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培养军队人才的必然性
2015-01-13郭萍
郭萍
摘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赢得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中的优势地位,就要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加强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既是对信息化战争的主动适应,是充分考虑国情军情的战略抉择,也是高质量、高效率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2-0254-0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清晰地展示了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进入新世纪,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战争形态加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信息化战争高消耗化、高科技化的现实,使得军事竞争更加凸显为高素质人才较量。同时,我军人才建设一直存在“一个偏低,两个紧缺”,即军官队伍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信息化素养偏低,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赢得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中的优势地位,就要抢占人才战略的“制高点”。加强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既是对信息化战争的主动适应,是充分考虑国情军情的战略抉择,也是高质量、高效率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方向。
一、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人类每一次的技术时代和战争形态的根本变革,都伴随着军事人才内涵与外延、素质与数量的深刻变化。游牧时代和农业时代,战争的基本形式是“肉搏”,对战争进程与结局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体力与智谋。工业时代,战争中的主要作战力量是机械化重兵集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入战争指挥决策圈,知识对赢得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信息成为战争行为的基础,拥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军事高科技知识的军事人才,就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宰。一方面,信息战是以争取使用和控制信息为主要内容、以信息化武器装备和系统为主要手段的高技术战争,不掌握高科技知识,不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就无法使用信息化装备,驾驭信息化战争。另一方面,信息化战争涉及作战空间大,参战军兵种多,是陆、海、空、天、电、网一体战,指挥协调复杂,全方位、全时空的全维式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综合作战指挥能力的核心。要求军人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综合的技能和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再有,信息技术本身不会自动提供先进的作战思想,而信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作战节奏快速,战机稍纵即逝,必须靠富有军事创造力的大脑去研究判断,军人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科学、果断的决策能力成为赢得战争的重要因素。
为了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强军目标,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他们主要是:集科学文化知识、军事高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于一身,精通作战理论,掌握高超联合作战指挥艺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挥人才;知识广博,又是某一领域专家,富有谋略和真知灼见,具有超前思维能力的参谋人才;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军事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能紧跟时代步伐,突破传统作战思想束缚,思路开阔,预见和创新能力强,理论功底深厚的军事研究人才;知识渊博,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知识能力的军事教育人才等等。由于受培训定额、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军事院校难以完全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党中央早就要求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尽快走出军队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加强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对于我军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世界军事强国的普遍做法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使得军人这一职业成为世界上最为复杂、专业门类最丰富的职业。军队本身已经难以也没有必要独立地为完成信息化军队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专门培养军事人才。为此,世界军事强国普遍采取各种措施,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制度。比如,撤销学科设置与地方院校相同或相近的军事院校,将部分培养对象、内容交给地方院校;改革军事教育,建立与国民教育接轨的军地联合办学体制;进一步加大军事院校开放办学的力度,加强与地方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等,逐步形成了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的共同趋势。如美国早在l9l6年就通过立法形式,把借助国民教育培养军官制度性地确立了下来。目前,美军在500多所地方大学设有后备军官训练团,可直接向现役陆军、陆军国民警卫队和陆军后备队输送军官。美军还根据军队建设需要,每年按计划向社会招募牧师、律师以及部分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等,经训练后授予军衔。美军新任军官中有70%左右是地方高校培养的,经常选派军官上地方大学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陆军军官可离职两年攻读高级学位。英军新任命的军官全部在地方大学受过高等教育,44所军事院校主要担负军官任职和晋升前的培训任务。日军把地方大学代培的学生叫贷费生(即由军方贷款支付学费的学生)。其对象为大学医科、理科和工科在校学生,代培军官占总数的13%左右。韩国军队有35%的新任军官来自设在地方大学的军事训练团。印军30%的新任军官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1]
目前,我军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不仅与世界军事强国军队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而且与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在逐渐拉大,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军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为了迅速解决军事人才生长起点低与军队建设要求高的矛盾,尽快提高我军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的时间差,必须推动军民融合培养军队人才,给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进而增强我军的战斗力。
三、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必然要求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实力的增强虽然能提升武器装备,但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是需要人来掌握和使用,武器装备只有同人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战斗力。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一场波及全球的世界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变革了战争的物质基础,也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人们对战争的认识。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不断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战斗力提高的巨大推动作用。
四、提高军队院校教育效益和质量的现实需要
长期以来,我军院校和地方高校的教育体制各自为政。除少数专业技术干部是由地方院校培养外,我军大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和全部指挥干部都是由军队院校自己培养的。军队院校担负的生长干部文化知识教育和学历教育任务过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被一些基础教育所占用,不能用到军事专业教育上,教育资源消耗过大,影响了军事科学和军事专业教育的质量。
实际上,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在基本规律上是一致的,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在属性上也是相同的。一方面,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的信息革命,既是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主导力量,也是引发新军事变革的直接动力。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相互融合,这些科学技术知识,既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军队院校培养的是集管理、指挥等能力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而社会生产中的许多方面也是以管理为基础的。作为管理的基础知识,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内容,既是国民教育的内容,也是军事教育的内容。再有,我军院校的基础教育与国民教育中基础教育也是一致的。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等数学、运筹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电子学、机械制图等,都是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共同拥有的内容。
我国国民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招生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学科专业齐全,教学实验条件、图书馆条件等都有较强实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军队院校必须利用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相通之处,依托国民教育,走军地并举共同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式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基础教育与地方高校接轨,实行基础课教材通用,并将部分基础类课程和相近的专业类课程交由地方高校施训,有效利用国民教育资源节省军队资源,不但可以大大减轻军队院校的教育负担,降低军队人才培养成本,缩短培养周期,提高军事科学和军事专业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军地之间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可以说,加强军民融合,依托国民高等基础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提高我军院校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希元.进一步完善军民融合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0(3).
[2] 荀 超,程 简.关于军地区域性联合办学的调查与构想[EB/OL].(2010-05-06).
http://www.studa.net/gaodeng/100506/14452359.html.
[3] 杨梅枝,刘永涛,焦 永.我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
[责任编辑:庞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