]Representations of Music and Dance in the Islamic Tombs of Sindh, Pakistan; ALI KALHORO ZULFIQAR Music in Art;15227464;2010:201-217 .
[20](清)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M].光绪23年版,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1893.
[21]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兹.乐师史[J].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277.
[22]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兹.乐师史[J].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280.
[23] 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兹.乐师史[J].丝绸之路乐舞艺术[C].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