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特点的反思

2015-01-14徐林祥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书面语言叶圣陶口头

语文课程性质与特点的问题,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建国以来反复讨论始终未能达成共识的老问题。本文拟从语文的含义、语文课程的含义、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特点四个方面,对此作一梳理。

一、 语文的含义

“语文”这一广泛使用的词语,在我国大型工具书《辞海》中竟然没有这个词条。在中型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中,“语文”被解释为:“①语言和文字”;“②语言和文学”。“语文”一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有“语文就是语言”“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化”等不同解释。

1. 语言说。考察“语文”一词,其基本含义是指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正如叶圣陶所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①香港政府在香港主权移交(1997年)后实行“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中文、英文,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其“语”与“文”,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2. 语言文字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字”有三个义项:“①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②语言的书面形式”,“③文章(多指形式方面)”。这三个义项都指向书面语言。该词典同时指出:“‘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这就是说:“语言”与表示书面语言的“文字”连用时专指口头语言。可见,“语言文字”并称其实未超出“语文就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范围。

3. 语言文章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章”有四个义项:“①篇幅不很长的单幅作品”,“②泛指著作”,“③指暗含的意思、复杂的情况”,“④指做事情的方法、计划等”。除③④两项为比喻义和引申义外,①②两项均指向书面语言。由“语言文字”类推,“语言”与表示书面语言的“文章”并举时应该指口头语言;“语言文章”并称也未超出“语文就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范围。

4. 语言文学说。将“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学”的情况比较复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学”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我们如果把“语言文学”中的“文学”理解为一门学科,指“文学学”(或“文艺学”)的话,则与之并举的“语言”应相应地理解为“语言学”,那么,“语言文学”就是指“语言学”与“文学学”(或“文艺学”)两门学科。如“中国语言文学系”中的“语言”与“文学”即是指两大学科门类。然而,我们如果把“语言文学”中的“文学”理解为“文学作品”的话,那情形就不一样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成品,通常是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只是“文章”的特殊样式,则此时的“语言文学”仍然可以理解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仍然未超出“语文就是语言”的范围。

5. 语言文化说。“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语言不仅是人类文化的表达形式(或载体),而且语言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内容(或组成部分)。语言既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言又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又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文化”并称,只是强调语言的文化属性而已。

可见,叶圣陶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载体——语音和文字,而且也包括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实际应用,以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也就是说,“语文就是语言”,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文字为书面语言的符号)、“语言文章”(文章为成篇的书面语言)、“语言文学”(文学作品是文章的特殊样式)、“语言文化”(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含义。“语音”“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均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语文”与“语音”“文字”“文章”“文学”“文化”都不是等同的概念。

二、 语文课程的含义

“语文”作为课程名称,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初等小学堂设置“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设置“中国文学”科。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课程统一更名为“国文”。“五四”时期,受白话文和国语运动的影响,自1920年秋季起,小学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1923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制定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规定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均开设“国语”课程(高级中学文科组同时开设“特设国文”)。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小学开设“国语”(侧重语体文的学习),中学开设“国文”(侧重文言文的学习)。直到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才正式使用“语文”作为中小学课程名称。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其基本内容为听、说、读、写的训练。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②

“语文”既作为课程名称,又作为教材名称。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以“语文”命名的教材。这套教材的《编辑大意》指出:“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③

叶圣陶对“语文”课程的命名及其解说,曾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吕叔湘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为题的讲话中说:“解放初期有一个出版总署,底下有一个编审局,就是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主要任务是编教科书。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这门课,是老办法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好呢,还是想法统一起来?当时有一位在里头工作的同志提议说,我们就叫它语文行不行?语也在里头,文也在里头。后来就决定用语文这个名称了。但是,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另一种也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为语言文学。”④张志公在1979年5月写的《说“语文”》一文中也说:“1949年6月,全国大陆已经大部分解放,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教材问题。关于原来的‘国语和‘国文,经过研究,认为小学和中学都应当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渐加学一点文言文;至于作文,则一律写白话文。总之,在普通教育阶段,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根据这样的看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建议,不再用‘国文‘国语两个名称,小学和中学一律称为‘语文。这就是这门功课叫作‘语文的来由。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⑤

既然语文就是语言,那么为什么这门课程不叫“语言”而叫做“语文”呢?这主要是因为“语言”一词在使用时既可以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也可以仅指口头语言。比如,“语言文字”并称,“语言”与表示书面语言的“文字”连用时即指口头语言。这门课程叫做“语文”,是为了强调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但包含口头语言(“语”)的教学,而且包含书面语言(“文”)的教学,不至于误以为语文课仅仅是教学普通话的课。1980年7月14日,叶圣陶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解释说:“1949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⑥

“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既包含口头语言的教学,又包含书面语言的教学;不仅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其应有之义,而且文字的认读与书写、文章的阅读与写作也是其应有之义,并且文学教育、文化熏陶同样是其应有之义。

三、 语文课程的性质

所谓性质,是事物的本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是该事物所特有的其他事物所没有的属性。语文课程与数学、思想品德等课程的区别,即在于语文课程是教学祖国语言的课程,不但要教学祖国语言表达的内容,而且更要教学祖国语言表达的形式,训练言语操作技能(听、说、读、写)和心智技能(思维),而数学、思想品德等课程虽然一般也以祖国语言作为教科书的语言,以祖国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语言,但主要是教学语言表达的内容,偏重于对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数学、思想品德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呈现,这些课程可以用双语进行教学,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却不能用其他语言形式呈现,也不能用双语进行教学。因为语文课程不仅要教学语言的内容,更要教学语言的形式本身。语文课程教学负有语言形式方面教学与语言内容方面教学的双重任务。

学校还有一些课程同样是教学语言的课程,同样负有语言形式方面教学与语言内容方面教学的双重任务,这就是英语、日语、俄语等外国语课程。语文课程与外国语课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教学祖国语言,后者

是教学外国语言,并且,外国语课程更偏重于语言形式的教学。可见,语文课程是一门教学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概言之,语文课程就是教学祖国语言的课程。既包含祖国语言形式的教学,又包含祖国语言内容的教学;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的教学,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行为的训练以及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的言语作品的教学。任何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语文课程,都是为了让本国的下一代热爱本国的语言,正确理解并规范使用本国的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教学母语,从母语的形式到母语的内容,从母语的知识系统到母语的实际运用,并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母语的能力为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语言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所以,中国语文教育主要是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中国小学开设的语文课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中国的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正确理解并规范使用中华民族的通用语——汉语,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国语文课程教材要体现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特点,中国语文教学要遵循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规律。

四、 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课程是教学祖国语言的课程,就祖国语言形式的教学而言,是掌握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思维和交际、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就祖国语言内容的教学而言,是传承中华民族乃至人类优秀文化。一方面,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形式训练”的学科。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是“人文学科”,是一种相对于“形式学科”而言的“内容学科”。所谓“内容学科”,就是以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为课题的“实质训练”的学科。“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⑦如下图所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侧重于祖国语言形式的掌握,就是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侧重于祖国语言内容的掌握,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中华民族行为方式与思想情感的人。前者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后者主要体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既相分不杂,又相依不离。语文课程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实就是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内容教学的统一,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统一。

须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两者相加,而是两者的一体化。在语文教学中,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再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应当力求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语文教师应当通过语文教学养成学生从语料中发现语言现象、概括语言规律的锐敏性、兴趣和习惯;教给他们贮存语言材料的正确、有效方法,促使他们通过自学的积累,逐渐丰富自己的语言;让他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中,训练他们把已加工成熟的思想用最得体、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最后,还要以语言为桥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创造思维意识和文化修养意识。”⑧

①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A]//中华函授学校编.语文学习讲座丛书(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4.

②叶圣陶.叶圣陶集(第25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3-34.

③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

④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42-343.

⑤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9.

⑥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47.

⑦钟启泉.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A]//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编.汉语文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⑧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3):171.

(徐林祥,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叶圣陶

研究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书面语言叶圣陶口头
霜的工作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加强阅读教学促使幼儿理解图书中的符号探微
将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口头表达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