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说导学”,构建“师生相谐”的学导课堂施国强

2015-01-14姜祖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语言

姜祖衍

如何通过“说”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认为,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的口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动语文教学的整体进程,做到少“教”多“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把这种教学形式概括为“以说导学”。

一、挖掘“说”的内涵,全新解读文本

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最根本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以“说”为主要训练活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文本解读思维,站在“口语运用”的角度去全新解读文本。

1.锁定文本对话,挖掘“对白”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课文都有人物对话,这些对话都在特定的语境中展开,在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也极好地展现了人物对话的艺术。深层次地解读人物对话的艺术,便能为学生语言发展找到非常契合的教学素材。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对话中,素不相识的爷孙二人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并且从对方身上汲取了力量,爬上了天都峰。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表现出了两人在对话中的一些艺术:(1)找到了共同的爱好,突破交际过程中陌生的尴尬。(2)两人在对话中用上合适的语气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予了对方爬峰的力量。从说话的内容、说话的语气上来解读文本,自然就可以解读到与陌生人打招呼的方式与方法,还能学到鼓励人的语言表达方式。

一个人在说话的过程中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对话的过程是说话者思维的过程。因此,琢磨对话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发现说话表达的方式,便能更好地发展学生个体的语言水平。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中,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虽然不多,但是极好地展现了两个人内心的思维活动。在对话中列宁表达出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引起了小男孩的情感共鸣。而小男孩的含蓄表达“一定会飞回来”则暗示了灰雀的去向,给了列宁肯定的答案。最后,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看似问灰雀的话,实则肯定了小男孩的诚实。这种“话里有话”的语言值得品味,更值得学习、迁移、运用。

2.整体观照文本,开发“独白”素材。

“独白语言”通常指报告、演讲、讲课等比较长时间的独自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有一定的内容,并围绕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自己发言的先后顺序,被称为“积极语言”。教材中大量的语言信息都可以通过重组建构,再度开发成为学生“独白语言”训练的素材。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按传统的解读并没有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没有精巧的谋篇布局的艺术,我们似乎不能从中得到非常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但是,如果我们从“说”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乌塔的个人信息和她游欧洲的经历,都可以成为学生介绍的素材。梳理乌塔游历欧洲的地点、经验,可以概括地描述一个人的经历;提炼乌塔的信息,也可以概括地介绍乌塔这个人。再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本身就是一篇演讲稿,蕴含着大量演讲的艺术:反复、排比、拟人等修辞的运用,形象化的描述、充满哲理的论证、富有音韵的语言节奏等,都增加了演讲的感染力。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些蕴含在文本中的“独白”技巧,便能为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搭桥铺路。

听、说、读、写是学生必备的四种语文能力。“说”的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多留一个“心眼”,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提供合适的样本。

二、丰富“说”的活动,重新建构文本

“和美”语文“以说导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轻松的说话环境,设计适宜的口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话”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1.创设“说话”情境,学

“独白”。

吴忠豪教授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口头语言有“会话语言”和“独白语言”两种形式。通常,文法结构和逻辑系统方面不完善不严谨的语言被称为“消极语言”;有一定的内容,并围绕内容组织自己的发言或安排自己发言的先后顺序的语言,被称为“积极语言”。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说话的情境,促进学生由“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变。

要有逻辑、有文法、有条理地说话,学生必须具备独白的能力。独白的能力一般包括讲述、复述、演讲、报告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好的说话情境,学生便能利用文本的资源学习用积极语言说话。比如,盛新凤老师在执教《蒙娜丽莎之约》一课时,创设了三个说话的场景:概括介绍一幅画,具体介绍画像上的蒙娜丽莎,生动介绍蒙娜丽莎的微笑。三个说话训练的场景,均在“导游解说”的大情境下展开,聚焦的点越来越集中,说话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每次说话训练前,盛老师都会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相关的信息,将文本中的书面语言进行转换,为训练学生说话铺设台阶。比如,在“概括介绍”这一板块,盛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整理名画的信息,并通过表格将课文转换成非连续性文本:

然后,由学生有选择地利用表格中的信息重新组织语言,对名画进行概括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取了文本信息,进行了个性化加工、整理,并且再提炼再描述。整堂课中,“概括地说”——“具体地介绍”——“生动地介绍”,难度逐渐递增,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前面的每一个“练”都成为了后一次“练”的起点,学生就在这样的“说”的情境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2.搭建“对话”平台,学

“对白”。

对白语言是一个人开口学说话时最初获得的一种口语形式。它常常表现为零碎的、逻辑性不强的语言,像一个招呼、一次问候,简单的几个字即可。

从现实的状况来看,很多学生对话的“本领”越来越弱:聊天的时候抓不住重点,话题常常偏离主题;争论的时候会词不达意,以致行为变得激进;甚至在很多时候,对聊天还抱有一些恐惧心理,不愿意与人交流。其实,这一切并不完全是学生性格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低下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课堂主阵地,努力还原“对话”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对话。

现行课文中有很多“对白”语言,我们可以现学现用,充分利用这些语境,创设开放、平等的对话场景,构建与课文语境契合的情境,便能集中焦点,让学生学会对话。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课,小鸟追寻大树的过程,与树根、大门、女孩的对话正是学生学习对话的好素材。创设小鸟寻找大树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小鸟寻找大树的情形,他们便可以自然地将文本中的无声语言转换成口语交际中的有声语言。围绕“寻找大树”的话题,他们可以学会急切地追问,还可以学会有礼地应答。这种对话的训练,可以融语言组织、情绪表现及情感流露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对话的能力。

3.拓宽“交际”视野,学习

辩论。

笔者认为,辩论是一种融“对白语言”与“独白语言”为一体的一种难度较大的口语形式。辩论须聆听对方的观点,及时抓住对方辩词中的漏洞加以有逻辑的反驳。它围绕一个集中的话题展开,还须依靠自己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证据和强大的气势来进行表述。因此,这种说话的要求比前两种更高,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训练。深入地解读文本,发现文本中人物立论、反驳的方式,并适时加以运用,便能提升学生的这种语言能力。

比如,《两小儿辩日》一课中,两小儿说话方法一致,语气相同,都用上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还用上了反问的语气加强辩论的气势。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辩得明白”这一环节,通过提炼信息、重组表达等形式,先摸清两小儿“辩日”的技巧: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富有气势,然后在文境中设置辩论的情境,抓住“孰为汝多知乎”这个点,让学生用上方法和相应的句式,试着跟两小儿辩一辩。

这样的课堂操作,简单的文本就添补了新的教学内容,使课堂变得厚实,也赋予了

文本新的内涵,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拓宽了学生交

际的视野,真正发展了学生的

能力。

三、 发挥“导”的功能,用巧妙的引导超越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以“说”为主线构建的阅读教学课堂操作模式,并不是单一地指向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而是通过“说”这种形式,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教师的“导”至关重要。

1.导在互动时——“以说

导听”。

以“说”为主要教学活动的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在“说”的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想尽办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另一方面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且能够对“说”做出应答,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一个学生在“说”的同时发展自己“听记”“听辨”“听说”等多种能力。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到祖父的园子玩一玩”的说话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文本,说一说对祖父的园子中印象深刻的人、事、物。让一位学生先说,再请其他学生评价,引导学生听清说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真正实现教学中的多元互动。

2.导在困惑处——“以说

导思”。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与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才能将课堂引向更深处。

如,盛老师在教学《乌塔》一课时,第三板块“驳得有理”的教学指向是让学生说“有逻辑”的话。通过“和爸爸妈妈辩一辩”来宣布自己“独立”的意识,借助乌塔的事例,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说话。教师与学生语言的交锋,直接将学生的思维由课文描写的情境引向真实的交际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语言不断得到优化。

3.导在关键处——“以说

导言”。

“以说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说话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内容,发现语言的形式进行迁移运用。紧紧抓住文本教学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语言的规律,让学生适时地模仿、运用、创造,可以实现阅读教学功能的最大化。

如,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懂西雅图演讲的内容,再发现西雅图演讲的技巧;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西雅图为“臣民们”作一次演讲,告诉大家放弃这片土地的理由: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了提高演讲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先动笔写一写。这是一种基于学生独白语言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运用反复、拟人等文本中大量使用的方法,将文本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并通过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既得意,又得言,可谓一举两得。

“说”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说导学”中的“说”,也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的一条途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加以巧妙引导,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书面语言的习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也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湖州市龙泉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