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写导学”,构建语用型课堂

2015-01-14安晓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言语导向语言

安晓伟

“以写导学”即通过“写”这种言语实践来驱动学习动机或者实现学习结果。与传统阅读课中的“写”相比,“以写导学”的“写”不再是阅读的附属,而是课堂的走向和枢纽。

一、以写为导向

阅读课一直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为目标。然而受“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思想的影响,阅读理解一直凌驾于言语表达之上,控制着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以写导学”是以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学习导向的课堂,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其教学呈现以下特征:

1.从言语形式上关注教学内容。

教材文章大多为名家之作,“是给学生当作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态度学习的例文或样本”(王荣生),因此,教学应该更关注那些反复呈现的言语范例,剔除那些非语文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渐掌握言语的使用规律。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一课为例,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如此呈现的: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师以情感态度等为课堂的导向,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阅读体验的获得,其教学更多关注的是非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而“以写导学”的课堂教学则更凸显“写的能力”的培养,从文章怎么写的角度挖掘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不同心情,体会蕴藏在文字中的快乐元素。

3.了解作者不同角度表达快乐的写作方法,尝试自由表达。

2.以言语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写导学”的课堂改变的是静态的(听、读、思)获取信息模式,强调的是亲历言语的实践性,以写为主要学习方式。其方式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1)实践性。

语言能力是学习主体参与言语实践活动,亲历言语实践过程而 “习得”的。笔者曾以《春夜喜雨》为例文,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亲历以下几个写的环节:

和传统教学对应的是,教学都从整体走向局部,而后再反观整体,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所不同的是,笔者执教的课例引领学生经历的是一个语言的实践过程,而不是对课文的认识过程:

(2)主体性。

“以写导学”的主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体参与,有效地避免了个别学生代替群体思考的班级授课模式的弊病;二是对写后资源的运用,体现了每个学生参与的价值,同时也让每个学生经历了言语成长的过程。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词,全词都是由景物组合而成的。笔者利用这个特点,把诗中的这些景物罗列出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想象写作。在音乐的渲染中,每个学生都展开了想象,有的写桃花,有的写流水,有的写雨和青山,有的写青山和白鹭……笔者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画面组合,有的小组写“斜风细雨不须归”,有的小组写“桃花流水鳜鱼肥”,有的即使只写了一句,但两三个人组合起来也便成了一幅形象的画面。最后,整首词的意境在群体描绘中已经远远超出了诗词本身的意象。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想象的创造,都得到了基于自己起点之上的成长。

(3)开放性。

“以写导学”的写具有开放的特点:其设计是开放的,视域宽广,难度具有弹性,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都有能力参与;其功能是开放的,每一次写不仅仅是为一个环节既定的教学行为,每一次的写往往会为下一次的写提供一个支点;其结果也是开放的,如前文所举例子,学生写的结果不再是标准答案的一种,没有对错,都是课堂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引导学生相互间进行思维碰撞,在碰撞中发现惊喜、弥补缺陷、修正错误、肯定相似,最终形成自己的完善的思维认知。

3.从关注言语表达上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者课堂行为的诊断和定义,现在课堂中使用的评价有两种:一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在一个环节结束后做的总结性评价;二是教师根据课堂现实情况的需要临时生成的随机评价。这两种评价不仅涉及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到学生学习状态、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变化,范围广泛而没有明确的趋向,不能给课堂带来明确的导向作用。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应该带有明显的语言色彩,要多去关注学生表达的清晰度、顺畅度、准确度,关注表达的完整性、逻辑性和丰富性,使课堂成为言语训练的场地,使学生具有言语表达的自我观照意识,让每次表达都成为学生提升和检验言语能力的机会。

二、以写为导学

“以练导写”赋予写更多的功能和内涵,写不仅是技能的操作、结果的呈现,更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进程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存在。

1.批注,导向思维深处。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多是些短词断句,可视作语文课堂上的“微写作”。通过批注,学生可以对文章的篇章结构、文字运用、疑难困惑、情感深浅等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实现一般阅读所不能到达的深度。

批注能使情感体会走向清晰处。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对于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深情,学生的体会停留于表面,无法产生共鸣。笔者引导学生梳理了全文表述两者“关系”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短语进行批注,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他们的关系血浓于水。”“他们之间生死不渝。”“他们情同手足,亲如一家。”……批注让学生对情感有了清晰的定位,朗读起来感同身受。

批注还能揭示观点相悖的矛盾处。如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在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辩日”之“辩”进行批注:这是“( )辩”。在独立批注后全班交流,发现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智辩”“益辩”“趣辩”;而有的则相反,认为是“诡辩”“狡辩”“无礼之辩”。批注结果的截然不同引发了学生深入思考的兴趣。

批注还能发现文章表达的细节处。如一位学生在阅读《景阳冈》一文时,便对其中的“三闪”进行了以下批注:这是重复吗?为什么反复用同一个字?

批注之所以能起到以上作用,并优于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就是因为批注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任何外在语言因素的干扰。

2.仿写,导向言语运用。

仿写是课堂写作中最常见的形式,其目的是为学习语言运用。文章写作皆有一定规矩和法度,仿写就是通过练习把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操作熟练后求创新。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仿写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仿形似。

简单的仿写只求学生感知写法,符合语言形式即可,如“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一句,首先应让学生发现此句的语言规律,其次教师总结写法,最后创设一个类似的场景,让学生根据样子仿写:“这里的花的确很多, ,

, , , 。”这样,通过“发现—认知—练习”三个过程,学生对此类句子的言语形式有了清晰的认识,再加以多次练习便能熟练运用。

(2)使意通。

仿写时,常有学生会因为过于遵循形式(也可能与教师要求有关),写出“克隆”式的句子,除了机械照搬的痕迹之外,毫无句子的美感可言。如上例中就有学生是这样写的:“这里的花的确很多,红的,白的,紫点儿的,蓝点儿的。”从语言形式上讲,也达到了要求,但是写出的句子却怎么读都觉得别扭。这关键的问题是把句子仅仅当成了词语的简单排列,却忽视了句子中更为重要的灵魂——意。只求形似,却不顾达意,写出来的句子就会这样不伦不类。因此,仿写前,一定要帮助学生明确所要表达的意是什么。

师:(出示花海图片)这里的花多吗?

生:多。

师:能一朵一朵数出来吗?怎样才能表达出多呢?

生:从颜色上。

生:从姿态上。

生:从种类名称上。

……

生:这里的花的确很多,红的,紫的,蓝的,黄的,站着的,弯着腰的,低着头的,欣然怒放的,含苞欲放的,知名的,不知名的,真是应有尽有啊!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明确了要表达的意是“花多”,从“意”出发选择表达角度,安排词语顺序,写出来的句子自然也就顺畅明确多了。

(3)求创新。

仿写的最终目的不是认知表达技巧,储存言语形式,而是拥有语言技能,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场景、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因此在仿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创新,在“意通”的基础上,求灵活,如前面的例子中“这里的花真多”一句,可以放在句子前面,也可以放在句子结尾;可以用陈述句,也可以用感叹句或反问句;词语连接可以多样化,如排列式的“有的……有的……”,情境式的“这边是……那边有……”,方位式的“近处是……远处是……”,也可以用标点连接,如逗号、顿号、分号等。通过仿写练习,促进学生使用课文语言,打破生活和书本之间的藩篱,培养学以致用的语言意识。

3.补白,导向技法感悟。

许多文章都有精彩的留白,如《穷人》中的渔夫拉开帐子以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那一声深深的叹息,《嫦娥》中的“碧海青天夜夜心”,这些留白既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带给我们阅读的乐趣,同时也蕴含着巧妙的写作技法。通过补白,把作者刻意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穷人》一文时,抓住了桑娜进入西蒙房间之后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孩子的呼吸均匀而香甜,这时候桑娜想: ,想到这儿,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了家里。”在学生想象写作之后,教师反诘:“为什么擅长心理描写的托尔斯泰在此处一个字也没有写呢?”学生反思讨论,最终得出结果。这次练习让学生明白了善良的真正内涵,也明白了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秘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4.创编,导向平等对话。

创编有两种:一是依托文本进行的,如改变写作顺序,缩写、扩写故事情节等;二是不依托文本进行,只根据课题(主题内容)进行相关写的练习。两种创编都有利于改变我们长期以来对教材“仰视”的态度。学生以一个写作者而不是阅读者的身份进出教材,他们和作者一样去处理相同的语言材料,从而实现学生和作者之间近距离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既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也能发现教材的不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以写导学”立足的是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场,导向的是生本高效的语用型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龙泉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言语导向语言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犬只导向炮
我有我语言
树立“五个导向”严格党内生活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