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形式去创造

2015-01-14黄华高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泥巴陶艺树干

黄华高

“儿童陶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的陶艺教育,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启蒙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启发式教育。由于它顺应儿童的天性,又能促进脑部发育,锻炼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因此,近几年发展势头喜人,各校内外教育机构纷纷开辟与之相应的活动场所及活动课程。

对于陶艺教学来说,教师应把精力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上,而不是放在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因此,笔者希望在儿童陶艺教学中,能启发、引领着儿童“用形式去创造”,即“不断创新”。在这里,“形式”是一切技术化的手段,而“创造”才是艺术的灵魂。

一、构思环节:尊重原创

儿童陶艺的魅力就在于创作主体尚未意识到任何理性的束缚,他们只是根据自己内心的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直接感知,运用他们所利用的材料,进行最直率的表现。在构思环节,“用形式去创造”需要教师尊重原创,呵护儿童的想象力。

1.激活想法

玩泥和制陶充分表达儿童本身特有的思维、认识和自我表现,是人类原始的个性情感的宣泄和流露。由于儿童生活经验不多,他们更擅长以想象来创作,他们的想象力远远超于成人。

然而,儿童的想法又都是不稳定的、易变的、飘浮的。因此,尊重内容,并不是让教师盲从学生,让儿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味地跟着他们摇摆,而是要帮助他们在多样的选择中稳定下来,清晰起来。在此,最多运用的就是激励性语言,如:“你能把想法变成行动,很有毅力哦”“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很有创意哦。”如果儿童的想象还不是那么清晰,那么教师可以再进行追问性引导,如“它会是什么样的呢”“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你能不能把它的特点讲得更明白些”“我知道你要做的是……我理解的对吗”。

2.保持创意

有了想法,而把这些想法用泥巴做成什么就是儿童的创意。如:成人世界中的桌子通常会被设计成四个脚的,笔筒都是柱状的,但是儿童不一样,他们会想象三个角两个面的桌子,喜欢捏随意放笔的设施。在儿童泥塑的领域里,很少有理性、逻辑的成分,更多的是他们的直觉表现:一会儿圆,一会儿方,挖一个洞,添一个角。我们越是关心人类经验的基本问题,就越发觉儿童陶塑与远古人类陶器的亲近,以及它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甚至现代艺术的某种相似,这就是他们特有造型随意的稚拙美。

这一阶段,教师如果能特别尊重儿童的原创性,那么儿童陶艺的生命力也将更为蓬勃旺盛。

二、创作环节:完善表达

在参加陶艺活动中,每个儿童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思路、独特的审美观来制作自己的作品。他们的陶艺创作往往是在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潜意识交感融混的状态下进行的。然而孩子们的创意是不完善的、模糊的、概念化的,他们缺少表现自己创意的能力。所以创作时需要教师多方面引导,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完善表达,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

1.观察与发现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的仔细观察的机会,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

案例1:发现树皮的肌理

当多数学生对“树”这个主题感兴趣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让他们到外面去观察大树的树干,看看能发现些什么?他们首先会发现树干有粗壮的,有纤细的。在一次次提醒观察后,他们会通过视觉、触觉发现树干有的光滑,有的粗糙,而且树干的粗糙程度不同,树皮的花纹也有不同……为创作出树干的粗糙质感,仅树干肌理的表现这一环节,他们有用梳子刮的,有利用泥片弯曲产生自然裂纹的,有挖出一个个小洞的……(如图1)。

细化观察的内容,增长思维的“量”,仅是培养儿童创新的一小步,要想实现思维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教师还需要设计更多引发思维冲突的观察环节。比如:教师让学生假设在显微镜下生活,那么观察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呢?学生会观察到一个新奇的世界:一颗颗面包屑成了一座座逶迤的大山,几根飘落的发丝成了新型速滑道,小小的瓢虫成了大力士,绽开的鲜花成了旋转的舞厅……儿童原本受经验、眼界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有种思维定势。但经过教师启发,儿童的思维在视角转换下有了新的改变。

案例2:光影媒介的引入

陶艺高段学生学习时,有一次,笔者偶然拿着一坨泥巴从投影幕前走过,发现随意成型的泥巴投影竟变成了一只具象的狗。受此启发后,笔者又查阅资料,得知英国就曾有艺术家尝试利用光影将生活垃圾创作成影像(图2)。这样的空间组合拓展可以让儿童陶艺教学开创出另一片天地。因此,笔者引入光影效果,设计了《泥巴的影像》系列课(如图2)。

在以上指导环节中,虽然教师采取的引导方式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通过激发思想,让儿童作品呈现的可能性变得更为丰富。

2.尝试与体验

开展儿童陶艺教学是提高儿童自我表现力的一种手段,而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才是它的内在需求,其核心依然是让儿童“用形式”。在儿童产生创作的强烈愿望,并有N个灵感想表达时,教师要让儿童尝试对陶泥的搓揉拍打、捏盘贴筑,以便将内心独特的体验外显表现。

(1)运用技法

为了帮助儿童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教师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序列教给儿童陶艺制作的方法,比如手捏法、泥条法、泥片法等。与此同时,还要在技术教学时启发儿童进行灵活运用。

案例3:泥球的变化

第一环节:教师出示泥球1,通过添加泥巴的方法改变造型,陆续创作出萝卜、乌龟、葫芦、苹果、茶壶等常见物品。

第二环节:教师出示泥球2,通过镂空的方式,陆续创作出碗碟、房子、灯笼、鸟巢等常见物品。

第三环节:教师提供泥球3,问:你们能用不同的方法来创作出其他作品吗?学生兴致勃勃,纷纷开始尝试完成不同的作品。

案例中,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儿童充分感受“添加”与“减少”技法在创作中的运用,逆向思维的点拨有助于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学生会积极地尝试将多种技法灵活组合,如抠、挖、压、团、搓等,不做单一技法的复制品。

猜你喜欢

泥巴陶艺树干
树干为什么要长成圆柱形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泥巴鞋子和泥巴小猪
泥巴泥巴我爱你
爱玩泥巴的犀牛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