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需要变换动作
2015-01-14吴伟国
吴伟国
变换动作——从课堂教学的手段角度来说,就是尽可能地避免单调、避免乏味。
说来容易做时难啊!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又是在每个工作日进行着的、若干年或者几十年如一日的职业行为,试图经常有所变化,难度显而易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虽然是不同的学科,学习的“动作”方式却总是大体重复着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疲惫乏味的结果,学习生活没有乐趣可言,最终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结局。
一、怎么有所作为?
毕竟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为了改善教学的效益,使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还是需要教师尽可能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下面记录的两个例子,都发生在笔者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或许可以给关注这一题目的教师一些启示。
1.大体相似的知识内容,采用智力游戏的呈现方式。
课例:三泉路小学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探究型课程《节电小专家·家庭节电小贴士》。
内容: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节电方面的常识,以便学生表达小贴士内容时可以丰富多样。
教学组织1:“老师带来了一些题目,你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吗?”教师将一些家庭节电常识整理成“知识小竞赛”形式的学习单,请每个学生以“√”“×”的方式作出判断,然后核对答案,交流对这些节电常识的认识。
教学组织2:“有心人归纳了‘节电36计,老师从中挑选了一些有关家庭节电的内容,你能用小贴士准确、概要的文字来说一说吗?”教师用PPT课件提供图文结合的家庭节电内容,同一种家用电器下有多种节电方式的描述。
——这里的关注点:一是教师提供节电内容,让学生以相对主动的方式获取信息,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方式;二是“判断题”“36计”的教学组织形式变化,仿佛做游戏,让学生有新鲜感,以提升参与教学进程的兴趣。
2.目标明确的操作活动,设计梯度渐进的结构方式。
课例:共康小学倪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探究型课程《生活中的塑料·辨别有毒塑料袋》。
内容: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式,来辨别生活中常见的塑料袋是否有毒。
教学组织1:“小明要参加学校的春游活动,随手拿起一个塑料袋准备装面包,被妈妈劝阻,妈妈提供了保鲜袋。”教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个塑料袋,学生通过看、摸、听、闻等方法,来找出这两个塑料袋无色有色、手感滑润还是粘滞、声音清脆还是闷涩、有无气味等不同的地方。
教学组织2:“小明跟着妈妈到菜场买菜,在鱼摊、蔬菜摊、熟食店得到了三个不一样的塑料袋。”教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三个塑料袋,指导学生通过浸泡、燃烧的方法,来分辨出这三个塑料袋不同的地方,包含浸没水里后会否上浮,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及气味等内容。
教学组织3:“妈妈带着小明来到超市购买零食,看到零食包装袋颜色鲜艳、图案精美。那么,是否安全呢?”教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若干个零食包装袋,引导学生关注印在包装袋上的“食品生产许可标志”,在我国,这个标志表示是“获得食品生产许可的企业”生产的。
——这里的关注点:一是将比较的方式分解为“观察”“实验”“标志”的不同动作形式,先后呈现,以实现引导学生对“比较”的认识逐渐深入、丰富的目标;二是结合春游设计“讲故事”的教学结构方式,使“观察”“实验”“标志”活动,有了随着故事的发展连续行进的意味,以吸引学生始终参与教学进程的兴趣。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变换动作”,还可以举出不少诸如此类的例子来。
忽然想到中小学的课表安排:有计划地让“主课”“副课”交错进行,就有变换动作方式、调节学习节奏的意图。回顾学生时代,很多人都有喜欢上“副课”的记忆,现在想来,正是学习过程中身心需要调整的本能反应啊!
二、怎么“变换动作”?
结合上面的两个例子,提出如下几条原则建议——
1.操作代替说教。人们都有“亲身经历”远比“听人讲述”印象深刻的体验。近年来的课堂教学,为了改变相沿成习多年的“口耳相传”式说教,特别提倡“让学生自主操作”。这种“操作”,应当不限于“观察”“实验”,比如《家庭节电小贴士》中的“判断题”“36计”之类,也是有助于学生深刻体验的操作方式。日常教学中常常露脸的“练一练”“做一做”之类安排,实际上也有强烈的让学生体验深刻的考虑。
2.变化胜过单一。提倡“操作”,还要考虑怎样的操作才能为学生喜闻乐见。一般地说,学生都有“喜新厌旧”心态,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说,就是“操作”的方式也不能老是停留在“说一说”“玩一玩”,而要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比如《辨别有毒塑料袋》的三次活动,分别以“观察”“实验”“标志”的不同操作方式呈现,力图实现让学生时时有新鲜感的预期,从而实现让学生投入活动、获得体验的目标。
3.整体优于堆砌。对于一堂课来说,再夺人眼球的操作,也应该服从于教学的整体构思,成为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忌喧宾夺主,切忌无序堆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辨别有毒塑料袋》教学,将“观察”“实验”“标志”活动,融入本次教学的“讲故事”构思,使学生伴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投入到活动的进程中,犹如参加一次等待着揭晓悬念的“戏剧”活动,是一种效果较好、值得提倡的教学组织方式。
在将要结束本文的时候,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两段体验浮现在眼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有一段在农村广阔天地里“修地球”的工作经历,持续几个小时“弯腰插秧”印刻在了记忆深处,直到今天,仍然对这种情况下“腰也要断了”的感受有深刻的记忆;后来再次进入校园,记得学习《大学语文》课程,遇到古文,授课老师逐字逐句解释,持续2节课,听课的感受就是单调乏味、疲惫倦怠。这两个“记忆”,颇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从“动作”的角度来观察,都有提示“避免形式单一,避免负面后果”的意思。
最后想说,在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变换动作”的意义的时候,你已经开始注意“变换动作”;在一些教师正在尝试“变换动作”的时候,你已经成为“变换动作”的高手了——你的教学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你的教学定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2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