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袁崇焕故里
2015-01-09陈丹艳
陈丹艳
藤县天平新马村,是名震关外的明督师袁崇焕的故里。近日,怀着异常崇敬、兴奋的心情,我们前往新马村游览。当年袁公踌躇满怀赴京赶考时,走的是水路,因而,我们从县城选择了溯江而上。
上天对新马村仿佛情有独钟,浔江水从平南一路奔腾而来,甫入藤县最西端的新马村,就有灵气般地绕了一个大弧,形成了开阔的水面,造就了新马村一面依山、三面环水的独厚之地。
当年,由袁崇焕亲手栽下的大榕树,经历400多年的风霜依然枝繁叶茂,如绿色屏障般将新马村绵延近两公里的河岸线团团围住,一簇簇浓荫蔽日,盘根错节。新马村隐藏在大榕树当中几不可见,只有那高耸的袁崇焕纪念碑上金黄的琉璃瓦在阳谷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满目翠绿中煞是夺目。这座高10米的纪念碑屹立在江边,历经风雨,守护着这片充满传奇故事和神秘色彩的土地。
新马村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莲花井了。这座位于村中大莲塘旁的古井造型独特,形如一个瓶子,井水从塘州山崖下石缝中渗出,清澈见底。传说袁崇焕出生那年,一枝淡红色的莲花奇迹般地从井中绽放,莲花井因此而得名。
新马村人喜爱种莲花,村子中央就是一个大莲塘。每当莲花开放时,静静的湖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像是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翡翠伞似的,把湖面盖得严严实实的。那片片荷叶,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纱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 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不知袁崇焕读书间隙或者劳累之时,是否也曾步出书院赏荷解乏?这些,我们已无从得知。袁崇焕读书时的莲塘书院已湮灭于历史,但新马村人崇文的风气却延续了下来。
何家祠堂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证明。步入何家祠堂,庭院深广开阔,明敞清旷。也有壁画雕花,但却有别于其他祠堂的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显得简洁明快。其栏杆梁柱、门楣窗棂,均笔直简约,无过多的装饰。最为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设计和布局,三进式的房屋,用于摆放祖宗灵位的祠堂位于第二进,只占了这栋房屋很少的位置,更多的是建造规则划分整齐的房间。经村中老人解释,我才知道,何家祠堂建造的初衷,就是为了做学堂用的。我不禁对何家祠堂的建造者深表敬意,敬佩他如同孔子般的教育情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风气,新马村人才辈出,民国时何家曾出过两位县长,均延续了他们祖先的旧家风,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浔江江畔的新马村成了很多过往商人及各朝官员往来岭南及中原的必经之路。我们走过那条宽阔而光滑的青石梯,走入了新马村的老街。老街位于村子的西面,长约百米,宽不过五米。青砖铺就的路面,青苔点点,显示着人烟的稀少。但街道两边仍然保留的明清、民国时代的建筑,都在昭示着它昔日的繁华与喧嚣。
终于走近大榕树,树干上挂着“明督师袁公崇焕手植榕”字样的牌子,树旁有碑文,镌刻着袁崇焕所做的诗《榕生》:“榕生在粤中,人以不才弃。盘曲势参天,婆娑荫覆地……”老一辈人乐于聚集在这里,三五成群,两两成双,或坐在榕树下,或坐在树根旁的青石条上,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下棋,有的在闭目养神……走近他们,细心倾听,袁崇焕的故事在他们口中娓娓道来。
“前人植树,后人乘凉”,村民是幸福的,英雄已逝,然而英雄所种植的榕树依然枝繁叶茂,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和一方百姓。正因为这些怀旧的老人们,这个古村才显得更加宁静祥和。
夕阳西下催促着我们归家的步伐,驻足于古村之中,静静端详着这宁静的村落,触摸着那些斑驳的老墙,回味着村中一树一屋,一石一水,一塘一院,回味着新马人超脱凡尘俗事的那份逍遥快乐与悠然自得,我竟不由得羡慕起他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