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 模式的可行性与实践探索

2015-01-13袁翔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情境能力设计

袁翔华

(宜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我国内地已经有八批共106 所院校设立了本科翻译专业,159 所高校开设了MTI (柴明熲,2013)。翻译专业设置的背景是为了适应日益频繁和深入的对外交流,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于此,高校是人才资源提供单位,语言服务行业则是接收单位。高校和社会市场,二者相互依存。高校必须了解人才资源需求方的详细需求,才能为市场培养最适合的“产品”。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依然是“学院式”教学,与行业联系不够甚至没有实际的联系,常常是基本理论讲解、翻译举例加上翻译练习“三部曲”,只注重“译文是否忠实”,却忽视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际经验,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力不从心。翻译涉及围绕任务开展的各个环节及关系,是一项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翻译专业教学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需要与语言服务行业的现实与发展紧密联系。笔者借鉴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对其在翻译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实践进行探索思考。

一、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式的理念核心

PBL 最早于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巴罗斯(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与学习模式。从上个世纪70 年代起,PBL 开始引入医学之外的其他学科领域,以丹麦的奥尔堡和罗斯基洛德大学为代表将PBL 引入了工程学等相关领域,进而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的新型的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式,作为一种实验型的教育体制改革方案予以采用。(吴刚,2012)

PBL 模式的核心教学特点是: (1)自主性学习。学生不是坐等教师的知识传授,而是活动的真正主体,必须自己选择方法和策略去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反思、构建自己的知识。(2)真实情境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与世隔绝的听取与接收知识,而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项目提出问题。学生要明确问题所在,增强理解能力,综合情境创造性地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此获得知识迁移能力,能较快较好地解决将来实践或就业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小组协作学习。PBL 模式学习需要以小组形式开展互动协作解决问题。角色的合理安排、任务的统筹分工、解决问题的冲突与协调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提高。(4)知识交叉学习。学生基于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不只是需要单一学科的知识,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了解学习与学科相关的知识。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不论国外还是国内,不论PBL 模式中“P”是指问题(problem)还是项目(project),这种模式的学习从医学教育领域,到生物、工程、教育学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革新的活力,学习的实效。在学习主体、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展现了良好教学模式应有的对教学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 模式的可行性理据

(一)翻译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

在翻译专业教学中我们不是将翻译看作文本比对实践,而是将翻译作为能力来培养的。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看重的是翻译者的内在化知识和知识的内化。而翻译的产物及译者的实际能力都是依赖翻译过程实现的。(肖辉,张柏然,2001)董史良在为《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翻译过程”这一条目中称:翻译过程系指翻译活动所经过的程序。据我们所理解,过程是统称,而程序指具体步骤。狭义上的翻译程序,奈达曾将其分为翻译的一般程序和翻译的特别程序。前者包括研究有关背景、确定初译所需的时间与条件、对原文进行分析、传译和重组、确定翻译单位、采取种种手段形成译文、多次改稿、排列不同书卷的翻译或修订顺序、提供补充材料等步骤;后者还包括审校、校勘、修订等。(许钧,2003)奈达的翻译程序主要针对的是《圣经》翻译的集体活动中所提出的,我们可以结合普遍翻译实践经验和教学实际,将之简化,翻译过程为译前准备、语言转换、反思完善。具体包括分析有关背景、确定初译所需的要求与条件;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传译和重组;校对、补充材料、审定。如图1 所示。翻译实践的每一个步骤都实际存在且相互作用,表现出复杂的态势。放置在语言服务行业,翻译活动不仅仅是简单语言的转换,整个过程中还涉及到翻译主体与项目发起者的沟通、对项目的管理、与团队的合作、语言转换中多种知识的学习运用、技术软件的操作、与项目接受者的交流等等环节,有着广阔社会与文化的空间。翻译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呈现了译者的翻译能力的综合性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廓清了方向。

图1:翻译活动过程简图

(二)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

高校是为语言服务行业输出翻译人才的主要渠道。我们所要关注的是翻译教学中对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对于合格的翻译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翻译能力,国内外学者有着许多不同的表述。在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研究上,对翻译能力构成的看法目前为止最全面的是PACTE (西班牙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研究小组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这个组织1998 年的模式认为核心能力是“转换能力”,而在2008 年修订后的新模式中,转换能力被认为是翻译能力的全部内涵;核心能力转变为“策略能力”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生理能力被修订为“心理生理要素”。如图2 (仝亚辉,2010)

图2:PACTE 修订后的翻译能力模式

PACTE 最新模式中翻译核心能力从“语言转换能力”转变为“策略能力”,清晰地反映了翻译能力的培养和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累积新知识,而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如何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发现、思辨、解决问题,直指了重知识传授,轻思辨技能的传统教学的弊端。

从翻译行业对翻译人才所需技能来看,翻译能力也早已不再是语言层面的单一技能,Daniel Gouade 在2005 年的一项对120 多家不限国家或语言的翻译行业招聘广告的调查就已经反映,公司或企业需要具有以下能力的翻译人才: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熟练的翻译工具或应用程序的操作能力,熟悉翻译质量监控相关知识,具备翻译专业资格证书或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有一定专业技能如技术写作、网页设计,具备一定项目管理能力,能迅速适应市场、有实践经验。2013 年中国翻译协会的市场调研也反映,翻译服务企业对翻译人员的期望表现为要求翻译人员具有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熟悉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具有一到多个行业专业知识背景,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快速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市场服务意识。(中国翻译协会,2013)由此可见,译者进入职场除了语言转换技能之外,必须掌握与翻译工作相关的各类能力和技术。这正是行业对以翻译人才培养为目的之翻译专业教学的最新需求。

(三)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

既然翻译专业教学兼具翻译活动和高校教学的特性且以服务社会市场为目标,那么高校就应根据翻译行业需求的主流能力和技术来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设计。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已经客观全面地提出了要求:翻译专业本科生要掌握双语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此外还要了解翻译行业知识,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仲伟合,2011)。由此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教育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内容要有通识性的翻译理论和语言技能,要能覆盖广泛意义上翻译行业的各方面元素,要有从语言、技术、管理等方面综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提高翻译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我们提倡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获得翻译基本技能为驱动力和导向特征,以情境、互动、任务或项目、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更多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整合外语教学资源,搭建翻译能力习得的语言生态环境,营造实践体验的人文学习环境,通过参与、互动、思辨、共鸣的实践学习机理,以译促学、以学带译,获得翻译能力的新型翻译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营造有利的语言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辨、合作,强化知识学习的动力系统,培养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

纵观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理论主流,合作学习理论以强调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为本质特征,情境学习理论主张要在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王红军,2007),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创建学习共同体,互动合作、反思调控、构建知识。笔者对翻译专业教学模式设计以项目驱动、互动思辨、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理念是符合当前主流理论科学的,也是符合学习者认知从“通识性-操作性-实用性-专业性”逐渐发展的发展规律的。

分析PBL 模式的概念核心,PBL 以“问题”为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分工合作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通过不断总结、反思,最终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无疑是以上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范例。并且该模式的特点正是突出知识的应用和未来职业技能的培养,与翻译专业教学的目标相契合。因此,将PBL 模式应用到翻译专业教学是有着合理的理论基础和足够实践空间的。

三、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 模式的构建

PBL 模式值得借鉴,但将其应用到翻译专业教学中是不能完全照搬的,需要根据翻译专业的特点作合理、适当的调整。在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先通过教师对翻译理论或实践实例获得知识,然后才应用所学知识或借鉴经验去进行翻译练习,解决相关问题。知识的获取与应用被割裂为两个独立的阶段。翻译技能的培养主要停留在语言层面上。正如上文市场需求所反映的翻译能力培养缺陷:这样培养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职场是无法适应市场的。我们借鉴PBL 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建立基于项目式的学习情境,选择来源于翻译公司或企业真实世界的案例,并且将其界定为独一无二的、情境化的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营造情景化合作式生态人文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通过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沟通、思辨、合作能力的发展。如图3。此外,我们甚至可以在学习的物理空间上采用不同模式,如在真实的同声传译室,或者模拟的情境教室或者运用翻译软件平台的机房等等,从而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真实体验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图3:PBL 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框架示意图

四、问题设计与模式构建

PBL 学习就是学习者围绕(教师提出的)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对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的行为过程(刘儒德,2001)。该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和学习情境,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提问,做好问题来源和问题设计两方面工作。

在问题来源上,教师可以选择的途径相对广泛,问题可以由教学者提供,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可以来自于教材或者来自社会、企业、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教学中以什么方式呈现问题也可以多样化,比如项目实例、新闻报道、声像资料、调研报告等,最重要的是能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问题设计上,Barrows (1980)、Kolmos(2003)等都曾表述过相应观点,笔者综合比较认为要问题设计要在设计原则、项目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全面把握来确保教学效果。

1. 设计原则。问题设计要科学、有效,要遵循以下“五符合”原则:要符合课程目标,界定好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要符合翻译活动的性质,有必要将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各项因素考虑在内,比如文本、代理商、翻译者、译本需求者等;要符合问题设计的完整性,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开展的目标、内容、策略以及过程都要精心策划,达到教学质量的有效性;要符合PBL 模式的核心宗旨,设计令人信服的问题真实情境,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多元的假设,从而达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辨能力的目的;要符合问题发展的逻辑性,既要能承前,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学生有一定的先备知识,又要能启后,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未来领域相关,更要联系当前,与实际相结合。

2. 项目内容。问题的内容,也就是项目的选择我们可以考虑翻译的相关特点进行安排。可以根据翻译的方式分类来设计为如英汉翻译、汉英翻译等;根据翻译文体设计为科技翻译、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等;根据翻译的形式设计为口译、笔译文本等;也可以就翻译的某一个类别中的文本进行选择设计,比如商标翻译、说明书翻译等。这些项目内容的选择要综合设计原则全盘考虑其操作性、有效性。

3. 教学环节。PBL 教学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程序化的,在设计时要结合应用领域的具体特点,注意问题的联系和呼应,体现翻译专业教学的基本轮廓。美国北达科他州大学的洪伟博士(2009)提出了PBL 学习中的“3C3Rmodel”的问题设计模式,其中包括两个层级的要素:核心要素与过程要素。前者包括内容、情境和联系,内容要素为第一要素,最为重要,情境和联系分别为第二、第三要素;后者包括探究、推理和反思,探究是三者中的首要因素,随之是推理和反思。如图4.

图4:3C3R 问题设计模型

笔者认为,洪伟这个模式简洁而完整地再现了PBL 的教学程序,并且突出了PBL 模式中的核心理念。这个模式在翻译专业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它只是普遍意义上的问题式学习设计模式,在实际应用时我们仍然要考虑翻译课程本身的独特性、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应设计多种预案,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积极探索教学设计的优化和程序化。

(二)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 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翻译专业教学PBL 模式的设计既要体现翻译活动过程结构又要符合翻译专业教学的具体实际。翻译专业课程主要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与技巧两个部分。两者并非孤立的,而是交错依存的。实施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侧重,灵活地设计问题导向学习形式。

1. 翻译理论为主的学习:学习环境+PBL。翻译理论课主要讨论形成某个时期的翻译思想或翻译理论的主要因素,如何客观评价其地位与作用。课前首先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阅读了解的该时期翻译理论中不同翻译理论家的具体思想,然后启发提问、讨论造成他们翻译思想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寻找?有何历史意义和现代意义等问题。着力构建问题驱动式的学习环境,把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形式,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期刊,查找互联网等信息渠道去获取包括知识点的各种知识,然后分小组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信息交换、分析、讨论,再以总结的形式归纳提炼,理清思路,加深知识的记忆。通过这个学习过程,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资料,体验探索的方法,如何分析已有资料解决问题,并通过加工、整理强化对知识信息的保持和记忆。教学环节设计如下:引导学生用案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翻译理论或思想中关于社会背景、集体价值观、译家经历、译家风格、历史地位及作用等有关内容——学生运用有关材料知识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串讲知识点,进行总结性阐释。

2. 翻译策略与技巧为主的学习:体验式情境+PBL。翻译策略与技巧的学习主要讨论为什么不同的文本翻译方法不同,如何翻译出可接受程度高的译文。我们可以选择几个主要的文本种类如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等开展教学规划,根据课程性质和开设时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文本类中较典型的或实用的或真实资源获取方便的项目开展研讨学习(当然,不论选择哪种都应符合问题设计原则),比如文学翻译中的散文翻译;商务翻译中的商标翻译;旅游翻译中的景点翻译等。对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们一开始就采用强制分组,然后将各组学生“抛锚”于有时间有要求的真实情景任务,收集分析关于其背景、文化、需求目的、接受对象等方面的资料完成翻译。小组体验式任务完成后,进入进一步讨论,也就是团队性建设的体验式任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在情景任务中的决策、沟通、冲突、协作等体验以及小组完成翻译任务的群体协作过程,以学生在情景任务中的体验式行为为基础,以不同小组的翻译差异为出发点,讨论翻译过程中各个因素等对翻译技巧、译文质量的影响,提出值得关注的文本产生背景、文本风格、译者素养、译者主体性、受众反应等问题,老师串讲知识点,各小组对译文进行改进。教学设计环节大致为:译前呈现问题情境——研读源语文本内容——联系前备知识小组合作研讨——小组决策产出目的语文本——课堂分享讨论,教师引导——提出案例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老师串讲知识点并总结——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策略——完成任务报告《关于XXX的译文形成分析》。

五、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 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PBL 模式无疑是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它将翻译学习实践融入到项目管理任务实现中,采用项目或任务驱动式教学,将来自语言服务行业一线的真实翻译任务精心设计成翻译操练内容,让学生们更加真实地感受行业流程和压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辩证性评价能力等翻译工作所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素养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过程中,课堂氛围改变了过去教师讲授(lecture- based learning)课堂的沉闷状态。小组互动合作营造了民主的教学人文环境,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真实情境构建了语言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真实情境的体验,加强了学生与社会、企业、职场的联系与了解,促进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回应翻译行业能力需求。其次,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高度互动,在锻炼和发展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整合建构翻译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知识。模式中以问题为中心的自学——讨论的循环过程,不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能动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这些都是社会对翻译人才提出的重要能力需求。

必须承认,这个模式的持续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挑战性。首先,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学环节师生双方,尤其是在语言服务行业相对落后区域的高校,都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与要求;其次,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问题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及时有效地调控确保教学有效开展。对于活动中的学生主体的个体性行为如偷懒、抄袭他人意见等在小组分配,成绩考核等方面同样要有效地设计规划。第三,模式的实施需要校院集体的支持。教学改革是需要全校上下协作体制支撑的。教师采用PBL 授课需要比传统的授课方式投入多出几倍的付出和热情,额外的压力、额外的工作量、额外的费用这些都极有可能使老师难以坚持。我们对教师提出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树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责任感等要求的同时,还需要从师资、培养、资金、硬件建设等各方面予以充分的投入和支持。只有这样,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才可能成为可能。

[1] Barrows,H. &Tamblyn,R..Problem – Based Learning: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J]. New York:Springer,1980.

[2] Gouadec,Daniel.Translation as a Profession,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3]Kolmos,A. & Graaff,E de.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17(5),2003:657-662.

[4] Woei Hung. The 9 – step problem design process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Application of the 3C3R model[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09 ,(4):118-141.

[5] 柴明熲,张爱玲. 翻译职业化带来翻译专业化教育——“第三届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年会”引出的思考[J],东方翻译,2013,(4):4-8.

[6]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7]刘儒德. 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5):53-56.

[8]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9]仝亚辉.PACTE 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9):88-93.

[10]王红军. 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 教学研究,2007,(3):136-139.

[11]吴刚,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的述评[J]. 陕西教育·高教,2012,(4):3-7.

[12]肖 辉,张柏然. 翻译过程模式论断想[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33-36.

[13]许 钧,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33-39.

[14]仲伟合.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 中国翻译,2011,(3):20-24.

[15]中国翻译协会,翻译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http://www.16tsh.com/2013/0619/393.html 2013-06-19

猜你喜欢

情境能力设计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