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漂泊的风景
——赣南三姓水上居民习俗调查

2015-01-12周小龙邹春生

关键词:赣县

周小龙,邹春生

(1.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108;2.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漂泊的风景
——赣南三姓水上居民习俗调查

周小龙1,邹春生2

(1.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108;2.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将文献研究方法和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以萧郭李三姓为调查中心,明晰了水上居民来赣南定居的族源历史与现实分布,重点调查了在赣水上居民独特的生产习俗、特殊的禁忌习俗以及与岸上陆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习俗。本次调查研究,不但让人了解了水上居民的历史,更是将水上居民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展现在世人眼前。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相伴而生的是诸多生存困境,随着大量水上居民弃船登陆,这一独特的群体及其独特的文化正在逐渐凋零。

赣南;水上居民;风俗习惯;田野调查

一、研究缘起

笔者在翻阅赣南地区地方志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这样一条记载:“连家渔民是本区从事江河捕捞的专业渔民,在岸上无田土,主要分布在于都、赣县、南康、赣州市等地区,多为萧郭李三姓,始于何时无考。”[1]

提起赣州,人们脑海中想到的可能是宋城、脐橙、客家等关键词。然而,赣州还有一个为大家所忽视的群体——水上居民。水上居民,指江河湖海地区,以捕捞、水运为生的群体。他们在岸上没有土地没有房屋,世代浮家泛宅,以船为家,以水为生,这一群体通称水上居民,俗称“蜑民”“疍民”“九姓渔户”“艇家”“疍家人”“船民”“连家渔民”等等。

关于赣南水上居民在历史文献上鲜有记载,但笔者仍然发现了蛛丝马迹。如:“渔课,本县每年奉勘合到县拘令渔户纳银二钱二分九厘四丝三忽,遇闰月加银一钱一分九厘三丝七忽,贮库”[2]。说明当时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渔业户口对水上居民进行专门的管理并依法课税。其二:“明王守仁行十家牌于赣南,令九姓渔户什伍编次于江西而盗息尽安”[3]。说明王阳明为了平息赣南盗乱,在水上居民之中实施了保甲制度。

赣南的水上居民从何而来?有着怎样独特的风俗习惯?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开始寻访赣南水上居民这一群体。

二、来源及其分布

赣南水上居民只有萧郭李三姓,限于文章篇幅,笔者依据三姓族谱记载略为勾画三姓迁移来赣的历史图景。

沙河萧氏。萧氏祠堂位于赣县沙河镇,堂号崇鹤堂。据萧氏光绪七年三修族谱记载,萧氏远祖球公自金陵徙长沙。球公第十一世孙萧觉从湖南长沙于五代时期因避乱而迁徙到江西泰和早禾渡。萧觉第九十一世孙萧朝崇、萧朝云、萧朝鹤三兄弟在明末时期,为躲避繁重的军输由早禾渡迁徙到赣县储潭定居,之后又迁徙赣县七里镇沙河口正式开基,开宗建祠,子孙繁衍。朝云传二世既殁无后。沙河萧氏全部是朝崇、朝鹤的子孙,所以堂号崇鹤堂。

水西郭氏。郭氏祠堂位于赣州市西河大桥旁,堂号汾阳堂。据郭氏康熙三修族谱记载,郭氏尊相禄公为开基祖,相禄公为郭子仪第六子郭暖之后裔。暖公生铸、钊、钅从、铦四子。为避唐末战乱,铸、钅从同迁广东潮州,次子钊公迁往福建同安,四子铦公迁往福建龙岩。钊公三世孙瞿公由福建同安(今福建厦门市同安区)迁往江苏金陵(今南京)乌衣巷。中和元年(881),由金陵迁往江西泰和龙泉乡十善镇隐仪冈。瞿公次子廷篙公由十善镇迁往万安符竹。廷篙公第十五世孙敬一公于明朝初年由万安符竹迁往吉安白沙镇奠基。

明万历年间,敬一公第六世孙相禄公迁赣州,为水西郭氏始祖。相禄公生三子,长子法兴、次子法钦、三子法祥。

峡山李氏。李氏祠堂位于于都罗坳峡山,堂号富章堂。据道光七年修族谱跋记载,“惟我祖,兆五郎公自粤东来西陲,为始迁之祖,又传至攸明来赣开基,生二子……”李氏族源不清晰,只能大概知道是来自粤东,具体的位置已不可考。

三姓水上居民至今都保留着他们祖先义结金兰的传说故事①。三姓水上居民从此共同在三江(指章江、贡江,以及章贡二江汇合而成的赣江)之上打鱼,并相继开祖奠业,于是有了当今的“萧郭李”三兄弟。三姓兄弟在有限的河道资源上进行了各自势力的划分。

贡江以赣县江口为分界点,上游为李姓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于都县峡山、罗江、岭背、贡江镇、寒信村等地;江口以下至赣江为萧姓分布区,集中分布在赣县的七里镇、沙河口、茅店、江口、储潭等地;以龟角尾为分界点,章江为郭姓分布区,主要是章贡区八镜台龟角尾、赣县水西乡、南康市唐江等地。赣江为三姓共有。

表1 三姓水上居民分布状况②

三、生产习俗

(一)捕捞工具

船舶:传统渔船以木材为原料。船舶有母船和子船之分,母船,也叫住船。容量一般不超过5吨,其主要功能就是家居。子船一般容量为1~2吨,专门用于捕捞。传统的木船一般使用寿命为5~7年,基本保持1年一小修,3年一大修,5年及以上就需要更新换代了。

现在的船舶基本上是铁质,装有动力系统。比较起老船,虽然更牢固、使用年限更长,但铁制品导热性能好,热起来船舱似火炉、冷起来船舱似冰窖,居住环境非常差。

鸬鹚捕鱼:鸬鹚,也叫水老鸦、鱼鹰,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捕鱼前,水上居民用细绳扎住鸬鹚的喉管部(但亦不能扎得过紧以免鸬鹚窒息),以免鸬鹚将所捕获的鱼吞入肚中,然后撑着竹排,用竹篙猛击水面,吆喝鸬鹚入水。鸬鹚捕捉到鱼即浮出水面,水上居民立即把船划过来,将鸬鹚喉中的鱼取出。在赣南地区鸬鹚捕鱼现在已经基本绝迹。

鱼笼:用细竹篾编织成一头大一头小的竹笼(土话称之为“毫子”),小头封闭,大头设置一个尖尖的竹篾做成的漏斗做盖子。春夏季节,将鱼笼置于河道,鱼入笼中,无法外窜而捕捉。

图1 (捕鱼工具——鱼笼,土话称为“毫子”。摄于南康·唐江,2014年6月2日)

鱼钩:有很多种类型,其基本结构是一根总网上作等距离排列组装的长串鱼钩,每串大概为200余枚,利用其锐利的刺勾住过往的鱼。

图2 (李姓水上居民磨好的锋利的鱼钩列阵。摄于于都·高滩,2014年5月18日)

网:传统时期,没有尼龙绳,制作的渔网材料是苎麻,全部是手工编制的网。缺陷就是,苎麻沾水之后变得非常重,非常不利于收网。现在基本上是尼龙材质。常见的有:流网、刺网、浮网、二层挂网、三层挂网、稀目网、密集网、秘网、合成网等。

图3 (郭姓水上居民正在收获鱼。摄于赣县·储潭,2014年4月12日)

(二)捕鱼技术

李姓善放钩。一般在黄昏时期,将这些鱼钩横着拦断水面,经过一夜,天亮之前将鱼钩收回,收获颇丰。

萧郭二姓善于用网,但并不完全一致。

萧姓用网叫作围网、拦网、拖网,需要10余条渔船联合作业,十几条船张开同一张网,横江而下,同时下游还有专门的人手逆流而上击打水面驱赶鱼群入网。收获之后就平均分配。

郭姓用网叫作撒网或圆网。网目稀松不一,主要是单独作业,将渔网撒出沉底后收起。通常是夫妻二人一同打鱼,女人撑船,男人站立船头撒网收网。

李姓的放钩法看似简单,其实存在位置的选择、沉钩的深度、装钩的时间、排钩的方法等区别,而这些都是长期摸索和祖传的秘术,一般不向外姓人传授。郭姓的撒网技巧、萧姓的拦网技术也一样,都是对外秘不可宣,所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专长”不为外人所知。慢慢地三姓之间祖传的捕鱼秘技,成为了三姓之间区分的外显标志之一。

(三)捕捞安排

在数百年的实践中,水上居民积累了自身的渔业安排规矩,就像农业有农历、节气安排一般。

捕捞一般是在晚上,白天休息。“鱼也是看得见的,白天捕鱼,它容易逃走。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例如,春季发洪水,水很浑浊,鱼也看不见,就可以白天捕。”③

大致的时间安排如下:

正月,补渔网,春节后放置拦河钩,捕捞春汛产卵的鲤鱼和沙狗子(一种肉多骨头小的小鱼)。

三四月和七八月,挂拦江网,主要捕捞逆江而上的大鱼感条,收成合伙分成。

五六月,捞粪虫拌草木灰、拌谷糠作为鱼饵,装毫子(鱼笼)。太阳落山之后将鱼饵放置在汊流水的地方,诱捕鲇鱼。

九十月,撒网捕捞百星子、风扁鱼。

十一月、十二月,采用拦江钩丝网捕鱼,先是将网横拉过江,然后各用一条渔船,沿河两边拖网顺流而下,竹篙击水,行至数里之后回转圈子,合拢尾部捕捉各种鱼类。

四、禁忌习俗

三姓先祖,刚来赣安身,因势单力薄,遂义结金兰,并统一字辈,约定三姓之间互不婚配。传统至今仍发挥着效力。水上居民的婚配对象几乎全部来自岸上居民,不可避免地导致水上居民在方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岸上定居的客家人趋同。然而,在笔者深入田野之后发现,水上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仍保留着大量独特的禁忌习俗。

在传统时代,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水上居民在生产过程中充满了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求吉避凶意识,从而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生产过程中非常多的禁忌,希望能通过这样的禁忌安排讨好神灵获得保佑。

(一)渔船禁忌

渔船,不仅是水上居民的生产工具,也是水上居民的安身之所,所以对渔船有着诸多规矩。

旧时,由于生产力条件有限,行船的动力主要是人力和风力。对于以核心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的水上居民来说,人力有限,所以一般选用风帆作为渔船主要的动力。但是“帆”与“翻”音同,水上居民非常忌讳,因此称“船帆”为篷,“帆船”被称为“篷船”,称“升帆”为“掌篷”。

旧时渔船是需要请专门的木匠师傅来打造的。木匠师傅的规矩是“出工不出料”,意思就是:木匠师傅造船不提供木料,只根据主家的要求来判断需要多少各色木料,并写在一张单子上。主家就“照方抓药”,四处寻访木料。

所以主家对于木匠师傅是毕恭毕敬。他们既希望木匠师傅能省时省料,快速做好一条质量过硬木船,同时他们还要告诫自己要小心翼翼,切忌招惹木匠师傅生气,以免木匠师傅在建造时做手脚,带来灾祸。传说:有主家惹怒木匠,木匠在其船大梁上钉钉子,使主家蒙受厄运④。

水上居民把船看作是有生命的,将船大梁比作人的脊梁骨,如果大梁上钉了钉子就意味着把船给钉死了,船就毫无生气。

开工的时间不能随便,要请先生来推算一个黄道吉日。做船期间,亲戚朋友都会过来庆贺,叫作“送餐饭”。亲戚朋友来了就要“讨口彩”,类似于好时辰、好师傅、好发财之类的吉利话语。

造船所使用的木料也有非常多的讲究。两条大梁,首选栎木,次可选杉木。栎木质地坚硬,结构细腻,强度高,耐磨、耐腐、稳定性好、耐冲击。水上居民选择栎木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

俗话说栎木,十木九空。(怎么说呢?)栎木有个芯,芯长着长着会空掉。十个栎木九个空芯。农村人建房子忌讳用栎木,觉得空心嘛,人空、财空,不吉利,觉得实心的才好。我们刚好相反,我们觉得栎木就像我们的渔船,芯是空的。我们的船中间就是空的⑤。

船身的木头多为杉木或者樟木,忌用桑木。因为“桑”“丧”同音,不吉利,不能用。

造新船或修旧木船,忌弹线的“墨斗”断线。怕船也会断成两截。

忌外人踩船头,脚不洗净不能登船;登船后不能乱坐,陌生人上船更是要注意,主家让你坐哪就要坐哪。船头不能坐人。

下船时,脚不能踢中船头,不能在船头小便,否则会触犯神灵;如若戴着帽子,帽子摘下来后,也要口朝上放;船上的人都不能往外翻卷裤腿,怕会导致船倾覆。

(二)生产禁忌

在船上作业,不似陆上那么平稳,因而禁忌的气氛很浓。

水上居民都有沿着赣江往下走赶鱼汛的习惯,因此远行启程必先择取吉日。择吉的方法很多,一般认为三、六、九为吉日,“三六九,往外走”。初一、十五都要敬香,不利于出门。

出发劳作前忌洗头。尤忌自家女人洗头,水上居民认为把头发淋得像落汤鸡的样子,犹如翻船落水,故忌之。

忌女人走上船头;忌女人触碰鱼钩渔网,平时只有男人才能修补渔网、磨鱼钩等事情;忌女人跨过渔网,怕冲犯了渔具,对捕鱼不利。

男人属阳,女人属阴。水本来就属于阴。女人要是再碰,就怕捞不到鱼⑥。

女人每个月都会换身(土话,经期的意思),不干净,就怕犯了鬼神,打不到鱼还是小事,大不了饿几顿,要是翻了船要了命就(事)大了⑦。

春夏忌用细网。

春季、夏季是我们打鱼的淡季。(为什么呢?)你看,春天是鱼产卵的时候,用的渔网太细,没了母鱼这还怎么有小鱼呢?夏天的时候呢,母鱼产了卵,身体就虚弱了,一般都很少动,这时候的鱼肉比较粗糙。鱼苗还小,正在长身体,用了细网捞完了,秋冬才是旺季,那时候没鱼了该怎么办?⑧

忌电鱼、毒鱼、炸鱼。

你看,我们的放鱼钩,放毫子(一种渔具,一侧开口,鱼类钻进后不易逃出),撒网,都是自然而然。河面那么宽,河水那么深,鱼完全可以逃走,鱼投了我的网,那是它自己的命。上钩入网的鱼,都不是死鱼,但却成了我们的盘中餐,那是因为它们注定是我们的。你看看现在这些电鱼、毒鱼、炸鱼的(咬牙状),这些人一过,什么都不会剩下,干干净净。真是造孽⑨。

(三)生活禁忌

生活的艰辛导致水上居民更加谨小慎微的性格,希望自己的小心翼翼能尽量不得罪神灵以期获得保佑。

船主不能称作老板,因为老板谐音“捞板”,只有船破了才叫人去捞板。

四和死谐音不吉利,外出时忌讳船上人数是四。忌讳说死,有老人家过世了要改口叫作老了、往生了。

吃饭时筷子不能担在碗上,有人认为这是供奉死人的放法,另一种说法是,水上居民将筷子称作竹篙,象征着桅杆,要是将筷子在碗上面放着标志着桅杆倒了的意思,不吉利。

忌说“坐”字和“翻”字。行船走水的人对此最为禁忌。即使是客人到来,也不能说“请坐”;煎鱼或炒菜说到“翻”了,要改口说为“顺”字;吃鱼时忌说“翻过来”,要说“顺过来”,吃饭的时候,因“饭”与“翻”音同,所以,吃饭称为饮汤,饭勺被称作盛勺,饭甑称为顺甑,筷子被称为竹篙。“沉、破、离、散、倒、火”等等字眼也忌讳直说。当有姓陈的人搭船,不能直说姓陈,应改口为耳东,船家一听即明白。

船上吃鱼也有个规矩。吃时忌先吃鱼头,更忌一筷子将鱼的尾巴叉断,因为水上居民皆以鱼喻船,而船的尾部通常为操舵驾驶的重要部位。倘若船遇难坏了船头,船尚能继续驾驶,尤有可救,若是尾部被挫断了,船便会立即下沉,人的生命也就有危险了,因此船上吃鱼,只能是由表及里。

夜晚行船忌说话,即使听见有人喊你姓名,也不能轻易应声。据说喊你姓名的可能是淹死鬼捉替身,你只要应声,他们就会认准你把你拖下水。

忌讳救落水之人。“救死不救生”的规矩,他们遵循了祖祖辈辈。甚至有水上居民给笔者绘声绘色地讲起某某人因为救生触犯“水鬼”,落下不治之症家破人亡的“真人真事”。水上居民认为,溺水之人是被水下的水鬼看上了,要是施援手,水鬼会记仇,会报复自己。然而在打鱼以及行船时遇上了溺水的尸体,就会主动打捞上岸。认为命已死,尸首还是应该好生安葬。这时,溺水之人的家属就会在船头点燃香烛,宰杀大雄鸡血祭敬神,并将红布一块覆盖船头。

各人有各人的命,上天自有安排。我勉强去救你,虽然你活下来了一段时间,日后老天会换一个方式把你收走⑩。

这个要淹死的人啊,是被底下的水鬼看上了,要是我救了他,水鬼会记仇,就会找我算账。他要寻死,不管是自己愿意的还是被水鬼拖下水的,随他去(11)。

五、社会交往习俗

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是当代社会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三姓水上居民之间内部既有联合也有争斗,跟岸上陆上居民也存在着物资交换等交往风俗。

(一)三姓之间内部交往习俗

萧郭李三姓水上居民又如何进行区分呢?

1.方言相异。三姓水上居民来赣已历经几十代人,各自在各自历史形成的聚居区内居住,跟陆上居民进行互动,学会了各自区域的方言。虽然在大范围来说都是客家话,但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比如语音腔调等。所以,三姓之间,不用近身观详,远处听得方言便知。

2.渔船形制不一。三姓水上居民居住生产的工具都是渔船,但是在细微处还是有区别。在船尾的船舵,会有一个接口,峡山李氏习惯用竹把子,而萧氏郭氏习惯用木把子。

3.捕鱼技巧不同。如前所述,峡山李氏最擅长的就是放钩,萧氏拖网、郭氏撒网。

萧郭李三姓结为异姓兄弟,在面对外敌时会联合起来。然而随着各个姓氏的人口增殖,三江之上能养活的人口有限,三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渔业资源大打出手的事时有发生。

如前所述,李氏擅长放钩,萧氏、郭氏善于用网,他们捕鱼的技巧在某些方面是完全冲突的,例如李家擅长拦江放钩,而萧氏却擅长横江拉网,放的排钩比较隐蔽,只有放钩人自己知道位置,当萧家的网一过,排钩就会被拖散,收成全毁,萧氏的网也会被排钩所钩烂。萧姓与李姓之间经常出现冲突,再加上三姓之间为了争夺老大这个名号,经常进行群殴。

(二)跟陆上居民之间的交往习俗

人类学家通常将人们的生活区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所谓日常生活就是人们每天所过的日子,包括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生产、消费、娱乐等,与日常生活相对的就是非日常生活。所谓非日常生活就是指宗教活动、庆典或者发生某些特殊事件(如出生、结婚、死亡)的日子,节日或者宗教仪典使“个体从他的日常事物和日常关注中解脱出来”[4]。

1.日常生活交往。水上居民和岸上客家人是两个生产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的原则就是“井水不犯河水”。但二者在生活中有着必然的交集。水上居民称呼渔网为“米袋子”,因为这个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只有打到了鱼,才能去集市上卖掉鱼换了钱,才有资金去买米、买柴火、买菜、买衣服等等。同样地,陆上居民要想吃到地道的河鲜也只能去集市上向水上居民购买。这也就是水上居民和陆上居民日常较多的交流场所——集市,交流最多的内容就是生活物资的交换。

2.非日常生活交往。在日常生活之外,水上居民和路上居民在人生的特殊时刻、社区中的特殊节日也会进行较多的交往。例如:

人生礼俗。水上居民之间约定不相婚配,水上居民的配偶几乎全部来自陆上居民,年轻人的婚姻大事也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辈托媒人介绍年纪相仿对象,互相介绍之后成婚。婚姻的缔结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世俗礼节交往,贯穿水上居民的一生,如婚礼、小孩出生、满月、葬礼等等。

婚姻关系的缔结就拓展了水上居民的关系网,也构成了水上居民与陆上居民之间重要的交往途径。

岁时节日。水上居民在岁时节日中与水上居民之间、陆上居民之间的交往。例如,一年中最盛大的春节,水上居民开着自己的船到处走亲访友。再例如,笔者2014年农历五月初五在赣县储潭调查端午习俗时发现,储潭渔民新村居住着31户水上居民。端午时节,储潭镇上组织成立了一个龙船会,跟别的村落组织的龙船进行划船比赛,头名奖金是两千元。水上居民自幼在河里长大,水性绝佳,成了当地龙船会的绝对主力。在这样的节日仪式场合也为水上居民参与当地社区活动、拓展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

信仰习俗。水上居民常年漂江浮海,生存环境也较为恶劣,水上居民对于各路神灵都是恭恭敬敬,而对于管理水的神明则更是虔诚有加。调查中笔者问道平常会拜哪些神明时,水上居民都说自己除了拜自己的家神之外,船到了哪里就拜当地的神明,祈求保佑庇护。并且,水上居民对于经常行船路线上的神明庙会时间记得非常清楚,到了时间就会开船前往庙会,还愿祈福。例如,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是赣县储潭储君庙庙会的日子,同时也是于都县寒信村水府庙庙会的日子,水上居民有的驱船几十里几百里路从四面八方前来参加庙会。

六、结语

赣南水上居民只有三个姓氏——萧郭李,在历史来源上,从三姓族谱中可以看出,三姓祖上都是源于九姓渔户和疍民聚居之地,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赣南水上居民就是九姓渔户或是疍民后裔,但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生产习俗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三姓水上居民在历史长河中通过互相的磨合,产生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在生产方式方面,虽然三姓之间流传着祖先义结金兰的兄弟情义,但是随着人口增殖,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料经常撕破脸皮,相互冲突的捕鱼技术不但成为各自区分的标识也成为了他们争斗的导火索。

在生活习俗方面,三姓水上居民来赣已历数百年,人数相对于陆上居民来说是少数,加之三姓之间互不婚配的约定,导致三姓水上居民在风俗习惯上与陆上居民之间逐渐趋同,但水上居民之间依旧流传着浓厚的禁忌习俗。

在社会交往方面,三姓水上居民之间既有联合也有矛盾,对于陆上客家人,水上居民通过日常生活、节日习俗、人生礼俗、信仰习俗等,参与到社区各项活动当中来。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水上居民也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困境,例如:相对经济收入低、生产环境恶化、生活环境恶劣等。有一定能力的水上居民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地摆脱水的束缚,通过做房、买房、租房等方式开始在陆上定居生活。这一独特的群体已经开始凋零。

注释:

①“在赣州,专门打鱼的只有我们萧郭李三姓。我们祖上是结拜三兄弟。明末纷争,萧朝崇为躲避朝廷征收沉重军输,从吉安泰和县走水路逃难到赣州,当时官府到处缉拿萧朝崇,此时他正在赣县茅店区域钓鱼,见官兵追来,就近看到一艘船在河中,请求借船一避。船家郭福星见萧仪表堂堂,像个读书人,便将其藏于船舱,助其躲过一劫,萧朝崇感激郭福星的救命之恩,提议结为兄弟。再后遇一衣衫破烂的打鱼人李福开,三人甚是聊得来,遂结为兄弟。义结金兰,排定座次,为表情谊,他们虽然姓氏不同,但决定统一字辈,同为“法”字辈:老大李福开改名李法开,老二郭福星改名郭法兴,老三萧朝崇改名萧法网,并约定三姓子女互不通婚。”

访谈对象:李声麒,男,79岁,武师兼骨伤医师。采访地点及时间:于都罗坳峡山,2014年1月12日。这一传说故事,在沙河萧氏、水西郭氏族谱中均有记载。在田野中笔者还听到了其他几个版本,但基本情节一致,只是三人的名字等细节不一,如有的版本说三人名字为萧发网、郭发兴、李发阶等。

②数据来源:于都县、赣县、南康市渔政管理站2013年内部统计数据。

③访谈对象:李声麒,男,79岁,峡山李氏族长。采访地点及时间:于都罗坳峡山,2014年1月12日。

④“船主要是靠两条筋吃力,一横一竖,我们土话叫肋骨。就好比我们的人,有一条大大的脊椎,支撑我们人站起来,船也一样,只有这两条肋骨笔直才能保证安全。这两条肋骨上绝不能钉钉子。我记得以前有户人家,造新船,请了个木匠师傅来,主人家也想好好招待,哪晓得女人家做事不细心,剖鱼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鱼肠掉到了河里被流水冲走了,鱼这道菜就少了鱼肠。到了吃饭时节,哪晓得木匠师傅就喜欢吃这个鱼肠,等到鱼吃完了都不见鱼肠,木匠师傅觉得主家小气,故意把鱼肠藏起来。心里面就开始不舒服咯。做船的时候就耍了手脚。等到船做好了交给主家,主家家事总是不顺,经常空网,打不到鱼也就算了,网还经常容易坏。直到把还没使用一年就漏水的船拉上岸上去修的时候才发现了这几个钉子。”

访谈对象:李声麒,男,79岁,峡山李氏族长,采访地点及时间:于都罗坳峡山,2014年1月12日。

⑤访谈对象:郭荣彪,男,63岁,储潭渔民村村长。采访地点及时间:赣县储潭,2014年6月2日。

⑥访谈对象:萧天新,男,81岁,茅店渔民村民。采访地点及时间:赣县茅店,2014年4月14日。

⑦访谈对象:郭荣彪,男,63岁,储潭渔民村村长。采访地点及时间:赣县储潭,2014年6月2日。

⑧访谈对象:李声麒,男,79岁,峡山李氏族长。采访地点及时间:于都罗坳峡山,2014年1月12日。

⑨访谈对象:郭荣彪,男,63岁,储潭渔民村村长。采访地点及时间:赣县储潭,2014年6月2日。

⑩访谈对象:萧天新,男,81岁,茅店渔民村村民。采访地点及时间:赣县茅店,2014年4月14日。

参考文献:

[1]江西省赣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赣州地区志[M].赣州:新华出版社发行,1994:1354.

[2]赣州地区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宁都直隶州志重印本[M]//宁都州·卷十·田产·渔课.赣州:江西赣州印刷厂,1987:201.

[3]钟音鸿.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卷七·国朝文》[M].魏瀛等修.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0:198.

[4]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03.

责任编辑:罗清恋

Scenery ofW andering Life—Investigation on the Custom s of Three Names Aquatic Inhabitants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Province

ZHOU Xiaolong,ZOU Chunsheng
(1.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330108,China; 2.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Jiangxi341000,China)

Combine wit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and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methods,taking the Xiao Guo Li three nam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center,the ethnic origin histor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quatic residents of Gannan were clarified,and the survey focused on unique producing customs,special taboos and the exchange customswith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land for the aquatic inhabitants.Through this research,not only can people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aquatic inhabitants,but also the special producing and living customs for the aquatic inhabitants were presented to the world.However,with themodernization,a lot of difficulties to survive appeared.As a large amountof aquatic inhabitants gave up the boat and began to live in the land,the special group and its unique culture is gradually dying out.

Gannan(South of Jiangxi Province);aquatic inhabitants;customs;fieldwork

G127

:A

:1673-8004(2015)03-0066-08

2014-08-10

周小龙(1988—),男,江西吉安人,硕士生,讲师,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民族教育研究;邹春生(1971—),男,江西瑞金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社会史和客家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赣县
怀念钟和建蜂友
赣县区召开首届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蜂业创新大会
赣州市作协深入赣县蜂企采风
赣州市赣县区科协举办蜂产业转型升级培训班
赣县“蜂”景如画
王阳明与江西赣县
翰墨传承文化 特色谱写新篇赣州市赣县区城关第三小学办学略记
安远县蜂协指导考察赣县蜂业
浅谈赣州市赣县区低质低效林现状的成因及改造对策
民俗视域下的赣县白鹭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