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放手又何妨
2015-01-14陈红萍
陈红萍
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家长们是高兴的、庆幸的,因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地来到这个世界;当孩子开始接受教育时,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最出色的。由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一直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经常能在学校、社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这孩子,做事真利索,像一个小大人一样。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少年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较幼儿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更迅速,进入了学校,他们的活动从单一的家庭逐渐深入到校园,并以一定程度拓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人际关系也从单一的家庭成员,逐步复杂。对他们的影响从以前的父母转移到现在的同伴和教师。这阶段的儿童很想得到成就感,从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能力。渴望社会的认可和自我角色的定位逐渐主宰孩子的内心世界,外在表现就是他们某些行为上的“小大人”。
某位教师,平时经常用直尺敲打讲台代替扯着嗓子提示学生安静下来。一天,当该教师临时有事外出,嘱咐班干部管理班级纪律。结果回到教室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四个班干部也拿着直尺,学着她的样子敲打同学的桌子示意同学安静。孩子用其惊人的模仿能力,展示出了在他们的眼中“大人”的样子。并用最简单的外在行为表现出了“小大人”的样子。这些“小大人”还出现在很多时候:在组长批评组员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到组长“板起”脸,严肃地警告:“下次如果再忘记带本子,我就让你打电话回家,让你爸爸妈妈送过来。”在吵闹的课堂上,突然一个学生煞有气势地对着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同伴高喊一声:“别吵了,老师生气了!”“如果你还吵,就到后面去站着,好好反思。”在家里,听到孩子这样说:“老师布置的是日记,日记是隐私的,你不能看!”“哎呦,今天就不要做作业了。反正明天是双休日,来得及做的,你就别给我安排了。”
“小大人”开始“察言观色”;“小大人”开始用“威胁和警告”的方式教训别人;“小大人”开始懂得“隐私”;小大人开始拒绝“唠叨” ……
孩子们想长大,成为他们眼中的“大人”,放在教育者面前,该怎么样正确引导孩子们认识这种渴望长大的“小大人”意识呢?
一、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在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学生的“大人样”,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小到着装风格、汉字书写,大到性格形成,教师都能惊讶地在学生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榜样,教育学生书写要端正,首先教师自身板书要美观。教育学生抽屉、书包要整理干净,教师要整理自己的讲台物品。教育学生要懂礼貌,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们问好。教育学生要爱看书,教师首先要和书成为朋友。教师自身做到了、做好了,慢慢地,跟着你步子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记得有一次,学生不小心把讲台上公用的墨水瓶打翻了,讲台、教室的地面黑色一片,男生女生们急着跑到办公室告状,大家开始围着打翻墨水瓶的同学起哄。那个学生也吓坏了,傻愣愣地胡乱擦拭着,硬是把自己也变成了大花猫,还把黑色弄得范围更大了。得知这一突发情况,笔者赶紧来到教室。学生见我这个“大人”出场,“小大人们”更加按捺不住,十几个人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述说事情的经过,争着在我面前抢功。我没有理会,去办公室拿来了旧报纸,用纸吸干了流淌的墨水,叫了两个女生擦讲台,几个男生拧干了拖把,拖干净了地面。十分钟,地面恢复正常。最后我只是心平气和地提醒肇事者:“加好墨水之后,一定要放好,下课走路一定要小心,不要挤攘。”一旁的“小大人”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无独有偶,这场风波过去没多久,又一个墨水瓶打翻了,女生们还是来向我报告了,不过这回她们还问我:“办公室有没有报纸?男生们正去拿拖把!”等我到教室,没有争吵,没有围观,看到的只是男生们小心地拖着地。也许教师用沉着的处事态度,已经让这些“小大人们”明白,与其风风火火地去告状,互相埋怨,还不如学着大人的样子,团结合作,自己能处理的事情自己去做!
二、到生活中去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不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一次。当教师带着学生大声朗读“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捆筷子难折断”,还不如带着学生去操场上拔一次河,让学生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当教师告诉学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不如带着学生体验“一分钟你能做哪些事情”,让学生知道时间的宝贵;当学生们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只需带着孩子在烈日下站十分钟,然后带着他们看看中午吃过饭的食堂,也许不用多说一个字,学生们就自觉加入“光盘”行动……
班上有一个调皮的孩子,自己很贪玩又特别爱管别人的闲事。只要同学一有风吹草动,他肯定凑上去一看究竟,加入其中,并在旁边“出鬼点子”,我们都叫他“和事佬”。我一次突发奇想,让他当一回“大人”,帮老师管“监考”,让他过把“居高临下的大人瘾”。接到这个任务,别提当时他的表情有多兴奋了,刚开始,他煞有其事地站在讲台上,提醒这个同学的写字姿势,提醒那个同学别讲空话,同学们在他的管理下开始安安静静地做题。时间慢慢地过去,“小大人”站不住了,开始东逛西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做好试卷的同学开始交头接耳,“小大人”开始左右兼顾不得了。终于,他忍不住:“老师,我管不了了,同学们太会吵了!原来不遵守纪律的同学那么讨人厌的!”当一回小大人,过一把大人瘾,懂一个道理。此后,只要我一个眼神,他就悄悄地回到座位上,甚至还帮着我管纪律。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让知识走向身边,让道理回归生活,也许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会留下更深的烙印。
三、教学是手段,教材做载体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个活动、每一节课逐渐渗透培养的。教材是德育教育的最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德育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当善于观察、机智聪明的曹冲用“船”代替“秤杆”、石头代替大象的方式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时,教师适时提问:“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小大人们”开始对这个“大人们思考不出,小孩能想出的”问题议论起来。有的说:“做一个跷跷板,一边站大象一边站士兵,等跷跷板平了,称一称士兵的重量就可以算出大象的重量了。”有的说:“抬石头太麻烦了,为什么不直接让士兵走到船上去呢?这样就省去了很多的劳力!”有的说:“我见过很大的电子秤,是爸爸工厂用来称集装箱的,这个秤不用人抬,只要大象站上去就行了!那么大的箱子能称,大象肯定也能称出重量。”
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时,当看到7个小球有秩序地从狭小的瓶口一个接一个逃出,教师是不是该问问孩子们:“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警报铃声响起,我们是不是能像这7个小球一样,不推不挤,安静快速地逃出危险?甚至我们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放进椅子,留一条宽敞的逃生之路给座位靠里面的同学?当危险发生时,多一个举动,多一份善意,也许就是给别人一份生的机会。这就是你是不是长大、是不是懂事的表现!
事实上,“小大人们”做不到真正成人一样的沉着、应变,也不能奇迹般的一夜制造出轰动世界的新发明,但一点一滴,汇成大河,从课堂上来,到生活中去,课本教会的不仅仅是汉语知识,而是成长道路上该有的“我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该怎么做?”
孩子们想长大,那么就适度放手,允许他们长大!只要我们大人用一点爱心,用一丝细心,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扶一把,拉一次,也许某一天,离开了我们的扶持,你突然会发现孩子已经羽翼丰满,可以展翅翱翔了!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中心小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