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源于生活的数学
2015-02-13单玲莉
单玲莉
走进源于生活的数学
单玲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面是圆的,硬币的面是圆的,车轮是圆的,扣子是圆的……”而后我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呢?”生答:“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那么滚动起来就不平稳。”我又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我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作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原型,引导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教完“百分数”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练习:老师想买一台海信空调,发现利群商场标着“空调八五折大酬宾”,国美家电标着“空调一律九折优惠”,你说老师去哪家商店购买合算?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在学生的争论中达成一致协议:先摸清商店空调的原价,然后计算出空调卖出的现价,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去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探究乐趣,促进学生发展
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数学教育既是一种科学教育,又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的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利息和利率”时,就亲自带领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学习,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存、取钱,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特别是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利率是什么?”“钱存多长时间划算?”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我定下心来,没有急着回答各种问题,而是要求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并请教一下银行的工作人员,然后估算一下,回到课堂后让学生带着刚才想到的问题去预习课本。由于刚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来,自己又学会了解决,从而找到了切实可行的储蓄方式。学生情绪高涨,教室里气氛活跃了起来,好多学生提出现在要认真读书,今后自己要多挣钱,存入银行,支援国家的建设。我认为像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学生走近源于生活的数学,喜欢数学。
(作者单位:青岛市鞍山二路小学,山东青岛266033)
责任编辑:陈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