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技洋风巧渗透
2015-01-14向文军
向文军
油画和中国水墨画是绘画种类中具有地域特点的画种,在美术教学中,一般都是将两者从绘画风格、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历史地位等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区别。这个区别让很多学生会认为两者是“水火不容”的对立画种。在一次县中小学美术特色课堂展示、教研活动中,笔者选择了小学四年级美术课本中的《水墨变体画》在二年级进行授课(二年级学生基本参加了学校水墨画社团,授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体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外,感受一下用水墨画油画的乐趣),在这一课中尝试了用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和技法来表现西方油画的特点。因此,这可以说是在特别情况下上的比较特别的课。课后,笔者与所有参加活动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交流,收获颇多。
一、特别环节的特别处理
(一)减少教师示范,突出学生展示
【实录一】
师:(示梵高作品)这是一张素描,它是绘画大师梵高笔下的树,这棵树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用的是什么样的线来画的?
生:树叶都卷起来了,有点像火。线条有长线、短线、直线、曲线,颜色有深有淡,画的时候应注意浓墨和淡墨变化。
师:现在就请大家运用中锋和侧锋、浓墨和淡墨来画一画梵高的树。
……
师:(播放视频《让世界名画动起来》)如果你站在画中的这棵大树前面,你会干些什么呢?
生:我会爬到这棵树的上面。
生:我会去摸摸这棵大树。
生:我会躺在这棵大树下面。
……
师:现在请大家带笔到画前把自己刚才的想法添加到画面中去,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思考】
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水墨画又是中国画的突出代表,让学生了解水墨画艺术以及技能技巧是很重要的,从技能技巧的学习中可以了解中国画的传统文化,因此它是一种技法性非常强的艺术。类似这样的内容一般都需要让学生进行长效的实践体验、自主探究,才能有所收获、感悟。虽说上课的学生在社团中经过水墨画的训练,但那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法为主,注重水、墨、笔的技法运用。对于本课中的变体画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要想让学生对变体水墨画有所理解的话,需要进行适当的体验。课中的示范环节笔者没有占用多少时间,只是在复习水墨知识时,演示了墨色变化和笔法的区别。“实录一”中,学生欣赏过梵高素描作品《树》之后,运用水墨画的笔法和墨法来画一画这棵树,通过及时的展示,初步体验运用水墨临摹其他画种的感受,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再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画到作品当中去的小游戏,让学生理解变体画的基本创作思路和方法。整个课堂引导阶段教师没有进行任何示范,而是让学生在多层次的体验和展示中逐步了解、熟悉了变体画。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淡化水墨技法,重视情感生成
【实录二】
师:(示图)这幅《高更你早》,描绘的是大画家高更早晨散步回来和邻居老奶奶打招呼的场景,我们就来看看小朋友是如何根据大师的油画来创造水墨变体画的。
师:(示变体画:老奶奶变成小朋友)画面中的老奶奶变成了小朋友,构图还一样吗?如果你就是这位小朋友,你会怎样和高更打招呼呢?
生:构图一样,我会和高更说,“高大师,能给我画张作品吗?”……
师: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借用大师的画面(板书:借用画面),然后再加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这样创作出来的变体水墨画就非常有意思了。
师:(示另一变体画)再来看一看这幅作品,和大师的作品还相同吗?
生:构图和环境不一样,图中两个人在聊天,画面中的天空还在下雨。但还是表现了《高更你早》这个主题。
师:这里,这位小朋友借用了这幅画的主题,表现了自己和高更之间的问好,但却融入了自己的想象,把画面进行了重新的构图,这样就创作出耳目一新的变体画,这种方法叫作“借用主题”。(板书:借用主题)
【思考】
本课虽是一节水墨画课,但课堂注重的不是水墨技法的训练,也不是让学生画一幅完美的水墨画,而是以水墨画的方式进行富有乐趣的创作,借用大师的作品加进自己的想象进行添画、改画,画出富有新意的变体画。笔者认为,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画面中表现出自己对画面深层次的理解和表现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受,以及在画面中合理的构图、色彩的安排等。在“实录二”中,让学生在了解变体画的“变法”过程中,突出了对《高更你早》水墨变体画与原作的比较分析。学生学习“借用画面”和“借用主题”两种变化方法的过程中没有提及任何水墨技法的运用,而是重视了学生情感在“变化”过程中的渗透和融入,如在“借用画面”时,把原作中的老奶奶变成学生自己,让学生思考自己在遇到高更时会和他说些什么。而在“借用主题”时,变体画中的画面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更你早”的这个主题还在,为什么对画面重新构图呢,修改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不仅让学生加强了对原作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创意和内容。
(三)摈弃画种分类,加强文化渗透
【实录三】
师:(简介夏加尔,出示其作品)老师发现他的作品和我们小朋友的作品非常像,你觉得画面哪里最吸引你?
生:他的作品中人物比房子还大,而且马都飞起来了,非常有创意!
生:我觉得那个房顶的窗户变成了眼睛,非常神秘。
生:《故乡的梦》中的奶牛居然是蓝色的。
师:老师在同学们的作品中也经常看到变形的奶牛,长了翅膀的鱼,飞在天空中的人等充满想象、充满情趣的形象。如果让你以这两幅作品来创造变体水墨画,你会怎么变?
生:我会把自己画到那个房子的房顶上。
生:我会把自己画到奶牛的旁边,和奶牛对话。
生:我会把自己画在房子的窗户里面,借用这双大眼睛看世界。
【思考】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同时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本课是将两种不同风格的画种整合到一起,整合的纽带就是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实录三”中,笔者对出示的梵高、高更及夏加尔的作品都对应地说出了它们各自的风格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感性地体悟到了作品的文化底蕴,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他们在对名画进行“变体”时,就会合理地、有意识地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并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水墨技法加以表现,而不是盲目的,不知道从何下手了。特别是,笔者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夏加尔的原作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夏加尔作品的风格,同时对自己的创新有了底气。在课堂的最后拓展阶段,通过年画、彩绘砖、画像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了艺术之间的相通性及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特别环境的特别收获
(一)惊奇于不同学生的特别能力
本来这一课的内容应该是四年级学生学的,一下子降低两个年级进行施教,笔者当时还真的有些担心,虽说二年级的学生一直进行着水墨画的社团活动,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与四年级的学生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事实证明,笔者想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运用水墨的方法对原有的优秀作品进行创新变化,添加上自己对画面、对生活的感受,形成一幅新的作品。二年级学生的年龄不高,可是思想活跃,想象丰富,对画面也常常出现出人意料的理解。有学生认为梵高的树就像一团火,体现了梵高创作的热情非常高昂。也有学生说表明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有的学生还能用水墨知识对临摹的大树作一些评价。学生的这种成熟与大胆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活泼。在社团活动时主要是以中国传统的水墨为练习内容,在本课中学生能用中国传统水墨画墨法、笔法来创新,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形象,把中国传统水墨的技法和变体画的创新结合得天衣无缝,让笔者感到惊喜不已。
(二)收获于不同教师的特别见解
在参加这次活动的教师中一部分是初中的教师,他们平时的教学对象和小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但他们不仅对本课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见解,还对水墨教学中小学与初中的合理衔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对小学到初中各阶段应达成的能力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这使笔者更清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目的。如有一位教师在交流中提出“水墨画的教学可以跟学校的校园文化进行整合思考,但不是随意地画几张画张贴出来就行了,应该思考对于水墨画这种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项目,学校应该有个较高层次的定位,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光大,还要考虑小学的“游戏期”“文化造型期”应该继承哪些内容,中学的“文化成型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继承哪些内容,在这些内容上分别要创新出什么……”他们这种更有探索性和思考性的发言,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的教学特点和紧密联系。
(三)惊叹于不同画种的特别整合
本节课虽是一节水墨画的课程,但是让学生进行变化创作的原作都是油画作品。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西方的油画作品有不少学生并不了解,因此学生兴趣很浓,特别是对夏加尔的《故乡的梦》充满好奇感。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水墨画的方法表达对油画作品的理解,笔者用了梵高的素描进行过渡,让学生先画梵高的素描中的线条,去感受油画、素描和水墨画中线条的异同点,并通过对高更两幅作品的欣赏来理解两个基本的变化方法,为学生的下一步创造做好基本铺垫。让学生通过欣赏法国画家夏加尔的作品《故乡的梦》得到启发,感受变体画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材中列出的两幅作品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表现生活中的简单摆设;一幅则是典型的乡村生活场景加上画家丰富的想象。两幅作品无不洋溢着画家对美好生活的感动和热爱。通过这样的作品来告诉学生艺术就在身边,借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这样学生对运用独特的变体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造显得充满无限的情趣和期待。
通过这节课,笔者认识到课堂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丰富性,不能局限于课堂表面的荣耀,要去寻找关注课程中隐性的文化内涵。
(江苏省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 2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