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国画教学中的“写意”造型

2015-01-14陈艺瑞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写意造型探究

陈艺瑞

【摘 要】我国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是把对中国画的“教”和“学”局限于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让学生只在“笔法”与“墨海”中绕圈子;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的实践和应用;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和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的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 写意 造型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22-02

新课改美术教学基本理念强调,应促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目前,我国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一是把对中国画的“教”和“学”局限于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让学生只在“笔法”与“墨海”中绕圈子;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的实践和应用;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和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的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本文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从中国画“写意”造型教学的角度略抒己见。

一、中国画的独特与伟大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与艺术风采,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熏陶下成就的“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这种思维方式与造型观,是中国画及其技法形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源泉。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现代的齐白石与张大千,众多作品不单纯显露了“笔墨”技法的熟练与高超,更重要的是无一不闪烁着“意象”思维的智慧之光和对“写意”艺术性的创造。这些突破客观物象的明暗、体积和写实手法的作品,将人对事物的认识提到“神会意通”的理念高度,从而使中国画创立了自己“意在笔先”,“不求形似”,“以形写神”的特殊画风。

这种更赋予“情”、“理”、“性”以及艺术愿望的表现法则,构成中国画以“写意”为核心的独特与伟大。

二、中国画的“写意”造型

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意象”思维正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所创建的一种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认识观与方法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是以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为核心建立的一种辩证思维观。它不同于西方的“具象”思维,又有别于“抽象”思维,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独特思维方式。

“意象”思维把“意”,即人的意识,意志、意念、主观,与“象”,即客观物象,宇宙万物,看成是一个互通共识的有机体,将“事物”、“人格”化,寻求人与事物“感应”式的认识法则。“黑白成象”、“阴阳相生”,倡导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共存性和可知性,视认识的完美为“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维方式与认识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式的理想认识观,也突出了中国文化强调主观意识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孕育“创造”性的先决条件。中国画的“写意”造型正是依此而创立的。

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不追寻物象的写实关系,而是确立了“墨线”——这一古老又纯朴的“意象”符号,并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情感内涵,形成中国画与西洋画从形式到本质的区别。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又体现了不同的思维观念。中国画受特定思维影响所造就的“写意”式造型表现,正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让学生掌握“写意”造型观

培养“意象”思维,掌握“写意”造型,是贯彻实施中国画教学目标的关键。我们在此倡导中国画教学以引导学生的“意象”思维及“写意”造型为主,并不是不学技法、脱离技法,而是依此指导技法的正确运用。技法作为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之一,有其不可轻视的价值。但技法形式如脱离了思维观的指导及其造型的功用,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中国画这一特定性的教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让学生掌握“写意”的造型观,并依此去指导技法,驾御技法,才能使中国画教学的目标得以正确贯彻和实施。我们认为,中国画的“写意”造型教学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意象思维和写意艺术观

在中国画“写意”造型教学中,应促使学生的意象思维和写意艺术观的养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努力去了解、学习、探究。在中国画的“写意”造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画特有的魅力,使学生获得情感认知,促使学生的意象思维和写意性艺术观的养成。

(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画“写意”造型教学中,应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如前所述,中国画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一种载体。中国古典文学所表现出的哲学、思想、人文内涵无不深深影响着中国画。可以说文学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的思想、内涵有相通之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一般来说,文学的表现比绘画更为直接,更容易被人们理解,而绘画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绘画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中国画“写意”造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通过文学等形式,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人文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意象思维和写意造型的能力。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中国画“写意”造型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国画教学中的“写意”造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联系生活情感、贴近感受自然、组织交流评析活动等,让学生体味人文精神和情感审美,提高教学实效。

中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美术新课标要求,结合中国画的特点,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意象思维与写意性艺术观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高素养的、有发展潜力的中国画爱好者、鉴赏者、和画家。

【参考文献】

[1]徐建融.《中国绘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姚 亮.《浅谈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国美术教育,199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写意造型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