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2015-01-13张明慧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思维途径意识

张明慧

摘要: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是《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生物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根据自己教学体会和经验,阐述如何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生物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思维;意识;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229-01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能力是生物教学的灵魂,也是生物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考试中,学生不怕复杂的概念问题,害怕复杂的分析问题;不怕测试基本知识,害怕测试应用问题;不怕遇到熟悉的类型题,害怕遭遇从未处理过的问题。这说明当前绝大多数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弱,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呢? 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指导选择科学的思维方法、搭建科学思维的平台的三条途径,来进行启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思维能力。

1.引导实验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思维

针对生物教学中感性的知识较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较多等学科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学科优势,放大生物学科的魅力,内化学生学习生物的动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热情。我的做法是生物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主,并向课外拓展,用课外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的体验,让学生尽量多动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充分感受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发育》时,我在上课前一周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用具:①大蒜②培养皿②脱脂棉④绳,让学生(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自主设计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找出好的方案,实施。

好方案:将脱脂棉放在培养皿底部,再放上蒜,用绳将蒜固定在培养皿上,浇点水,将培养皿垂直挂在墙上(让培养皿底部与墙平行),分几个小组进行,每天浇点水,一周后,上课时实验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非常感兴趣。很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效果比预想的好多了。而且很多学生课后还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象细胞吸水和失水、物质扩散等等。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责任感、观察力。也让他们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这有趣的亲身体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生物标本室的种类和数量,更重要的是逐步养成了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参与、自觉思考的良好习惯,并推动和加深了学生对昆虫的翅功能的思考和掌握。实践证明,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适时地引人生物实验,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优化教学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科学思维情境,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讲授"生态环境的保护"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入"辩沦赛",通过组织辩论会等方式,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慨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学习《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时,课前笔者从强化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自主发展的角度设计活动方案,在实际教学中在每组(4人为一组)桌子上放置装有两条鲫鱼的鱼缸,然后让学生对鲫鱼的外部形态仔细观察讨论,研究出一个鲫鱼适应水中生活可能有的特征,并设计出一个探究活动的方案来。因为小组较多,提出的方案是五花八门,这时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其进行探究科学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进人生物科学的学习,到探究活动结束时,教师请每一组汇报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结论,并对每组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为的评价。

通过讨论、合作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新知识,在轻松、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的获得了生物学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课堂师生活动为重要载体,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创设积极氛围、体现平等合作,强化多元评价,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以此肯定自我,激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自主提高。

通过教师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教给学生科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结构,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注意指导学生反省科学思维过程,并自觉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创设平台 放射学生的科学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教材中的"科学新发现"材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不拘于教材,常将生命科学的新进展适时地融入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去,根据相关的知识体系,也经常打乱课本的顺序,进而引导学生对新教材质疑。通过这一平台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和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在拓展"生物进化理论"方面知识时,我有意让学生了解它的发展过程。早在19世纪,生物学家曾向"特创沦"挑战,主张"进化论"的观点,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到20世纪30年代,关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由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的研究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就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让学生注意科学发展的过程,进而培养他们探索、科学思维的能力和科研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充分体现在指导系统中的主导作用,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在学生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因此我们应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提高科学思维质量,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谷振诣.青少年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2006

[2] 李春赫.简单、易行可随课堂进行的小实验

[3] 李春赫.充分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 生物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教学思维途径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及教学思想转变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教学探讨
数学教师要科学运用教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