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江苏江海防体系考略
2015-01-09谢茂发
□谢茂发
清初,江苏为江南省境,康熙六年(1667)始建省。①江苏建省时间,学界主要有康熙六年、乾隆二十五年两种说法。代表性文章有单树模:《“康熙六年建省”说确切无误》,载《江苏地方志,1990年第6期,他认为江苏建省于康熙六年;季士家:《江苏建省纪实》,载《江苏地方志》,1988年第1期。他认为江苏建省于乾隆二十五年。学界基本认同江苏康熙六年建省说,笔者亦赞同之。乾嘉年间“江南”一般还包括江苏、安徽二省,晚清“江南”仅指江苏省,本文出现“江南”一词专指江苏省,特此说明。清前期江苏江海防体系的构建,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江苏省境独特的地理、地缘风貌,奠定了江海防体系的基本格局。清廷的治国理念、海防政策,对江苏江海防体系形成起着直接作用。
一、清前期江苏江海防体系的基本格局
考究清代江苏江海防体系,离不开省境独特的地理、地缘因素,它奠定了省境江海防体系的基本格局。
江苏自海州北连山东,向南逶迤历五条沙、蒲子沙和勿南沙,直至海门厅,经吴淞江口而后向西折至松江府,南接浙江嘉兴府。崇明岛往北至海州一带,海口众多,由于海州府乃昔年黄河入海处,泥沙沿海边蜿蜒而下,凝结成一道天然的海中屏障,大型船只无法于近海行走,由此海州至崇明岛一带各口岸,虽然濒临大海,但无外敌自海上入侵之虞。②赵尔巽:《清史稿》,卷138,4103~410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
江苏省境江海防重地首推江阴、吴淞。吴淞为苏、松二府门户,故而有清一代一直为外海水师驻防要地。与吴淞口隔江对峙的崇明岛则为江苏海防门户,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崇明即宋三沙之地,周五百余里,孤悬大海,四面受敌,……南直门户者也。”③(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6,1594页,台北,华文书局,1967。崇明岛为江苏省门户,而松江府“三面距海,当震泽之下流。晋袁山松筑沪渎垒于此,以扼御海之门户,重其防也”④(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6,1599页。。松江府三面临海,与崇明岛隔江而立、唇齿相依,故而有清一代江南水陆提督长期驻跸于此,以重海防。松江府境,自北向南,依次为上海、南汇、奉贤、华亭、金山等县;自东至西,依次为南汇、川沙、宝山、浏河、福山等地,均为重要江海防口岸,有绿营及水师布防。
自崇明岛入江而上,北岸依次为海门、狼山、通州,与南岸常州府隔江对峙,史载“自狼山而南,与常熟福山相对,为江海合流,咸淡分界处,……太仓为滨海之门户”①(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6,1596~1597页。。该地为拱卫长江入海口的江防要地,有内河水师驻防。
长江“溯流而上,西达夔、渝,三千里流域,虽皖、赣、楚、蜀各有江防,实以江苏当下游之冲”②赵尔巽:《清史稿》,卷138,4103页。。由此,江苏省江防任务变得极其繁重。沿吴淞江口上溯是江阴。“斯邑为江海门户,自南唐历宋元,皆驻重兵,……国朝以来,江防尤为严密。”③卢思成,冯寿镜:《江阴县志》,194页,光绪四年刻本影印。由江阴西去为镇江和江宁等地,均为江防重镇。
京杭大运河经江南镇江、扬州入苏北,历经高邮、山阳、宿迁等地入山东,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是江浙等省粮米、赋银运往京师的主要通道。因地处内地,无海盗、外敌入侵之虞,故而在江苏省的江海防地位无法与长江及沿海港口相比。然江南为清廷财赋首重之区,保持大运河疏浚无阻对清廷财政安全意义非凡,故而其地布置有大量绿营陆师防护之。
鉴于江苏省境特殊的地理、地缘环境,前清江苏江海防主要形成三道布防线。一是自北向南的沿海海防线,要地为崇明岛、松江、苏州、海门厅、淮安府与海州府;二是自东至西的长江江防线,自松江府起至江宁府止;三是自南往北的京杭大运河江防线。④(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3,1551~1557页。
二、清前期江苏水陆相维、岛岸相依的陆基江海防体系
清前期江苏江海防体系,主要由八旗、绿营水陆部队和炮台、战船等共同组成。
(一)绿营水师是江苏江海防体系中坚力量。清前期,江苏水师分八旗、绿营水师两部。八旗水师驻于京口,存在时间很短,对江南江海防所起作用有限。绿营水师22营,为外海、内河两支,分防于沿江沿海各岛岸,是江南江海防的中坚力量。其外海水师营,为吴淞营、川沙营、掘港营、南汇营、狼山镇标右营,以及苏松镇标中、左、右、奇4营,共9营。⑤(清)沈师徐、席裕福:《皇朝政典类纂》,卷339,9969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内河水师营,为京口水师协(2营),太湖协(2营),江南提标右营,狼山镇标中营、左营,浏河营、福山营,庙湾营、盐城营、东海营、佃湖营,共13营。⑥(清)沈师徐、席裕福:《皇朝政典类纂》,卷340,10025页。其中,两江总督统辖京口水师协2营;漕运总督下辖庙湾、盐城、东海、佃湖等4营;剩余16营由江南提督统辖。
江南提督所辖16营,有马步守兵共11506名,以及沙船14艘、唬船13艘、巡船44艘、赶缯船8艘、沙快和吧唬船34艘、犁艍船2艘、水艍船2艘、艍犁船4艘、官渡船18艘,共139艘,⑦(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4,1563~1571页。是江苏绿营水师主力,主要负责松江、苏州、崇明岛等沿海地区,以及太湖水域、长江入海口至江阴的南北两岸防务。
两江总督下辖京口协二营,有兵1862人,以及唬船4艘、小吧唬船14艘,负责江宁、京口长江段防务。京口协绿营水师本属京口将军管辖,康熙年间归江南提督管辖,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两江总督统辖。⑧(清)张廷玉等:《清朝文献通考》,卷185,6463~6464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漕运总督,驻跸淮安府,统辖庙湾、盐城、佃湖、东海等4水师营,⑨(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3,1548~1551页。共有马步守兵2373名,沙船21艘、唬船9艘和巡船4艘,负责苏北黄河、淮河及淮安、海州等地防务。
为了加强江南地区的江海防力量,雍正五年(1727),清廷设置了八旗水师营。⑩(清)张廷玉等:《清朝文献通考》,卷185,兵7,6463页。江宁八旗水师营有八旗兵1000名,沙船20只。但该水师营自成立伊始,便训练不力、管理不善、兵丁技艺生疏。1751年,乾隆帝一怒之下将其裁撤,兵丁则遇缺陆续裁汰。
总之,前清江苏22营绿营水师,共有马步战守兵15741名,有沙船、唬船、巡船、赶缯船、沙快和吧唬船、犁艍船等大小战船共191艘,①江南提督直辖各水师营战船出自:(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4,1563~1571页。这是江苏省境江海防主要力量。加上八旗水师,二者合计有马步战守兵17065名,有各式水师战船211艘。应该说这是一支相当可观的江海防队伍,但其战船多为小型快哨、巡船、吧唬船,只能于近海及内河行走。清廷在江南海防门户崇明岛,设苏松水师镇重兵驻防,并在隔江的苏、松二府和海门厅,长江两岸的福山、狼山、江阴、京口、江宁等要害口岸建置水师,岛为前哨、岸为纵深,体现出了江苏江海防岛岸相维的布防特点。
(二)八旗、绿营陆师是江苏江海防协防力量。江南是国家财赋首重之区,兼之海岸绵长,江湖密布,江海防任务繁重。然绿营水师兵力有限,仅能要地驻防,其沿海沿江次要之区的防务,主要由绿营、八旗陆师担任。各绿营、八旗辖境虽在内地,但职责等同水师,与绿营水师互为表里,成为江海防的协防力量。
前清,两江总督直辖协防江海防的绿营分别是督标中、左营,江宁城守协左、右两营,浦口营、溧阳营、瓜州营,均处长江两岸重要口岸。②(清)张廷玉等:《清朝文献通考》,卷185,6464页。上述7营,共有兵3031名,仅知瓜洲营有唬船8艘,其余6营战船数目不详。
江苏巡抚驻扎苏州府,统辖抚标左、右2营及苏州城守营,协防绿营水师。③(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3,1557~1559页。3营共有马步战守兵1789名,巡船73艘。
江南提督直辖的提标中、左、前、后等4营,及松江城守、镇江城守、金山、拓林、青村、常州、江阴、靖江、杨舍、平望、泰州等15营,共有兵8413名及巡船170艘、快唬船7艘、赶缯船2艘、沙船2艘。上述绿营陆师所辖地区均属沿海及长江口重要口岸,于江海防所关甚重。
漕运总督直辖漕标左营、右营及淮安城守营、海州营等4营为协防水师的陆师营,有马步守兵2379名、沙船4只。
自扬州至徐州止的大运河,主要由江南河道总督下辖的绿营布防。自顺治三年(1646)至雍正七年(1729),清廷于此组建起一支有24营绿营、马步守兵13854名和巡船18艘、柳船34艘、柳6艘、浚船602艘的庞大江防队伍,承担着护卫漕运、疏浚河道的重任。④江南河道总督统辖各绿营建制出自:(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3,1551~1557页。
总之,上述各部共有绿营53营,马步战守兵29466名,巡船263艘、快唬船15艘、赶缯船2艘、沙船6艘、柳船34艘、柳6艘、浚船602艘,这是一支在兵力、战船数量上远超绿营水师的协防力量,对江苏江海防所起作用甚大。
清初,江宁为东部最大的军事基地,京口为江宁门户,二者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清廷在江宁、京口驻防八旗重兵,成为巩固江南地区江海防的重要力量。江宁驻防八旗营建于顺治二年(1645),初有满蒙兵2000人,康熙中叶增至4000人,辖有战船数十艘。⑤(清)张廷玉等:《清朝文献通考》,卷185,6463页。京口汉八旗营,立于顺治十六年(1659),初为2000名汉八旗兵,乾隆年间建制增至2营,兵力近3000人,有水艍船16艘、梨缯船16艘、沙船56艘。⑥(清)黄之隽:《江南通志》,卷93,1542页。自康熙年间起,朝廷令江宁、京口二八旗营兵丁向京口绿营水师兵学习水师技艺,也显示出清廷以八旗控制绿营、维护江苏江海防的政治意图。
总之,江南地区江海防力量繁杂而庞大。大致说来,以江南提督、两江总督、漕运总督下辖的绿营水师为江南地区江海防主力,有马步战守兵15741名,如加上八旗水师营,二者共有马步战守兵17065名、战船211艘。但能于近海航行的赶缯船、沙船、犁艍船、水艍船、艍犁船等仅为71艘,船少兵多,因而大量水师兵丁长期居陆防守。江南提督、两江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及江宁、京口将军所辖八旗、绿营为江海防协防力量,共有53营绿营和八旗2营、4旗,兵丁达35466名、战船1014艘,但能于近海行走的战船仅为96艘。
从兵力上看,江苏水师兵力1.7万余人,协防陆师为3.5万余人,比例约1∶2;从战船来看,水师、陆师所拥有的战船比例约为1∶5,清廷将大量的兵力、战船投放于不习水战技艺、定居于陆地的陆师,耐人寻味;从战船种类来看,赶缯船、水艍船、梨缯船、沙船是前清水面主力战船,能于近海航行;唬船、快哨、柳船、官渡船是小型辅助船只,适合内河浅水处行走。八旗、绿营能于近海航行的船只有96艘,水师仅有71余艘,其余大部均为内河浅水处行走的小型船只,由于缺少具备海上作战能力的大型船只,八旗、绿营水陆各部均将大部兵力驻于陆地,依托岸基炮台、营寨进行防御作战。上述种种,展示出江南水陆相维、以陆岸为主的江海防特征。
(三)沿江沿海炮台是江苏江海防的重要辅助力量。江南地区除部署大量八旗、绿营水陆官兵,清廷还在沿海沿江重要地段修筑炮台,成为江苏江海防重要的辅助力量。
前清时期,江南地区江海防炮台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重要地段。“苏、松之门户,吴淞为要,长江之关键,江阴为先,而镇江府属之焦山、象山,对岸之天都庙,江宁府属之乌龙山,省城外之下关,均为扼要”。①赵尔巽:《清史稿》,卷138,4103页。故而,江苏省江海防炮台多集中在吴淞、江阴、镇江和江宁等地。
清代在东南沿海各地建筑炮台始于顺治十八年(1661),发端于两广地区。1717年,康熙帝决定施南洋贸易禁令,令江、浙、闽、粤等省在港口和海岛附近修筑炮台。两广总督杨琳认为这种海防工事“以高临下,开炮打击,立成齑粉,一台之设,胜于兵船数十;一堡之兵,可当劲卒千余”②转引自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9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此次沿海各省修筑海防炮台,乾隆中期时广东省达到133座,江苏修筑的炮台与广东大致相当。
江苏省水师炮台始建于吴淞口。史载清初至同治初年,吴淞口有东、西2座炮台。吴淞口西炮台,位于宝山县杨家嘴口,顺治十七年(1660)两江总督郎廷佐奏建,其后历经变更。嘉庆年间,清廷将重兵驻守在西炮台,用以加强海防。③齐思和等:《鸦片战争》,第5册,29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吴淞江口东炮台,位于吴淞江出海处,与杨家嘴北首夹江对峙,康熙五十七年(1718)建。嘉庆十年(1805),清廷以炮台离海滩尚远,将旧建存塘外,另筑新炮台于张家浜口。道光十二年(1832),清廷在东炮台增建营房、兵房共20余间,火炮数目不详。④(清)梁蒲贵、朱延射:《宝山县志》,卷6,541页,光绪八年刊本影印。据记载,东炮台周长16丈,高1.5丈,用砖甃建。⑤张允高等:《宝山县续志》,卷9,548页,民国十年、二十年刊本影印。
吴淞口而上,水师重地为福山镇,由于其离长江江口较远,因而炮台数目少,据记载仅有炮台一座,在涛山上,火炮配置情况不详。⑥(清)郑钟祥、庞洪文:《重修常昭合志》,卷19,1036页,光绪三十年刊本影印。
江阴为长江第一门户。据载道光年间,江阴沿江有炮台15座,从鹅鼻嘴起,经过大小石湾,大小火炮共计56门。
江阴而上,江防重地当推镇江府。顺治年间,清水师在镇江府丹徒县汝山、象山一带沿江安放有大炮18尊,为每尊各重3000斤的将军炮,炮弹重七、八斤,相传射程达数十里,能入土中二、三尺深。⑦张玉藻、翁有成、高觐昌:《续丹徒县志》,卷7,560页,民国十四年刻本影印。古代火炮射程,古书中均有射程数十里之说,当代学者刘旭考证认为有夸大之嫌,并指出前清火炮有效射程约500米。
此外,漕运总督下辖东海营有炮台7座,分别是:华严嘴炮台、西市炮台、北山嘴炮台、海头炮台、孙家山上炮台、孙家山下炮台、高公岛炮台,各有兵8名。⑧(清)唐仲冕、汪梅鼎:《海州直隶厅志》,卷20,357页,嘉庆十六年刊本影印。
对江苏重要的海港来说,修筑炮台、加固要塞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然清江苏省炮台比较分散,星罗棋布,一个个孤立地排列在沿海沿江各口岸,目的是为了抵御海盗而不是外来侵略者,与附近的水陆绿营和战船一道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络,是清廷“重防其出”海防政策的直接体现。
如文所述,清廷在江南地区形成江海防防御的三条主线。最外一条是自松江至海州的海防线,以绿营外海水师驻防;居中一条是长江江防线,八旗、绿营水陆部队交错驻防;内里一条是京杭大运河江防线,由江南河道总督统辖绿营驻防。上述区域以外的江南地域,均由绿营驻防,可视为江苏江海防的后备力量。
三、清前期江苏江海防体系的历史考量
考究清前期江苏江海防体系的形成,除立足于江苏地区特殊的地理、地缘环境这一自然因素,还需要我们探讨隐藏其后的深层次历史背景。江苏江海防体系的形成,既有对中国历代治边治海思想的继承,又展示出统治者独特的海疆理念。
(一)“首崇满洲”的治国理念。清廷对江苏省八旗、绿营水陆江海防兵力的部署绝非随意为之,体现出一贯遵循的“首崇满洲”治国理念,即将八旗置于国家军事体制中核心地位,以八旗来控扼绿营。康熙帝曾说过:“凡地方有绿旗兵丁处,不可无满兵。”①张廷玉等:《清圣祖实录》,卷274,康熙五十六年九月己亥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江南地区是财赋、粮米首重之区,清廷对江南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顺治年间,朝廷已将江宁立为东南沿海最大、最重要的军事基地,驻以满蒙八旗重兵,并于邻近的京口驻扎汉军八旗,二者成犄角之势。江宁、京口之外围,如镇江、常州、扬州、徐州等地,则以绿营驻防。在江宁、京口的最外沿地域,如松江、苏州、崇明、海州、淮安等沿海重地,由绿营水师布防。江苏省境绿营兵力虽远超八旗,然“散布居处,与满营不同”,②罗尔纲:《绿营兵志》,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难与集中驻防的八旗对抗。由此,前清江苏地区形成了八旗在内、绿营居中、绿营水师处最外围的布防态势,最外层为绿营水师防线、中间为绿营防线、最里层为八旗防线,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维系的军事目的,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清廷通过居于最核心地区的满蒙兵来控制汉军,以汉军来控制绿营,以绿营来控扼绿营水师的军事布防,“不啻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③转引自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36页,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以有定的八旗兵来控扼不定的绿营兵,最终实现了用极少数的八旗兵马控制绿营并掌控全国的军事目的。
(二)“重防其出”的江海防政策。清代“重防其出”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在国内,侧重通过对内部的防范而达到消弭隐患的目的,其防患对象主要在内,客观上需要将江海防力量分散驻防,并把岸防作为重点、江海防为辅助。清初底定江南,分绿营驻防各地。康乾年间,崇明岛有苏松水师镇驻扎,列汛68。太仓、宝山县,列汛57。上海、金山、南汇、青浦等地,列汛78。常熟之福山,列汛24。苏北海州府,为南北襟要,列汛55。淮安府,列汛42。④赵尔巽:《清史稿》,卷138,志113,4104页。至乾隆中叶,清廷于江苏省设立绿营5镇,省境重要岛岸设兵戌守,星罗棋布,水师与陆师、海岸炮台和水师战船犄角相维,构建了一张防范国内民众与海外反清势力勾连的水陆网络,形成了水陆相辅、岛岸相依的陆基江海防体系。可以说,清廷对江苏的江海防构建是其“重防其出”政策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以陆制海、以陆控江的江海防政策。如上所述,前清江苏形成了水陆相维、岛岸相依、以岸防为主的江海防体系,体现出“以陆制海、以陆控江”的理念。古代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缘环境、传统文化中保守防御基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国防重心多在北方等因素,使得中国历史上重陆轻海、以陆制海思想盛行,至清代并无根本变化,满洲统治者奉其为圭臬。
前清江苏虽在崇明岛驻有水师,令水师战船在近海定期巡哨,与明代放弃海岛、退守海岸的海防政策相比有所进步,但以陆制海的思想仍大行其道。清廷将大部水师兵力驻于沿海沿江各陆地口岸,并以绿营陆师协助防守,反映出“以陆制海”的传统理念;长江江深水阔,大型军舰可于江口长驱而入,江防任务繁重,然清廷没有考虑将主要兵力放置于崇明岛,寻求歼敌于海上以巩固江防,反将内河绿营水师兵力主要配置于长江南北两岸,并令八旗、绿营从旁协助防守,希图以陆制胜,歼敌于长江两岸陆地,凸显了清廷“以陆控江”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