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用三个问题叩问当前的语文课堂

2015-01-14王大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流利课文文本

王大伟

一、 为什么要教这篇课文?

为什么偏偏要教这篇课文?不难预料,可能的回答是:①教材这么安排的;②教师本人喜欢或擅长教这种类型的课文;③教研活动组织方指定的。以上不管哪种回答,都是站在成人的立场选择,而对学习者来说,都是属于事先安排的。然而,为了体现教育的社会功能,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统一制定、统一颁发的“课标”所体现的就是国家意志,因此“课标”就是实施教学和评价的依据,而教材正是实施课程的重要载体。

按照王荣生先生的说法:“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国家课程校本化正是倡导这种理念,即提倡教师主动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从而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二、 文本的阅读是否一定要遵循“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朗读训练,即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要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难读的语段要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学生去读,尽量达到朱熹所主张的“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要求。阅读教学确实要重视朗读。然而,很多教师把阅读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如何引导学生注重语音、语调、情感的表达上,把朗读这一形式及过程当作了阅读的最终目标,甚至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严格遵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步骤,笔者认为,这是不恰当的。

阅读教学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这是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第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整体感知是指对文本的宏观把握,是粗线条式的,但还要关注到文章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阅读是一种复杂活动,是通过大脑活动去感知文字,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字、一个词地去识别,而是将文本信息通过组块的方式感知,即读者看到的是词语、句子或语段。比如,学生在阅读中对语境知识结构的认知往往先于生字、生词的学习,很多生字、生词的理解是借助于对语境知识结构的认知。相反,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推进教学过程,往往显得有些刻板、迟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以致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不能否认有时需要遵循“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流程引导学生阅读,这至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教师引领学生由简到繁地去感知文本,循序渐进地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 如何处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理解了文本,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不等于就能写好文章。“阅读对于词汇的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词汇量的大小会对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如果这些联系不是直接的,至少也是间接的。”现在很多人误认为读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认为能把课文读好了,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而事实上学生读与写的能力不可能一样强,通常表现为阅读能力较强,而写作能力较弱,或者是写作能力较强,而阅读能力也不弱。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是教学中读写的分离,即阅读课上不提作文,作文课上不提阅读。

阅读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大量感知语言材料,从中获取生活经验,学习写作技巧;写作能够使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内化阅读中吸收的

试用三个问题成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儿童的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对阅读和写作之间缺乏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情境”“关联”“对话”等元素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的写作完全可以从模仿开始。课文是最宝贵的写作资源,既是学生模仿的范例,又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在学习了一篇课文后,学生对文中的写作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理解,教师可及时让学生模仿文本的写法,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在学习了一个单元后,教师可引领学生归纳同组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练笔,有利于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在学习规律的探索中提高写作的能力;在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前,教师可以把作文的具体训练要求同教材的写作特点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写作,从而实现写作教学的实践性与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之间的联系和渗透。

(作者单位:溧阳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流利课文文本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流利口语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