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课堂诠释新优质

2015-01-14何灿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荷花思维课堂

何灿华

引子

对于绝大多数区域而言,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处于短缺状态。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使命亦在呼唤更多学校步入优质行列,只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变得优质,区域教育均衡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一方的教育品质才能真正得以整体提升,教育才能得到群众发自心底的更多认同和信赖。

基于这样的思考,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育局于2013年初提出并实施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第一批实验学校共9所,是在各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由区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领导小组审核、研究决定。在不挑选生源、不集聚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取得明显的教育教学成果,综合办学水平、育人质量明显提高,且较为稳定,逐渐成为当地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学校。

“用课堂诠释新优质”这是他们的周年成绩报告单。培新小学“思维课堂”,亭山小学“习人课堂”,元培小学“尚美课堂”,秀水小学“润泽课堂”,鹤池苑小学“知行课堂”,稽山小学“知性课堂”,东浦镇城西小学“诗意课堂”,斗门镇中心小学(含斗门校区)“思辨课堂”,灵芝镇中心小学(含城北校区)“镜鉴课堂”。这些特色课堂取得的成效反映着项目的实施质量,也润泽着学生的稚嫩心灵。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中国基础教育在课堂层面涌动着一股巨大的改革潮流。这股潮流首先来自政府作为引擎的“国家课程改革”(即“新课程”),它的“标志”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三维目标”。10年来,通过行政发动、业务推动、培训拉动,一场“自上而下”的课堂改革波澜壮阔,浪花淘尽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方兴未艾。

进入第二个10年后,大潮退却方见珍珠闪耀。星星点点的草根式“课堂模式”渐渐显现,这些来自教育最基本的细胞——学校教学改革成果,它的标志是“以校为本”和“因材施教”。通过课标研读、课堂研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再造风生水起。

二者在终极理念追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改革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潮流所向,蕴藏着什么,又预示着什么?

2014年上半年,越城区教学研究室对“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作了全面深入的教学视导,发现“校本课堂建模”最为引人瞩目。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绿色之路相连,弦歌之声相闻,按照“质的研究、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的方式,实施的是一套“行政发动、骨干拉动、课题推动、课堂助动、成果带动”的运行机制,在提高课堂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堂教改的第一线,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环节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思考后的沉淀,这种沉淀或许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说明。

关键词之一:探究和实证相结合

“怎么让一杯热水冷却得快一点”?最近,在稽山小学的一堂“温度和温度计”科学课开课之初,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话音刚落,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回答,提出了10多种不同的方案:有的建议用扇子扇,有的建议拿冷毛巾敷,有的建议搅拌,有的则用电风扇,等等。随后,小朋友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分别做实验,最后再汇集到一起,讨论结果,看哪一种或是哪几种方法比较好。

这是稽山小学构建“知性课堂”模式研讨课中的一个教学实例。

“‘温度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抽象的概念。按过去的教学方法,通常是由老师先讲解什么是温度的定义,然后发一支温度计给学生,让他们去测量温度的变化。学生也动手了,但学生的知识是老师自上而下灌输的,学生动手只是为了加深和验证老师教给的知识点。”稽山小学校长金华星告诉笔者,在“知性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同样学习了温度的概念,但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建构起来的,他们同时在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中,他们互相帮助,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倾听,学会了合作和交流。

用归纳法代替原来的讲授法,这是知性课堂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到的知识不仅多而且记得牢。

众所周知,人是万物之灵长,每个学生与生俱来都有好奇与质疑、探究与体验、认可与欣赏、责任与权利等需求。以“探究实证”为特征的课堂模式,无疑迎合了人们的这些需求。

与稽山小学的知性课堂只有一字之差,鹤池苑小学的“知行课堂”,则把绍兴乡贤、心学大家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融入到教学理念和实践中。

《寻找春天》,是语文课堂上一道常见的命题作文题。

在今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鹤池苑小学的语文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了大自然,让孩子们在草地上欢乐地跑、开心地笑,探讨各种各样的花草,感受着春天的美好与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过去,这类作文孩子们常常下笔空洞,内容雷同。通过室外活动后,大家的作文生动很多,‘春天的阳光不刺眼,‘春天的树木还没有发芽,‘春天的小草正在茁壮成长……他们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描绘了他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春天。”老师王颖深有感触地说。是知行课堂,让孩子们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获得了健康成长。

不同的教学模式背后,贯穿着相同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实践证明,慢与快的辩证法,在探究和实证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面上看起来,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与老师直接照本宣科相比,进度慢很多。但实际上,家长们发现,这样的引导式教育,能够加深学生对认知的理解。当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后,在今后的学习中就更加自信从容了,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一位学生家长说。

尊重学生的探究与体验式教育,不仅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教师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学校教育的本质,学生发展是第一位的。”市区一位资深教育专家说。实践证明,正是基于这一大前提,探究式教育让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巩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习惯的训练与养成、品德的感知与形成等,都合乎规律,显得水到渠成。

关键词之二:预设和生成相统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预设”与“生成”就是很多教师关心而又希望了解的问题之一。

师:孩子们,读完这段课文,你有何感受呢?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

师:(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请你给“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造句。

生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生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生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按理这样的师生对话已十分圆满,因为它已达成了知识目标。忽然,课堂中有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并“冒”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的美主要集中在“冒”字。

师:(迟疑了一会儿,然后立即调整策略)不用“冒”字可以吗?

生:(纷纷回答)长、钻、伸、露、探、冲……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再深刻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生:(纷纷回答)使劲地长,不停地长,笔直地长,高高地长……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这是陆游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执教(人教版)《荷花》一课的片段。与以往不同的是,老师对课堂上“冒”出来的突发问题,没有立即作出正确与否的判定,也没有说下课再说的“敷衍”,而是机智地把它当作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这便是学校构建“诗意课堂”的要旨所在。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曾对课堂做过这样的论述。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存在的矛盾统一体,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预设的“囚笼”,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被开放性地纳入预设中,让课堂在“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中涌动生命的灵性。

在陆游小学的“诗意课堂”中,预设不是固定不变的路线图,也不是僵化的板块。生成不是偶然的随机应变,也不是刻意炫耀。而是一种思维闪耀、灵性飞扬的自然美。

“每个人眼中美是不一样的,不知你想到了什么?”同样,在秀水小学语文课文《桂林山水》的教学中,老师请学生把文中最美的语句画出来想像朗读,然后交流感受。

“小桥流水是一种美,骏马西风又是一种美,其实美是各种各样的”“我只有四个字,美在心中”……学生们踊跃发言,向老师倾诉心中对于美的理解,课堂氛围轻松、舒畅。这,正是润泽课堂的魅力所在。

尊重学生的认知,尊重学生的差异,不把知识获取、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让所有学生呼吸舒畅;关注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情感,不把学生在课堂上回答的对错作为表扬学生的唯一依据,让每个学生感受温暖;注重学习行为参与度、学习方式灵活度、认知过程思考度和课堂情感丰富度,不把个别优秀生的表现作为教学调控的唯一手段,让全体学生享受幸福。这就是秀水小学“润泽课堂”的追求。

“‘生本‘生态‘生活‘生长,我们力争通过‘润泽课堂的实践,进行教学方式转变研究,进行师生关系的研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从而使课堂充满倾听,体现对话互动、多边合作;充满智慧,饱含情趣与诗意;充满思维挑战,闪烁灵光;充满生命气息,体现文化浸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就像呼吸与脉动那样柔和自在,并最终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秀水小学的书记徐水琴如此诠释“润泽课堂”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之三:思维和文化相辅相成

投影屏幕上,一只小狗在围绕圆形运动场奔跑。教师问道:“看着这个投影片,让你想起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同学们齐刷刷把手举了起来,提出了10多个问题。当同学问“这只小狗跑了多远”时,教师突然问道:“要知道这只小狗跑了多远,必须得知道什么呀?”同学们随声答道:“运动场的周长!”教师紧接着又问:“怎样才能知道运动场的周长呢?你能计算出这个运动场的周长吗?”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找直尺,有的找圆规,大多数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是培新小学“思维课堂”模式在《圆的周长》教学中的一个场景。

“思维课堂”是培新小学把国际象棋文化引入到课堂的一项教改实验,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里的具体体现就是“问题驱动,诱发思维;设置冲突,激活思维;质疑解难,拓展思维;迁移提升,创新思维”。于是,采用以上所描述的方法导课,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圆周率的具体数值。课堂上,学生比比画画,有的拿着圆在直尺上滚动,有的拿着直尺在圆上绕,有的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后,再用直尺量绳子,气氛十分活跃。经过一番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此时,教师顺势介绍一下有关发现圆周率的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性评价,一堂思维碰撞和文化浸润的课就在师生对话交流中完成。教师不是轻易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学生想办法自己动手测算出来,以此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催生学生创新的胚芽,这便是“思维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往往要经过几个层次的思维加工,而且还会产生种种体验:发现问题后的喜悦,解决不了问题时的困惑,老师讲解点拨和引导之后的豁然开朗,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惬意……拥有这些体验的课堂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幸福之旅。因此,思维加工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体现学习行为的主要标志,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思辨课堂——斗门镇中心小学推行的教学模式改革。所谓思辨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习力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的模式,其操作模式提炼为“预学激思—合学悟思—助学拓思—延学悦思”。

猜你喜欢

荷花思维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荷花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