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科版《二力平衡》谈学习能力的提升

2015-01-12徐立明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7期
关键词:观察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

徐立明

摘 要: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初中物理教学亦是如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关注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力平衡;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7(S)-0026-2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初中力学的奠基石,是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键知识技能,也是学生受力分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二力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能力是本节关注的最高目标。本文经过多次磨课和研究,就如何通过本课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进行剖析。

1 激发观察能力,认知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前提是认知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认知并不需要我们一再多讲解、多分析,只需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变的。初二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已经可以大体了解平衡有相互抵消、稳定不变的意思,我们只需略加点拨学生。接着问道:“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应该就是平衡状态呢?”学生会根据已学的机械运动的知识,很快知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平衡状态。认知平衡条件的关键所在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判断什么是平衡状态,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例举出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并让学生尝试着对找到的平衡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在此过程中获知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称之为二力平衡。

2 提升探究能力,探究平衡条件

探究能力是初中学生要提升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这项能力体现在学生所有内容的学习、应用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重视,落实真探究。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完成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2.1 创设情境,引导真猜想

情景来自于学生先前的观察,学生在刚才的观察中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桌面上的铅笔盒,吊装空中的电灯,站在电梯上匀速上升的人,等等。这些人或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并处于平衡状态。这时学生已经在认知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前提下进行了受力分析,结合受力分析的作图,学生可以大胆的猜想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这样的猜想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还能激发学生对已有情景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激发学生的逻辑猜想思维。

2.2 选定对象,引发真思考

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中,我们的难点是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生活中研究对象是海阔天空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采用全开放式的选择,而应该采用半开放式的引导,否则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可以给定学生一些研究对象。器材如图1所示,让学生先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选择的研究对象和选择理由。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把选定研究对象这个难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在确保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和思维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思维深度和情况作适当的引导。比如,学生对小卡片的选择产生疑惑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小卡片的重和钩码的重之间的差异,然后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小卡片的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比如,学生如果不易察觉到单一木块放在桌面时是否有摩擦力的干扰,就可以借助如图2所示的实验来让学生感受。在左右两个托盘中放质量不同的砝码,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学生很快就发现,木块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左右两边的拉力F1、F2,还受到一个摩擦力,而摩擦力明显使这个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是三力平衡,从而干扰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2.3 注重过程,引发真思维

让学生能自发的注重正确熟练的使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是本活动的重点,由于本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易产生新的变量而干扰实验,这个实验过程的重点就可以延伸至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参与,收获体验。由于实验细节的思维难度不大,过程不复杂,因此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去亲自体验一下,以小组为单位,尽可能多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操作过程中。(2)关注现象,收获结论。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会发现研究对象运动状态的变化,而此时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结合所看到的现象获取二力平衡的所有条件。(3)改进实验,分析实际。本实验的难点还有如何选择研究对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实验来感知其他研究对象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验证能力。

3 关注应用能力,解决知识应用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最终要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后续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提升点就是培养学生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类情况来达成。

3.1 测量力

在学习二力平衡以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深刻体会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后,应让学生重新分析,为什么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挂一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呢?为什么匀速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这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呢?学生通过受力分析,结合力的相互性和二力平衡来解释这些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起进行受力分析,在学生能清晰的解释时,教师可以再次追问:“弹簧测力计怎样拉动物体时,它的示数也为物体的重力?”这一问题可以再次激起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进一步去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样的分析直接提升学生对二力平衡的判断力,全面促使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3.2 找重心

找重心虽不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技能,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应用二力平衡知识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获知物体重心的大体位置。

例 (2013福州)如图3所示,一根羽毛放置在长木片上,并保持静止状态。下列对羽毛受到重力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重力大小等于木片对它的支持力

B.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重心位置在羽毛上的a点

D.重心位置在羽毛上的b点

其中C、D选项就是结合二力平衡条件来评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是二力平衡知识的一个延伸。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已有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得到提升,最终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应用和提升,让物理的学习转变为学生素养的提升,即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邝昆武.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条件演示实验的改进[J].物理教学探讨,2002,(2):25.

[2]彭孝勇.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14,(2):42.

(栏目编辑 刘 荣)

摘 要: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初中物理教学亦是如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关注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力平衡;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7(S)-0026-2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初中力学的奠基石,是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键知识技能,也是学生受力分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二力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能力是本节关注的最高目标。本文经过多次磨课和研究,就如何通过本课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进行剖析。

1 激发观察能力,认知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前提是认知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认知并不需要我们一再多讲解、多分析,只需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变的。初二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已经可以大体了解平衡有相互抵消、稳定不变的意思,我们只需略加点拨学生。接着问道:“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应该就是平衡状态呢?”学生会根据已学的机械运动的知识,很快知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平衡状态。认知平衡条件的关键所在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判断什么是平衡状态,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例举出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并让学生尝试着对找到的平衡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在此过程中获知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称之为二力平衡。

2 提升探究能力,探究平衡条件

探究能力是初中学生要提升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这项能力体现在学生所有内容的学习、应用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重视,落实真探究。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完成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2.1 创设情境,引导真猜想

情景来自于学生先前的观察,学生在刚才的观察中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桌面上的铅笔盒,吊装空中的电灯,站在电梯上匀速上升的人,等等。这些人或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并处于平衡状态。这时学生已经在认知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前提下进行了受力分析,结合受力分析的作图,学生可以大胆的猜想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这样的猜想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还能激发学生对已有情景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激发学生的逻辑猜想思维。

2.2 选定对象,引发真思考

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中,我们的难点是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生活中研究对象是海阔天空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采用全开放式的选择,而应该采用半开放式的引导,否则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可以给定学生一些研究对象。器材如图1所示,让学生先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选择的研究对象和选择理由。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把选定研究对象这个难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在确保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和思维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思维深度和情况作适当的引导。比如,学生对小卡片的选择产生疑惑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小卡片的重和钩码的重之间的差异,然后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小卡片的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比如,学生如果不易察觉到单一木块放在桌面时是否有摩擦力的干扰,就可以借助如图2所示的实验来让学生感受。在左右两个托盘中放质量不同的砝码,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学生很快就发现,木块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左右两边的拉力F1、F2,还受到一个摩擦力,而摩擦力明显使这个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是三力平衡,从而干扰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2.3 注重过程,引发真思维

让学生能自发的注重正确熟练的使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是本活动的重点,由于本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易产生新的变量而干扰实验,这个实验过程的重点就可以延伸至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参与,收获体验。由于实验细节的思维难度不大,过程不复杂,因此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去亲自体验一下,以小组为单位,尽可能多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操作过程中。(2)关注现象,收获结论。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会发现研究对象运动状态的变化,而此时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结合所看到的现象获取二力平衡的所有条件。(3)改进实验,分析实际。本实验的难点还有如何选择研究对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实验来感知其他研究对象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验证能力。

3 关注应用能力,解决知识应用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最终要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后续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提升点就是培养学生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类情况来达成。

3.1 测量力

在学习二力平衡以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深刻体会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后,应让学生重新分析,为什么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挂一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呢?为什么匀速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这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呢?学生通过受力分析,结合力的相互性和二力平衡来解释这些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起进行受力分析,在学生能清晰的解释时,教师可以再次追问:“弹簧测力计怎样拉动物体时,它的示数也为物体的重力?”这一问题可以再次激起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进一步去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样的分析直接提升学生对二力平衡的判断力,全面促使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3.2 找重心

找重心虽不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技能,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应用二力平衡知识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获知物体重心的大体位置。

例 (2013福州)如图3所示,一根羽毛放置在长木片上,并保持静止状态。下列对羽毛受到重力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重力大小等于木片对它的支持力

B.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重心位置在羽毛上的a点

D.重心位置在羽毛上的b点

其中C、D选项就是结合二力平衡条件来评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是二力平衡知识的一个延伸。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已有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得到提升,最终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应用和提升,让物理的学习转变为学生素养的提升,即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邝昆武.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条件演示实验的改进[J].物理教学探讨,2002,(2):25.

[2]彭孝勇.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14,(2):42.

(栏目编辑 刘 荣)

摘 要: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初中物理教学亦是如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关注三维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只有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才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二力平衡;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7(S)-0026-2

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初中力学的奠基石,是学生研究力与运动的关键知识技能,也是学生受力分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二力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这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能力是本节关注的最高目标。本文经过多次磨课和研究,就如何通过本课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进行剖析。

1 激发观察能力,认知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前提是认知平衡状态,而平衡状态的认知并不需要我们一再多讲解、多分析,只需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变的。初二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已经可以大体了解平衡有相互抵消、稳定不变的意思,我们只需略加点拨学生。接着问道:“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应该就是平衡状态呢?”学生会根据已学的机械运动的知识,很快知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平衡状态。认知平衡条件的关键所在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判断什么是平衡状态,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例举出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并让学生尝试着对找到的平衡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在此过程中获知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平衡的称之为二力平衡。

2 提升探究能力,探究平衡条件

探究能力是初中学生要提升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这项能力体现在学生所有内容的学习、应用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重视,落实真探究。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完成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2.1 创设情境,引导真猜想

情景来自于学生先前的观察,学生在刚才的观察中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桌面上的铅笔盒,吊装空中的电灯,站在电梯上匀速上升的人,等等。这些人或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并处于平衡状态。这时学生已经在认知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前提下进行了受力分析,结合受力分析的作图,学生可以大胆的猜想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这样的猜想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还能激发学生对已有情景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真正激发学生的逻辑猜想思维。

2.2 选定对象,引发真思考

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中,我们的难点是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生活中研究对象是海阔天空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采用全开放式的选择,而应该采用半开放式的引导,否则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可以给定学生一些研究对象。器材如图1所示,让学生先自主选择,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选择的研究对象和选择理由。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把选定研究对象这个难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在确保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和思维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思维深度和情况作适当的引导。比如,学生对小卡片的选择产生疑惑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小卡片的重和钩码的重之间的差异,然后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小卡片的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比如,学生如果不易察觉到单一木块放在桌面时是否有摩擦力的干扰,就可以借助如图2所示的实验来让学生感受。在左右两个托盘中放质量不同的砝码,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学生很快就发现,木块不仅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左右两边的拉力F1、F2,还受到一个摩擦力,而摩擦力明显使这个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是三力平衡,从而干扰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2.3 注重过程,引发真思维

让学生能自发的注重正确熟练的使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是本活动的重点,由于本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易产生新的变量而干扰实验,这个实验过程的重点就可以延伸至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参与,收获体验。由于实验细节的思维难度不大,过程不复杂,因此这个环节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去亲自体验一下,以小组为单位,尽可能多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操作过程中。(2)关注现象,收获结论。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会发现研究对象运动状态的变化,而此时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结合所看到的现象获取二力平衡的所有条件。(3)改进实验,分析实际。本实验的难点还有如何选择研究对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实验来感知其他研究对象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因素,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验证能力。

3 关注应用能力,解决知识应用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最终要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后续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提升点就是培养学生去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类情况来达成。

3.1 测量力

在学习二力平衡以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深刻体会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后,应让学生重新分析,为什么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挂一物体,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呢?为什么匀速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这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呢?学生通过受力分析,结合力的相互性和二力平衡来解释这些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起进行受力分析,在学生能清晰的解释时,教师可以再次追问:“弹簧测力计怎样拉动物体时,它的示数也为物体的重力?”这一问题可以再次激起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进一步去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样的分析直接提升学生对二力平衡的判断力,全面促使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3.2 找重心

找重心虽不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技能,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应用二力平衡知识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获知物体重心的大体位置。

例 (2013福州)如图3所示,一根羽毛放置在长木片上,并保持静止状态。下列对羽毛受到重力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重力大小等于木片对它的支持力

B.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重心位置在羽毛上的a点

D.重心位置在羽毛上的b点

其中C、D选项就是结合二力平衡条件来评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是二力平衡知识的一个延伸。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已有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得到提升,最终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应用和提升,让物理的学习转变为学生素养的提升,即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邝昆武.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条件演示实验的改进[J].物理教学探讨,2002,(2):25.

[2]彭孝勇.基于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14,(2):42.

(栏目编辑 刘 荣)

猜你喜欢

观察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
营造良好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浅析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用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漫谈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