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认识与思考
2015-01-13赵光林
赵光林
摘要:新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化社会和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实现由教到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特殊群体的聋哑学生,将来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少之又少,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又远比正常人困难的多,这对我们特殊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此,特教工作者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方面,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应该是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110-01
1.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2.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3.尝试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愉快教学模式
3.1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唤起学生兴趣。教师是一项伟大的职业,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尤其是对于身体有却显得孩子来说,更应该受到教师的特殊关爱,只有教师对学生真心投入,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些特殊学校的孩子是住宿生,更加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帮助,教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还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我们的教师需要在生活上给这些孩子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一些具体的问题,用关爱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如果学生在学校能够体会到深深地爱,他们一般不会想家,会特别喜欢在学校生活,有利于帮助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树立自信,保持愉悦的心情,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除了给学生必要的关爱,还需要多给学生爱护,鼓励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给学生表扬鼓励,使学生增强自尊心,激发积极上进的欲望。对于有缺陷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过严格,更不能觉得他们低人一等,我们需要对他们有恰当的要求,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对于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对待;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事业没有责任心,对这些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过分的要求,会严重影响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归类、比较。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要求全篇整体背诵。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理解入手,找出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引出——描写——概括——联想——赞颂,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结构上的特点,又抓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助于掌握所学的内容,培养记忆能力。
3.积极调整学生情绪,把被动记忆化为激情记忆、联想记忆
激情记忆是将学生的情绪调整至最佳状态,利用无意注意培养记忆能力。我在讲《春》时,就有意识地进行联想、激情记忆的培养。《春》是名篇,在教材中是比较重要的课文。我在讲课时,首先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联想,引起他们的共鸣。一提到春,学生便自然联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眠不觉晓"、"满园春色关不住"等美好的诗句,自然引导学生进入"春"中描绘的另一幅春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学生们仿佛随你走出了教室,走出了校园,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中,体会到了欣赏的愉悦。在强烈情绪的感染下,无意识的"保存"了春。这个过程实际是在运用了情绪记忆和联想记忆的同时,又注入了无意识记忆,融入了比较理解等记忆手段。
4.利用图表,创造形象、联想,化机械为神奇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根据材料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内容,不但时间上跨度大,而且在内容、风格、特色、遣词用句上也相距甚远,在教材中就可采用列图表的方法进行记忆。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把应掌握的内容,按不同体裁或年代特点分类列图表,在完成的过程中清理这些内容年代上的距离,相同体裁间的区别,每位作家的不同风格等等。从而创造了一个整体形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图表法对容易相混的知识也比较适用。如复句中有些关联词语间的差异如:"是……不是"、"是……还是"、"不是……就是"、"不是……而是"等就可以通过图表,并利用恰当的例子比较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以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这种记忆实际上是利用表格进行比较,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系统的印象,而且也容易由新学的知识联想到其他知识。
5.积极调动学生的联想,从多角度培养记忆能力
其实记忆的关键不在于存储,而在于提取,存储叫"记",提取叫"忆"。我们不仅需要把要记的内容牢固的存储在脑海中,而且要在适当的时候能迅速地把这些内容取出来,这取的过程就是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或概念而联想到其他事物或概念的过程。这种记忆方法在教学中应用也是比较广泛的,如《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月下的荷塘,宁静优美,荷塘里的月色,恬静朦胧。通过引发学生的联想,将学生的情绪自然调整到《荷塘月色》美景之中,这实际是情景联想。联想记忆在古文、语法、活动等课中也可以广泛采用。
6.合理复习,强化记忆效果
科学家茅以升记忆超群,人们曾向他请教记忆的经验,他回答说:"说起来也很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他这里的"重复"便是我们平常所指的"复习"。俗话说:"复习是记忆之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复习不仅能使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理解,而且还能促进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
就语文复习而言,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每节新课之前,先复习提问上节所学内容;(2)讲授新课时注意与旧知识进行迁移联系;(3)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对学习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4)加强练习,及时反馈,强化记忆效率;(5)适当测验,测验也是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对学生的学习及知识的记忆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培养,这会对学生整体语文成绩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