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课社会实践活动优化策略三要素
2015-01-14庄丽敏
庄丽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新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课程核心,探索出有效的“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做社会人”的实践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一、精心设计,让活动有章可循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没有精心的设计,活动可能流于形式,事倍功半。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安排,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了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要做好活动的策划指导
如教学浙教版六下教材《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建议学生调查了解当地水污染和水治理的情况,但是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安排,学生会将这一实践活动当作电脑搜集资料的作业,将一个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白白丢失。因为在品德课程中,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所以在开展这类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把有关本次主题活动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章可循。把全班分成几个组,分别负责水污染防治的政策文件搜集、水污染防治部门的重大事项了解、重点企业水污染治理的调查、居民饮用水的检测等,每个组有相应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运用电话采访、视频连线以及实地取样检测等方式,使活动落到实处。
品德课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因此,设计的实践活动要有课前准备、课后深化研究、活动总结等几个阶段。活动形式多样化,有调查采访、实验等,汇报交流有实物展示、调查采访报告等。无论哪种形式、哪个阶段,教师都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要精心选择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课必须依照不同年级的年龄段特点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使学生力所能及。既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达到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志趣的教育目的。如同样是关于地球的内容,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年级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也不相同。在教三年级的《我们的地球》这一课时,我们在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时,主要是让学生能感受地球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而在执教六年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活动的侧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所在地区水资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弊,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横向联系,让资源发挥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教师要善于与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推进实践活动的整体合力。
(一)与其他学科教师联系
德育不是品德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例如在教学四上《失败怕什么》一课时,需要和心理辅导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个别现象,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又如在教学《网络世界》一课时,除了可以将课堂搬到计算机房以外,在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时可以请电脑老师协助,做好活动的策划和内容的选择。诸如此类需要和学科教师联系的活动很多,需要教师在拿到教材时进行梳理,在活动前主动做好沟通,以便活动顺利开展。
(二)与德育基地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我们学校的周边有许多德育基地,是很好的活动资源,需要教师主动联系,做好协调工作。如我们在教学三下《走进社区》一课时,实地考察学校所在社区。学校所在的南北湖村是安吉县垃圾分类试点村,我们主动和村委会联系,他们积极准备,还特地由村主任给我们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孩子们看到了在村附近有一个水缸造型的大型垃圾箱,上面有一只水泥盖。这个垃圾箱,用于收集厨余垃圾。厨余垃圾在这里发酵后,产生的废水通过管道排到污水池,留下的渣滓再由人工清理出来处理成有机肥。在厨余垃圾箱的边上,还摆放着分别标有“瓶类”“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垃圾箱,且每只垃圾箱上还注明具体可收集的垃圾,每天早上农户会将家中的垃圾分门别类放入到这几只垃圾箱内,保洁员定时清运。对于可回收垃圾,如塑料制品、废纸等再次分类进行出售。孩子们亲眼目睹了所在行政村的垃圾分类管理,了解了自己所在社区的情况,激发了他们对所在社区的自豪感。
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实在又高效,类似的德育基地还有敬老院、苗木基地、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及驻地部队等等,如果教师能静心设计,主动联系,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与家庭联系
对于品德教师来说,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三下第二单元“我与家乡”部分的内容,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促使他们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时,笔者主动联系了一位在旅行社任经理的家长,由他负责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他先来到学校给全班同学介绍当地的旅游景点,有很多景点孩子们都没有去过,当他们知道这些美丽的地方都在周边时,那种对家长无比热爱和自豪的感情油然而生。随后的双休日,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有选择地参观了抽水蓄能电站、吴昌硕纪念馆、竹博园等等。家长的参与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安吉竹乡美好的现在与未来,孩子们不仅领略了美景,更体会到了亲情带给他们的幸福。
三、多元评价,让学生兴趣盎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合理使用、研发教材,结合地方特点,寻求切入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如何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呢?我们尝试用评价记录表、照片分享、星级评价表等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记录表中就有活动过程记录、参与评价记录等信息。评价者需要对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星级评价,对孩子其他特别值得表扬的地方进行文字说明。简单的一张评价记录表能反映孩子在活动中的参与热情、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表现,这样既有利于家长或者其他陪同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也能更好地锻炼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照片分享是在校门口显眼的位置设计了一块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像窗,孩子们能在这里看到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参加活动的照片,令低年级的孩子羡慕不已,也让参与者分享活动的快乐。
学校三到六年级学生都有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星级评价表,这是德育处设计考核的。评价表的内容涉及重大节日、学科拓展、特色教育等内容,有许多内容是品德学科的延伸和拓展,只有达到规定的星级才能评选班级三好学生。
总之,整合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让课堂回到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动态的生活中来,品德与社会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浙江省安吉县南北湖小学 3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