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2015-01-13韩占萍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主体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韩占萍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阅读,并自行思考,自主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10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而是由学生自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使他们在丰富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培养自己切身的感悟和思考能力,从而熏陶自己的情感,获得审美的乐趣。"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落实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广大教师就必须实施一些有效的措施去突出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可持续发展。

1.培养兴趣,明确阅读对象,明确教师角色

培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身心愉悦地、自觉地去阅读,才能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明确阅读对象。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是学生读,然后再教会学生怎么读。因为阅读是通过学生与作者的对话达到自我的体验和自我与作者的融合,最终学到知识并让精神得到升华,使自己的精神得到美的感受、得到升华。《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几者之间的对话关系的中心、主体应该是学生。是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明确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感知、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良好的阅读品质,掌握适用的阅读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利用讲台,让他们成为对话与交流的中心。通过这种课堂伤的对话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获得个性的阅读体验。

2.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实现教学最优化

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旨在通过一种和谐、新颖、贴近易行的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强化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凸显教师课堂引导对学生阅读实践的促进作用,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体验,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正是强调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和谐共生、教学相长,凸显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这一理念,真正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知识积累和思想提升。可以说,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的最深刻内涵便是师生之间美妙互动带来的教学最优化。

3.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切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真正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得到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科学的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还需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只有存在异,才会有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加讨论及思索,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想象,世界上一切创造都少不了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前提。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使学生形成驾驭语言的能力。而驾驭语言中的各种要求,就理解而言,则主要表现在语感能力上。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首先激起学生乐读的情感,通过多读,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领悟课文中丰富的语言蕴涵,以便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内容。其次,语感及语感能力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获得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行为环境在培养语感能力方面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通过开展情境演示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以语言实际使用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必须依赖自身的学养悟性,精神气质以及人格力量去点拨、引导、感悟、熏陶自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在实质上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突破课堂的界限,并跨越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

4.把时间还给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更要保证学生的主动性。要扩大学生的参与度,争取在课堂上人人动脑,动手,动口,时时以学生为中心,把更多的活动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角,教师大谈特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阅读感受,往往忽视了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只能顺着教师思路去读文章。学生的读书时间少,独立思考少,参与少,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努力改变这种现象,彻底转变观念,自觉地实现角色转换,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把课堂的讲台让给学生,学生来充当小老师,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共同探讨,而教师主要体现"导"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可以问学生,相反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问,老师回答,同学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相互讨论,共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灵感,使现代文阅读的做题方法得到优化。

5.课后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性

许多教师认为主体性阅读教学在课堂结束后便结束了。其实不然,主体性阅读学习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部分,课后布置难度适中、有趣可行的练习作业,通过小组合作、亲子合作等方式,锻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灵敏度,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学习的自主性,进而促进课堂主体性阅读教学。

总之,语文"主体性"阅读教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它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要做好主体性教学需要课前、课堂、课后各个环节有机统一。但教师的作用更重要,只有教师先具备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传授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更好地开展主体性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主体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