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人社区防治管理创新试点模式探讨
2015-01-10王进义林泽涯柯东龙徐丽珍潘晓婷
王进义,林泽涯,柯东龙,徐丽珍,潘晓婷
泉州市第三医院社会工作部,福建泉州 362000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以患者心理功能失调,感知、情感、行为、意志等发生障碍,临床上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于产生幻觉、妄想以及行为障碍等,主要指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等六种疾病[1]。重性精神疾病由于其疾病的长期性以及不稳定性,给家庭、社会以及患者本身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首位,大约18%[2]。社区防治管理在重性精神病人的防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使社区更好地服务患者是医疗工作者以及社区服务者乃至全社会共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1 重性精神病人社区防治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防治管理意识薄弱,偏见、歧视普遍
重性精神病人由于患者本身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不定性的出现异常行为、暴力情绪等,受到了社会、邻居乃至家人等的偏见和歧视。这种不良的情感歧视更加加深了患者的自我反感与病情的恶化,由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情不稳定,在疾病不发作时像普通人一样,如果这时周围人对他投以异样或者歧视的目光,则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自尊心。由于当前我国精神卫生知识普及不到位,家属以及社会人士不能对精神疾病给予正确的认识,往往把患者视为累赘,常常歧视甚至虐待患者。
1.2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人员数量缺乏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管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无法对重性精神病人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病情的随访及监测不到位,给与的人道主义关爱不足等造成精神病人无法得到最佳的治疗与服务。并且工作人员数量缺乏,工作配置不到位,无法对重点的病人给予及时、有效的监护和治疗。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投资力量不足
目前,由于我国社区众多,社区防治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因此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3]。重性神经疾病管理服务部门并没有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的合力部门、联动部门。此外,重性精神疾病是消费性很大的疾病,并且具有长期性,需要投资大量资金,而目前政府投资力度还不够,不能满足重性精神病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2 重性精神病人社会防治管理创新试点模式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
2.1 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传统的重性精神病人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多采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在患者急性发作或者失去控制的情况下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的采用此种方式则限制了患者的自由,给患者心理带来越来越多的自闭、抑郁,同时也给社会、国家以及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4]。重性精神病人不能采用完全脱离社会的治疗模式,必须在社区、家庭以及医院三位一体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2.2 重性精神疾病负担巨大,患病率日益升高
重性精神疾病是由于生物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所致。随着人们社会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心理素质承受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患病率日益升高。而由于重性精神疾病花费较多,给社会、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负担,因此对于合理有效的社区管理体制越来越需要,只有充分利用社区、家庭以及医院整体的力量,才会将重性精神疾病控制好、治疗好。
2.3 医疗卫生的发展以及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精神卫生机构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由于精神疾病需要社区、家庭以及医院的共同合作,因此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社区防治管理的形成。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医疗卫生的发展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与发展。
3 重性精神病人社区防治管理创新试点模式的内容
3.1 创新试点模式的原则、特色以及创新性
创新试点模式研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服务社区”为原则,制定科学工作流程,具体的工作方法,逐一对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病人进行分类评估和综合干预,逐一落实“一人一排查”“一人一专案”“一月一培训”等服务管理措施[5]。研究从源头上消除隐患,有效防范和降低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加强社区普通人群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查询及服务,营造社区“消除偏见、勇于关爱”“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的良好氛围,为重性精神病人不断回归社会、融入社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提供保障。
3.2 创新试点模式的方法
为推动创新试点模式工作稳步有序,落到实处,在泉州市卫生局领导下成立鲤城、丰泽区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社区防治管理创新模式工作组织体系,成立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领导、统筹、协调创新试点模式各项工作推进,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成立工作、技术小组:是具体负责创新试点模式工作中社区重性精神病人排查、危险性评估、分类随访、信息管理、应急处置及健康教育等服务内容,并形成分析报告、推进创新试点模式工作过程评价、效果评价,推进研究成果转化。
3.2.1 一人一排查 每季度在街道统筹下,由专业人员、社区医生、精防、居委干部联合组成评估小组,对实际居住在街道的、纳入服务的在册精神病人进行滚动管理,及时分析、掌握其的疾病状况、工作状态、家庭需求、社会活动等,按照制订的社区服务管理流程、路径,完成统一的记录表,比对网络信息更新情况,落实各项服务管理措施。
3.2.2 一人一专案 针对动态排查结果,由街道统筹领导,街道精防人员定期随访,辖区居委落实对评定为弱监护、独居、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进行专人专案重点服务,其中弱监护患者每隔一天上门探访,其他重点患者两周上门探访;每季度由专业评估组完成“一人一评估”;一旦病人出现病情波动,在取得患者监护人的配合下,由街道、居委、派出所、社区共同做好送医就诊工作,市第三医院按照转诊制度开通紧急处置绿色通道。
3.2.3 一月一培训 按照社区精神病人服务管理管理的实际需求,由街道统一安排场所、时间,市精神卫生中心组织具有丰富社区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围绕社区随访技巧、应急处置原则等方面对街道、居委精防干部、社区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4 将创新试点模式融入重性精神病人社区防治管理的相关策略
4.1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在重性精神病人社区防治管理方面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制度制定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区管理机制需要政府有效的监督,因此加强政府主导作用非常必要。政府投资力度的增加会带动医疗事业的发展以及重性精神疾病的发展。
4.2 建立一体化服务体系及部门联动机制
家庭、社会、医院三位一体的服务体制将带动各个部门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促进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试点模式的建立,彻底落实各个部门的职务,健全网络互通体制。通过整合试点街道社区资源,加强部门联动,做到“整合资源、健全机制、提升内涵、拓展外延、强建队伍”,提供社会化、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化精神病人服务管理,提高精神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常住人口的“全覆盖”一体化服务管理。
4.3 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培训以及思想教育
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仅是医疗工作人员的技术还是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都对患者的治疗带来巨大的影响,给患者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治疗与适宜的服务,因此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非常有必要。由于工作人员乃至家属都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偏见,不理解乃至歧视,虐待,因此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非常有必要。
5 结语
附件2 鲤城丰泽区街道精神病人社会管理创新常住人口工作模块
社区防治管理在重性精神病人的疾病治疗、康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因此需要创新试点模式的开展。该研究就社区管理模式的现状,社区管理模式创新试点模式开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及内容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与治疗与康复服务提供参考。
[1]严峻,唐宏宇,谢斌.《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9-10.
[2]高华,李振,刘小利,等.精神疾病防治模式概况[J].精神医学杂志,2012(1):78-80.
[3]彭香红.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11):65-66,86.
[4]苏保育,吴丽珍,黄慈芬,等.南海区精神病病人社区防治状况及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J].护理学报,2008(8):74-76.
[5]栗克清,张云淑,张勇,等.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神医学杂志,2014(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