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引导 促进探究学习
2015-01-13仰卓
仰卓
摘要:新课改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达此目的,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运用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本文论述了问题引导的作用及运作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22-0047-01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自我探究欲望的产生,其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本文结合实例,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略陈浅见。
1.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是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境,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引发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内容,教师根据教材有关知识和学生的认识状况,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设疑,在他们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发现问题,而后进行探究学习,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好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形成一条学习链索:问题情境→兴趣→提出问题(→学习需要)→探索(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精心选择问题情境。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能达到好的效果呢?这正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过难,使学生望而却步,根本产生不了探究欲望。有的教师怕学生提不出问题,所以往往按自己的思路将问题情境具体化(也可以说是模型化),使学生一接触到情境就等于接触到了物理规律,当然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思路去寻找、发现一些相似的问题,也能使整个课堂看起来很热闹,这样的效果其实并不好。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2.1 问题设计的兴趣性。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习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的前提,而学习积极性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凡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活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参加,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压力与烦躁情绪中学习是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的,对发展良好的个性也有影响。因此教师设置问题,应能从教材本身挖掘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东西,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学好物理。
2.2 问题情境的启发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且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让学生提出问题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应在学生的思维中起到激惑引疑的作用,即"教有疑",也就是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从而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在学生中还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课堂探究之后,应遗留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使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把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引向深入,形成"余音绕梁"之势,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3.培养问题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之始,曾作了一次"问题意识"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6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学就是跟老师学,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会就行;因为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不需要提什么问题,也没时间提问题。大约10%的学生是受传统教法影响养成思维的惰性,只愿听老师讲,懒于动脑去思考;20%的学生是课堂上有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问题或不敢提问题,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上课专心致志听讲的学生,有问题也只好等待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解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与老师交流问题,课堂应给我们提问、讨论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做。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虽然已被批判了半个世纪,但是陈旧的教育思想还笼罩在一些教师心头。所以,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鼓励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所以,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探究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教师应以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将宽松、民主、和谐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构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的,让主体的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具体措施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激活问题兴趣,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地位,让学生巧于提出问题,善于探究问题。教与学双方要做到和谐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只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精心巧妙创设不同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观察、联想时间和积极探究的空间,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愤悱"的状态中,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变成可能。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将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融为一体,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