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享物、不同情境对幼儿分享形式影响的研究
2015-01-10梁丹
梁丹
不同分享物、不同情境对幼儿分享形式影响的研究
梁丹
研究采用实验法,以151名3~6岁的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2×3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自变量分享物(非耐用品、耐用品)为被试内变量,而自变量社会复合体(互动、关系、群体)的不同情境为被试间变量。考察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对幼儿分享形式的影响及分享形式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对幼儿分享形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社会复合体和性别对分享形式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性别在社会复合体上的差异为:在关系水平中,女孩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p<0.05),而在群体和互动水平中,性别没有显著差异。社会复合体在性别上的差异为:男孩在群体、关系、互动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群体水平中的得分显著高于互动水平,女孩在群体、关系、互动不同水平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分享物、年龄对分享形式的主效应不显著。
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分享形式
分享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从而让孩子与他人形成良性的互动。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资源,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有利于幼儿和社会未来的发展。
而在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里,关于不同分享物和分享情境对分享行为影响的考察不够全面,这些又对分享行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分享物不同,分享行为不一定相同;情境不同,其行为也会受影响。
因此,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探讨,以丰富幼儿分享行为的理论研究,使成人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被试
运用方便抽样法,随机抽取151名3~6岁的幼儿作为被试,其中,小班(3~4岁)为44名,男24名、女20名;中班(4~5岁)为52名,男24名、女28名;大班(5~6岁)为55名,男28名、女27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自变量为分享物(非耐用品、耐用品)和社会复合体(互动、关系、群体),因变量是分享形式。具体为2×3的混合设计,其中,分享物为被试内变量,社会复合体为被试间变量。为了消除分享物呈现顺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采取拉丁方设计来平衡。
(三)研究材料
分享物:非耐用品为6块饼干,耐用品为6块彩泥。分享物是在综合考虑了分享物本身的价值、新奇程度、分享者对其喜好程度、无性别偏向后选择的;而分享物数量上的选择是考虑到3~6岁幼儿对数量的认知和分享策略的多样性(有均分的可能)。
三张有字的卡片、一根绳子。
(四)研究程序
主试由研究者担任。
第一步,让被试获取分享物。让被试通过正确再认已学汉字而获得饼干(或通过跳高摸绳成功而获得彩泥)。这是为了让被试感觉分享物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从而提高分享物对于分享者的价值。指导语:“×××,今天跟老师一起做个游戏,要是你做得好,老师就给你小奖品(就是分享物)。”本环节的任务设定让被试都能获得分享物。随后的指导语是:“这是饼干(或彩泥),是对你刚才认字(或摸到绳子)的奖励,现在这些饼干(或彩泥)就是你的了,你说了算,你可以自己吃(或捏),也可以给别的小朋友吃(或捏),也可以不给别的小朋友吃(或捏)。”
第二步,让被试进入三种情境之一。三种情境有互动的(与另一个随机选取的不认识的幼儿自由活动)、关系的(与另一个随机选取的熟悉的幼儿自由活动)、群体的(由被试平时所在的非正式团体中的2人所组成的集合体)。指导语:“这是另一个班的小朋友(或这是你们班的小朋友,或他们是你的好朋友),你们在这自由活动一会吧!”
第三步,让他们自由活动5分钟,观察被试分享行为的形式,按照已经设计好的观察记录表记录。在评分有异议时,对个别幼儿进行访谈,从而降低自己的主观推论。同时,以摄录的方式记录整个实验过程。
然后,按照同样步骤让同一被试实施另一种物品。
(五)数据统计
本研究中将分享的形式分为自发性的分享、诱发的分享、被动的分享、不赞同(包括诱发失败和被动反抗)与无,并从5至1赋值。
然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分享形式影响因素的基本描述
被试内变量分享物(非耐用品、耐用品)和被试间变量社会复合体(群体、关系、互动)在分享形式上的平均数、标准差、人数如表1所示。
表1 分享形式影响因素的描述统计
(二)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对分享形式的影响
以组内变量分享物,组间变量社会复合体、年龄和性别为自变量,以分享形式为因变量做多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对分享形式影响的方差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社会复合体和性别两个因素对幼儿分享形式的交互作用较大,统计学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F (2,133)=3.347(p<0.05)。而分享物和社会复合体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和年龄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和性别两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复合体和年龄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年龄和性别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和年龄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和性别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分享物、年龄和性别三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复合体、年龄和性别三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分享物、社会复合体、年龄和性别四因素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
社会复合体对分享形式有显著影响,F(2,133)=4.614(p<0.05),而不同的分享物、年龄和性别在分享形式方面的主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这说明社会复合体对幼儿分享形式的影响非常明显,分享物对幼儿分享形式的影响不大。
(三)社会复合体、性别与分享形式的简单效应检验
由于社会复合体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133)= 3.347(p<0.05),所以对这两因素做简单效应检验。
表3 社会复合体和性别的描述统计
简单效应的结果表明,性别在社会复合体上的差异为:在社会复合体的关系水平上,性别之间差异显著,F(1,133)= 4.094(p<0.05),为女孩分享形式的得分高于男孩,也就是说,与男孩相比,女孩在分享物品时的主动性更强。而在社会复合体的群体和互动水平上,性别之间没有显著差异,F (1,133)=1.934(p=0.167)和F(1,133)=2.132(p=0.147)。
社会复合体在性别上的差异为:对于男孩来说,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33)=5.855(p<0.01),群体水平中的幼儿在分享形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互动水平中幼儿的得分,在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的交往情境中幼儿分享形式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群体、关系、互动,具体来说,男孩在群体情境下更容易表现出主动性,而在互动情境下的主动性较弱。对于女孩来说,不同社会复合体之间差异不显著,F(2,133)=1.982(p=0.142)。
三、讨论
(一)分享物对分享形式的影响不显著
从分享物对分享形式的影响来看,虽然幼儿在分享非耐用品时分享形式的平均得分低于分享耐用品时的得分,但是,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可见,分享物的差别不是影响分享形式的主要因素。幼儿不会根据物品特性的不同来决定是表现出强主动性,还是表现出弱主动性。然而,从不同分享物在形式上的平均数可以看出幼儿分享耐用品时的主动性更强,但是从分享物的标准差可以看出幼儿分享非耐用品时主动性的表现上差别更大。本研究在分享物这项自变量上采用的是被试内设计,这样在考察分享物对分享形式的影响时就可以较好地控制被试本身的人格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由此可见,不同的分享物还是对分享形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F(1,133)=2.113(F>1)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社会复合体和性别对分享形式有显著的交互影响
由于社会复合体和性别对因变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所以应该把两个自变量结合起来看。在关系这种社会复合体中,性别之间差异显著,与男孩相比,女孩在分享物品时的主动性更强。这可能是因为男女儿童游戏伙伴的数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前阶段的男孩更喜欢结成两人以上的群体一起玩,女孩则更喜欢在两个人之间交往。[1]这样,女孩对交往人数的偏好而使得社会复合体对分享形式的作用降低。然而,对于男孩来说,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群体水平中的幼儿在分享形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在互动水平中幼儿的得分。这说明男孩分享行为的主动性受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的影响。男孩在互动水平的主动性较弱可能是因为男孩比较粗心,[2]对别人的需求不敏感,并且由于彼此都陌生,潜在的接受者也不会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而在群体水平中的主动性较强可能是因为即使男孩开始时没有意识到,可是由于彼此已经形成了非正式小团体,相互之间很熟悉,潜在接受者的主动性就会很强,继而物品持有者就会知道其他幼儿的想法而提高主动性。
(三)分享形式的年龄差异不显著
虽然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年长的孩子会比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并不会使各年龄段幼儿的分享形式呈显著差异。这可能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虽然逐步习得了要主动分享,但是他们对事物的归属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抗。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分享形式却没有显著的变化。
四、结论
社会复合体和性别对分享形式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水平。性别在社会复合体上的差异为:在关系水平中,女孩分享形式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在群体和互动水平中,性别没有显著差异。社会复合体在性别上的差异为:对于男孩来说,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群体水平中的得分显著高于互动水平,在社会复合体不同水平的交往情境中幼儿分享形式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群体、关系、互动,对于女孩来说,不同社会复合体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分享物、年龄对分享形式的主效应不显著。
五、教育建议
由于社会复合体的不同水平——互动、关系、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和所遵守的交往模式不同,幼儿的分享形式在群体社会复合体水平表现出较高得分,关系水平次之,而互动水平的得分较低。因而,成人可以首先在群体水平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过渡到关系水平,最后到互动水平,尤其是男孩子。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扩大幼儿的分享范围。对于女孩子,成人最好以关系水平为切入点来培养她们的分享形式。
分享物的耐用性方面对幼儿分享形式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培养幼儿分享主动性时,我们不用过多地考虑分享物耐用性的作用。
虽然分享形式的年龄差异不显著,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背后的原因——主动分享与事物归属意识的对抗,培养幼儿关注其他人的需要,知道一起玩也很有趣,感受一块吃更香甜,获得与人分享的快乐。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419.
[2]裴秀芳.幼儿认知、个性发展的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40-46.
责任编辑:刘升芳
梁丹,天津市河东区第八幼儿园,主要从事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研究(天津300191)。
G612
A
1671-2277-(2015)02-00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