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培养路径
2015-01-09曹占伟
曹占伟
摘 要: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着力点。各级学校应以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以深入实施“青马工程”为抓手,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主体骨干力量;以理论创新为重要举措,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青年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吸引力,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青年化;培养路径;青马工程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120-0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指出,“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1]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天然相联,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要想赢得大众。首先就要赢得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中之重是要“化”好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去“化”更多的大众。那么,在新形势下究竟该怎样培养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笔者认为,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马工程和理论创新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
理论需要“灌输”,灌输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政治课教师既要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又要探索和创新适应时代适应青年的方式和方法,拓展和开发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实现途径和有效载体。高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等学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首先,我国高校富有革命传统,大学生总是成为时代的先锋。其次,高等学校具备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再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工作队伍和丰富的经验为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发挥“大思政课”的整合优势。具体来说,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大课堂”这个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以及各级党团组织、学生处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大课堂教育”与“小课堂教育”结合起来。三是大力加强在大学生、研究生中建党工作,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四是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理论、实践教育,通过举办青年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修班以及老教师的传、帮、带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五是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构建一个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系统工程。
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键是要形成长效机制。有研究认为,建设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效机制,应坚持系统性、实效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等基本原则,可从建立健全理论学习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建立健全检查评估机制等方面人手。
二、以“青马工程”为抓手
在巩固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当前应该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抓手,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源源不断地培养强大的主体骨干力量。我们应该按照了解青年、引领青年、锤炼青年、服务青年、发动青年的培养教育思路,把“青马工程”做实、做细、做长,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去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情况,一些地方和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例如,2008年初,北京大学团校秘书处通过网络等渠道,对全国部分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据不完全了解,高校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二是在不同的培养内容中,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先行。三是开办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形成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体系。四是党建带团建,指导团组织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向。五是拓展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人才“出口”机制。六是制度保障,人才信息库、人才推荐制、人才评优共同保证人才培养效果。七是以训练营的方式对学生骨干进行短期集中培训[2]。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重点培养效果明显,但培训结构和普遍培养的效果有待完善和提高;培训内容不断拓展,但培养形式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有待增强;阶段性培训效果明显,但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
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力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高校应针对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创新培养工作的内容和模式,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在培养的广度、长度、深度、效度上下工夫,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系统化、深入化、持续化、科学化。
在培养的广度上下工夫,即从培养对象的全面性出发,坚持普及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确保教育对象的重点突出和全面覆盖。高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重点对象是全体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既要培养坚定笃信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要培养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大学生,这样既能够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群众基础,又能够促进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生快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普通学生树立典范,进而辐射带动其他青年学生。
可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分成4个阶段进行。(1)普及教育阶段。从大一开始,就完成培养对象信息库建设的工作和普及化培训,建立优秀青年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普及化管理。(2)重点教育阶段。针对表现突出的学员,可考察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重点培养教育。(3)定点教育阶段。对预备党员,实行党性修养夜校学习与班级、党支部的日常评价管理相结合,实现定点化教育管理。(4)监督与示范教育阶段,对已转正的学生党员,制定常态化的监督机制,引导党员参与各种校内外志愿服务队伍;同时,在学生楼栋开辟党员示范栏,设置民主评议箱,随时接受群众对学生党员的建议和监督。endprint
在培养的长度上下工夫,即从培养对象的持续性出发,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确保培养动力的持久性。在培养的深度上下工夫,即从培养者的专业性角度出发,坚持导师培养与自我提升相结合,并确保培养师资的专业性。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各类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优秀校友都是培养工作的主导者,在整个培养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培养的效度上下工夫,即从培养结果的实效性出发,坚持常态评价与特殊考核相结合,确保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首先,要加强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考核,将绩效衡量的标准定位在活动的质量而非数量上,形成科学、有效而可行的考评机制,将优秀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并举,进行全程科学化培养的考核评价。比如,常态化定量考核,即将党性修养夜校学员的考勤纪律、书面考试、提交论文情况和日常工作、实践拓展相结合,以自评、互评、组织评价等方式纳入综合考核体系;星级党员考核等等。
三、以理论创新为重要举措
理论创新包涵理论通俗化和典型示范引导青少年两个层面。以理论通俗化、青年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吸引力。列宁曾精辟地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句话蕴涵着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化、通俗化包含3个方面做法[3]:一是内容的具体化。具体方法有:第一,要贴近青年实际。这里说的实际是指受众千变万化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也是指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实际,就是要求理论宣传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第二,要贴近青年人的生活。理论宣传既应该注重解决受众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使读者能够从理论宣传中获取信息、获得启迪;又应注重总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使读者能够从理论宣传中得到指导实际工作的方法。第三,要贴近青年认知水平。要根据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和自身理论水平的差异来安排和选择理论宣传的内容。要把以理论成果的实践和转化增进青年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二是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因为任何时代,理论的宣传和普及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四大媒介)进行的。运用现代大众传媒,语言文字的通俗化可以通过使用一些俚语和时髦语、平民化语言、电子化语言来实现。
三是理论表达方式的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电视传播是现代社会最具活力的大众传播工具,时至今日,收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化、通俗化,必须要借助于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影响,把理论内容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通过形象化、艺术化的电视节目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以典型示范引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化方向。典型事例是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育案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和主体。在伟大事业建设的实践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模范人物,如杨利伟、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宋鱼水、王顺友、丁晓兵、王乐义、孟二冬、华益慰、方永刚、袁隆平、邱光华、长江大学舍己救人群体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群体,在祖国大地上广为传颂。这些英雄模范,成为了可亲、可敬、可爱、可信、能学的时代榜样。近年来,通过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巡回报告会等形式,以及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道德向全社会进行了表彰和宣传。扩大模范人物的社会影响,把他们的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模范、争先创优的浓厚社会氛围,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具体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石国亮,黄尹,廖艳琳.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3] 唐莉.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及实现路径[J].江海学刊,2009,(1).
[责任编辑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