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
2015-01-14张晓军李圭泉李鹏飞张琳
张晓军+++李圭泉+++李鹏飞+++张琳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数量式增长转变到内涵式发展的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列为高校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的大学要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方面,需要深入分析当代影响人类生存生活方式的重大趋势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特别是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创新性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全球化导致国际视野在人才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带来的人类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虽已进入由数量到内涵发展的阶段,但高校的办学行为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大学的中心地位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以奖励、基金、论文等指标为核心的大学发展思路牢牢控制大学领导者的注意力,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导致学生占有的大学资源量十分有限,形成“学生边缘化”的状况。很多大学的育人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方式,尚没有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来重新反思当前的育人理念、教学模式以及行政保障体系。中国大学要通过构建以学生学习和成长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从理念上打破高校领导和管理者的行政化思维,建立起以学生个体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发展核心的理念。其次,要在操作层面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和行政保障体系。文章针对我国大学人才培养中的“学生边缘化”问题和国家高教改革的战略,系统论述了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体系的实施背景、构建方式、关键环节和初步成效,并对推进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育人模式;高教改革
一、创建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列为高校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的大学要通过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来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方面,需要深入分析当代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趋势,特别是知识经济对人才创新性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视野在人才竞争力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带来的人类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虽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但高校的办学行为仍然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大学的中心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实现。以奖励、基金、论文等指标为重点的大学发展思路牢牢控制着大学领导者们的注意力,消耗了大量资源,导致学生个体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造成了“学生边缘化”的情况。因此,大学需要突破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机制障碍,将学校资源切实运用到促进学生成长和满足学生需求上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育人体系。
二、构建方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西交利物浦大学基于中西方高等教育优势的整合以及自身灵活的办学体制,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这一模式集中体现了对大学“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探索,其关键是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课内外的教育策略统一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线上来。
(一)变革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要求大学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上。首先,教学的中心不再是“教”,而是“学”,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的最大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整理、分析和总结知识的工作将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利用各种资源解决复杂的问题。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的行政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的,特别是在学校组织构架、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等方面,都要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基本目标,而不是为了满足内外部的行政需求。
(二)制定清晰具体的育人目标
能否制定清晰具体的育人目标,首先取决于大学的定位是否明晰。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定位决定了其办学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与素养兼备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公民。大学需要根据其定位及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素养、能力和知识的需求进行分析,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成长规律和学校的文化氛围,制定全面的清晰具体的育人目标。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和需要的高级人才。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育人目标结合了时代对大学育人的要求,并整合了东西方大学的优秀经验,涵盖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以及15个具体的子目标,每个子目标清晰具体,并形成了针对这些目标合理设置校内所有活动的工作模式(见表1)。
(三)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传统的大学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育人功能,而西交利物浦大学不仅通过课堂教学的创新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拓宽其国际视野,还特别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培养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招生与就业发展办公室重视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该部门从就业能力、就业资源、就业活动参与、创新与创业能力等多个角度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包括大学生创业园、简历书写与面试辅导、职业测评、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导师等,这些活动在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求。
(四)打造网络化的组织架构
科学的大学结构应突出行政、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核心地位,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西交利物浦大学采用网络式大学治理结构,由董事会、投资者和社会共同参与治理(见图2)。学校的高管团队负责学校战略制定和日常运行,外围是四大服务中心,保障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再外围是教学和科研的主要组织单元,并根据需要形成学科群间的协作机制,如非实体的院、中心等。此外,在“学生自治,学校引导与服务”的基础上,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了学生联络委员会和学生事务委员会,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正规渠道送达高管团队,切实保障学生的广泛参与。此外,学校还成立了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工业咨询委员会、校外导师团队、家长联谊会,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指导。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网络化组织结构中,个体之间没有层级之分,只有清晰的职责界定,师生及其所从事的学术活动是学校实现使命的核心途径,行政、职能人员编织成友好的网络式服务平台,切实支持和服务于学术活动。例如,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本着“学生优先、服务至上”的原则,以服务与引导为理念,利用网络技术,打造在学校内部各级职能部门间无缝链接和有效沟通的渠道,积极为所有在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提供相关事务申请和咨询的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见图3)。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校内成效
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实质性地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近年来,西交利物浦大学在校生不断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如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BM商务挑战赛等世界大赛中成绩卓著。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历届毕业生在国际市场上亦有杰出表现,近90%的毕业生赴世界知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超过10%的毕业生就读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名校(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名),还有许多学生就职或实习于世界知名企业及政府和国企部门。
(二)校外影响
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为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索。此外,西交利物浦大学还通过和国内其他高校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建立对所有公立大学都适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目前,西交利物浦大学已与国内三所高校建立了一对一合作机制,通过3年的全方位合作,帮助合作院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育人体系。除此之外,西交利物浦大学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立了“领导力卓越计划”项目,通过每年举办高端研讨会,系统地影响有改革愿望的院校一级领导和领导团队的认知水平和执行能力,让他们重视系统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作为学校根本的办学理念和战略贯彻下去。
四、政策建议
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监督。首先,政府应当改变现行治理体制中行政权力对大学发展的直接干预,并建立科学、透明的从国家到教育部再到大学的符合大学类别和水准的资源配置体系,让大学领导者的心思真正回归到学生身上,不再是向上要权力、争资源。其次,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大学根据学校特色制定明确具体的育人目标,鼓励和支持特色化办学。最后,在监控和评估大学办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大学自发消除“学生边缘化”现象,特别是避免学校资源和支撑体系与育人目标的脱节。
编辑 潘雅 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