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世界搬进课堂 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2015-01-13蔡连玉宁宇苏鑫

世界教育信息 2014年23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蔡连玉+宁宇+苏鑫

摘   要:上海纽约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国际化大学,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为深入了解上海纽约大学的办学状况,本刊于2014年10月17日就上海纽约大学与国内传统大学的差异,其在本科生选拔录取、人才培养领域的创新举措等问题,对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进行了专访。访谈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上海纽约大学的全球化教育体系,其育人理论与实践对提升国内高教品质、建设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俞立中校长介绍了上海纽约大学是如何借鉴美国纽约大学的教育模式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生评价、录取、培养等方面的创新,开展全球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上海纽约大学通过学生申请、校园日活动和高考三个环节选拔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合的优秀学生;构建主动学习模式,实施通识教育,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打造T型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实施分阶段的本科生导师制,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关键词:上海纽约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选拔录取;人才培养

采访整理:蔡连玉,教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宁宇、苏鑫,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世界教育信息杂志特约记者(通讯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邮政编码:321004;电子邮箱:cailianyu@126.com)

基金项目:北京市汉林院教育研究院重大横向课题“领袖型人才素养体系及其培养研究”(编号:HLJY2014001)

一、创新培养体系,开展全球化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俞校长,您曾担任过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现在又担任了上海纽约大学校长。我们知道,华东师大是“985”高校,做的是精英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您认为,上海纽约大学与华东师大等国内传统高校相比,在教育理念与实践层面存在哪些差异,又有哪些创新?

俞立中:为什么要创办上海纽约大学?我认为,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来说,再多建一所大学,或再多招一些大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目前,我们所需要的是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上海纽约大学的创立,与其说是在办一所学校,还不如说是在做一项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就是要探索一些能够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益的东西,探索一条符合全球化时代需求的国际教育创新之路。与国内高校的传统模式相比,我认为上海纽约大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色。

第一,上海纽约大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学习模式,而目前国内大学的教育仍以被动学习为主,学生的选择非常有限,高校的课堂学习过程基本上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最后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学生的阅读量很小,缺少思考,也鲜有课前预习,课堂上的互动较小。

第二,上海纽约大学不要求学生在入校后就选择专业,而把专业的确定推迟到大学二年级结束之前。学校为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并为他们提供选课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学生可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明确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

第三,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一半是中国学生,一半是国际学生,为多元文化理解和融合提供了特殊的生态环境。英语是教学语言,而国际学生都要学中文。在本科四年期间,学生至少有1个学期,最多可有3个学期,选择到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遍布五大洲的14个校区或海外学习中心学习,将课堂学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四,上海纽约大学采用通识教育模式,重视跨学科学习。国内高校传统上是按学科体系开设课程的,强调系统化,如普通物理学、环境科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而上海纽约大学称为某某“学”的课程不多。我校的城市遇到海洋(Where the City Meets the Sea)课程,涉及了环境、生物、化学、地理、海洋、人口、规划、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针对的是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如城市化、全球变化、环境退化、可持续发展等。这样的课程很多,强调用不同学科知识的结合来解决现实问题。

第五,上海纽约大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在,国内一些高校也在推进通识教育,我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可以说,拓宽知识面只是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是着眼点。然而,有些学校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仅仅是在课程和课程内容上做文章,让文科生学点理科的知识,让理科生学点文科的知识,这不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此外,上海纽约大学在培养全球视野、促进多元文化理解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中外学生混合的宿舍安排,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学校特意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住在同一宿舍,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和理解提供更多的机会。

《世界教育信息》:上海纽约大学采取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有没有一些本土化的考虑?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之初,我们就考虑到,对国际学生而言,选择上海纽约大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或社会经济发展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设计了很多有关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中国元素是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四大特色之一,另外三个特色分别为全球视野、多元文化和跨学科。我参加过一些国际教育论坛,很多人谈到了本土化问题。我觉得,不能把本土化变成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需要想清楚哪些方面需要本土化,是管理人员、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还是培养模式、管理模式。

上海纽约大学借鉴和引进了美国纽约大学的办学模式,但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照搬美国教育。如果只是用教条化的概念和模式去套,那么我们所做的“全球化教育”的丰富内涵就看不到了。我认为,本土化就是要让上海纽约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本地的生态环境。我们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比如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本土元素。

在讨论本土化这一话题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这是核心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想得很明白。华东师范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创办上海纽约大学,就是希望通过引进纽约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其关键词是“探索”“改革”“借鉴”。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只是为了赶时髦,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扩大招生人数,那么,中外合作办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二、综合评价,选拔优秀且适合的学生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部最近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实际上更多的是改革高考方式,而不是改革大学录取方法,事实上,大学录取制度尤为关键。那么,上海纽约大学是怎样定位理想生源的?

俞立中:简单地说,上海纽约大学在学生中学时期的学业表现、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成绩三者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选拔优秀且适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不是定量的,更没有一个公式。我们的招生选拔有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初选。学生必须在网上填写并递交美国大学的通用申请表,因为学生毕业时要获得纽约大学的学位。同时,把高中学习成绩单和高中学业考试成绩及其他材料邮寄到上海纽约大学。学校会在材料审核的基础上选拔几百名学生来参加校园日活动。这个环节重在评价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表现、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确保学生在学业上是优秀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有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感。申请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校园日活动。通过模拟课堂、写作、团队活动、面谈等方式来考察学生的求知欲、亲和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交流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行为道德等。整个活动都是在英语环境下进行的,所以英语的实用能力也是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环节来把握学生未来适应全英语教学环境的能力。校园日活动分批举行,每批70~80名学生,而参加评估的教师就有20~30位。这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活动,从各个角度考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评价。但是,这个评价不是打分,而是由教师撰写评语。在每场校园日活动结束后,评估团队会坐在一起,对学生表现进行一一讨论,最后选择一部分学生进入A档(即条件录取),如果其高考成绩达到本省一本线以上就可以被录取了;一部分学生进入B档(即候补录取),其高考成绩须高于一本线,同时结合其中学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从中选拔录取。没有进入A、B档的学生就没有机会了。校园日活动是选拔学生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要求进入校园日活动的学生能表现真实的自我,让教师客观地了解学生,评价他们是否适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模式。

第三个环节是高考。上海纽约大学通过三个环节来选拔学生,打破了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有个性,也有一些共性,相对来讲,这些学生都很有想法,人生目标比较明确,具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事实上,报考上海纽约大学对他们来讲也是一次冒险,他们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提到,学校会利用学生的中学表现来对他们进行评价,但是,中国社会现在存在诚信问题,我们能够充分采信中学为学生开出的学业与社会活动评价吗?特别是社会活动,怎样来鉴别呢?

俞立中:校园日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申请材料上有虚假,在校园日活动中很容易识别出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在24小时的活动中会有全面的展示,包括英语能力。事实证明,上海纽约大学在国内通过申请资料评估、校园日活动评估和高考三个环节,招收到了比较理想的学生。需要强调的是,优秀且合适的学生才是我们要录取的。

三、引进通识教育,打造T型课程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现在,国内很多大学都在尝试通识教育。国内对通识教育的理解跟国外还是有差异的,我们想具体了解一下上海纽约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的具体理念与做法。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时代特征的创新人才。我们特别关注培养学生如下能力和素养:科学视野与好奇心、基于兴趣的主动学习、实践探索精神、人文素养、批判思维能力、跨学科能力、全球视野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上海纽约大学的本科教育采用通识教育模式,按照纽约大学校长的说法,是T字型的教育,即在宽泛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使学生在一个方面甚至两个方面都有比较深的专业认识。本科教学课程由三部分组成:1/3是核心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1/3是专业课程;1/3是加强专业课程或第二个专业课程。学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32门课程,这是完成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上海纽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有四个特色,即全球视野、多元文化、跨学科、中国元素。本科的前两年以核心课程为主,由“社会与文化基础”“科学基础”“数学”“写作”“语言”5个板块组成。

“社会与文化基础”包括社会、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其中,《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和《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这两门是必修课,其余都是选修的课程。

“科学基础”的各门课程可供不同专业取向的学生选择。打算修读理科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科学基础》。这门课程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围绕物质、能量、转换、波动、迁移等问题,探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概念和理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由4位教授共同担任,除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教授外,还有一位教授设计课程和协调课程教学。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普遍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因为这门课不仅课程量大,而且教学模式也很特别。教授们每2周都要开一次协调会,统筹进度,弥补漏洞。这个板块还有一些其他课程供文科专业取向的学生选择,如科学史。这些课程涉及到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等内容。

“数学”在上海纽约大学非常受重视,本科阶段有很多数学课程。上海纽约大学的数学课很强调应用,通过各种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学习怎样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统计学,很多概念都是从一个个案例中引出的,针对现实问题,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然后再归纳为统计学概念。

“写作”不是单独的课程,而是结合在“社会与文化基础”各门课程里的。提到写作,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书面表达,而我们的任课老师则更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和阅读能力。写作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同一个话题会引发不同的观点,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多读文献。我们的美方校长杰夫·雷蒙在给一年级学生上《全球视野下的社会》这门课时,会针对人际交往、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大量论著,找出他们的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不同,做深入的分析。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会形成自己的认识,才能参与讨论,才能用书面方式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以,写作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语言”主要是针对外国学生的汉语教育,包括中国文化学习。本学期为国内新生新增了一门英语课,这是经过对之前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后调整的。中国学生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概念都是在中文基础上学的,中英词汇可能一下子转换不过来,这门课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全英语教学。

四、实行导师制,培育学生领导力

《世界教育信息》:本科生导师制源于英国,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目前,这一制度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实行。请问,上海纽约大学有没有在尝试本科生导师制?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业导师会给予学生各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如专业发展、课程选择,如何解决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遇到的各种问题等。

学生选择专业后,还会有一个专业导师帮助他们进行专业发展,包括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除了有学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外,学校还请了一批全球学术助理(Global Academic Fellow, GAF)。他们基本上都是世界名校的研究生或本科优秀毕业生,在正式工作或读研之前,到上海纽约大学工作1~2年,给学生做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在学习上有问题,可以在网上预约GAF,到我校的学术资源中心进行交流。这样一对一的辅导,就像家教一样,对学生帮助很大。根据学生的反馈,他们不仅能在学业上得到及时的指导,而且还可以和GAF们交流学习体会、大学生活、人生选择等。这对学生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GAF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规划人生很有借鉴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上海纽约大学的愿景中强调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那么贵校是怎样培养学生领导力的?

俞立中:就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而言,哪些因素特别重要?我认为,一是“视野”。常言道:看得多远,想得多远,才可能走得多远。当然,看得远,想得远,不一定能够走到那么远。但是,如果看不到那么远,想不到那么远,肯定走不到那么远。这说明“视野”非常重要。上海纽约大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全球化视野,就是要使学生看到今天这个时代在变化,并且看到这个时代对人才素养的要求。有些人在批评今天的教育时,往往喜欢把民国时期的教育搬出来进行比较,我觉得不是很恰当。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更要看到今天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搞教育的人,看不到这种变化,就这么简单地去比较,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所以,一个未来的精英,怎样拓宽自己的视野,把问题看得更远,想的更远,这是决定他将来能走多远的很重要的一方面。

二是“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比较、分析、总结,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独到的意见,这很重要。当然,思维的基础还包括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沟通、交流。如果不善于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固执己见,不善于与人沟通,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变成大家的想法和行动的话,那是一意孤行,难以成事。

三是“胸怀”,就是要容得下人,容得下事,不要把自己个人看得太重要。因为任何事业的发展,需要团队,需要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所以,一定要有胸怀,哪怕人家对你有不同意见,哪怕你受到了委屈,你都要能够容得下人和事。

四是“激情”,要有工作激情,热爱自己的工作,想把事情做好。

这是我的体会,也是我跟同事们在交流的时候经常谈的。为此,上海纽约大学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点、多元的文化和宽泛的知识。这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是他们形成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的一个平台。就像搭建一个大数据平台,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多维度地考虑和分析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见识很有限,就难以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他只能在很狭窄的空间视野下去思考问题。

其二,重视学生阅读、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正如上述,上海纽约大学很多课程里专门安排了写作课,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三,把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观察和研究实践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平台来培养学生。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可以在纽约大学全球教育体系内流动,这不是让学生去游山玩水,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文化,能够直接去观察不同的社会体制和现象。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够加深学生对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认识,是提高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培养模式对学生未来发展会有无法估量的影响。

其四,强调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活动。上海纽约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支持学生自主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包括学术报告、科学活动、励志演讲、参观访问、文化展示、体育赛事、志愿者活动、社会考察、见习实习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体验,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各方面的才干,包括团队合作、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能力。

编辑 潘雅 秦悦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