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过鸭绿江:出兵朝鲜的认识、决策和意义

2015-05-31齐德学

军事历史 2015年5期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朝鲜

□齐德学 丁 伟 舒 健

齐德学,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

一、为什么决策出兵抗美援朝

【齐德学】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时,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年,遭受多年战争创伤的整个国家尚未得到治理,处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状态。

此时,大陆的西藏和沿海的台湾等少数岛屿还没有解放,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新解放区,土匪活动猖獗,严重危害社会稳定,还有一部分新解放区基层政权没有建立,已经建立的也不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刚刚开始,粮食、棉花、钢等经济生产水平,仅相当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最高生产水平的60~85%。解放军正在进行精简整编,陆军部队除少数准备解放台湾、西藏和正在进行剿匪作战外,大部分野战军部队转入支援国民经济恢复的工农业生产。

出兵抗美援朝,是同世界资本主义最强的美国军队作战,无论经济力量还是军队武器装备,中国同美国相比都是“叫花子与龙王比宝”。1950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229.6亿美元,而当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48亿美元,是中国的12倍多。中国的钢产量为60.6万吨,而美国的钢产量为8772万吨,是中国的144倍。1950年10月,美国投入到朝鲜战场的作战飞机已达1200架、海军舰船近300艘、坦克800余辆,而人民解放军当时能够作战的飞机共110余架,无论飞机性能还是飞行员的技术水平都无法同美军相比,更谈不上飞行员的作战经验,海军还未形成作战能力,装甲兵也在组建过程中。美军投入朝鲜战场的地面部队,每个师即装备各种火炮950余门,另有140余辆坦克,而人民解放军所有的军都没有坦克,装备最好的东北边防军,1个军装备的各种火炮共540余门,仅相当于美军1个师火炮数量的1/2略强。

面对各方面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最强的国家美国和美国军队,中共中央为什么决策出兵抗美援朝?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在这多种因素中,具有决定性质的有三个,这就是:

(一)直接原因。即朝鲜劳动党中央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以金日成和朴宪永联名的形式,于1950年10月1日致函毛泽东,请求中国直接出兵援助。信中提出:“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正是因为有了朝鲜的请求,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在10月上半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援助朝鲜问题。

(二)根本原因。即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原因。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的最高决策层,在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时,无不首先考虑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当然也不例外。一是维护国家主权。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同时,就命令其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不能没有反应,当时除了抗议、声讨之外,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考虑可能要同美国打一仗。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给了我们新的课题: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二是保卫东北地区国防安全。美国投入朝鲜战争的空军于1950年8月27日起,不断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城镇、乡村,地面部队于10月初准备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推进,这些,严重威胁中国东北地区安全。三是维护东北地区经济建设。东北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和示范作用。周恩来指出:“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如果中国不出兵,让美军压至鸭绿江边,整个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无法进行正常建设。四是维护中国社会稳定。美国出兵朝鲜后,国内各种反动势力迅速活跃起来,活动明显猖獗。不将美国在朝鲜的气焰打下去,国内反动气焰就会更加增高,不利于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稳定。五是军事上的考虑。如果不出兵,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1000多公里的边防线需要部署很多兵力,还要改善装备和修建机场,随时准备打,与其如此,从经济上说,从国家长远建设上说,迟打早打,早晚要打,晚打不如早打。彭德怀在自述中讲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决策出兵援朝时曾说:“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三)军事准备因素。即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和临战训练。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这时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战事发展很顺利,并且此前朝鲜没有向中国提出任何援助的请求。但毛泽东、周恩来考虑到,由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战局形势发展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即使美国武装介入,朝鲜人民军也能一鼓作气,很快解放全朝鲜,战争很快结束,至少告一段落,美国再想援助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也需要长时间准备和调动更大兵力;另一种可能是,战争长期化,甚至战争形势逆转。因此中国不能没有防范准备。周恩来说:“我们设想第一种情况下组织边防军,是备而不用;在第二种设想情况下,是加重了我们的责任,并且应该很快地积极准备。”所以,在朝鲜内战爆发不到两个星期,美军地面部队进入朝鲜仅一个星期,中国于1950年7月7日就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抽调国防机动部队第13兵团等4个军、3个炮师和1个高炮团、1个工兵团等共25.5万余人,集中到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地区进行整训。边防军集中后,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受中央军委委托,在边防军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上就明确指出:将来边防军是准备出动到朝鲜去打仗,“支援朝鲜和保卫我们祖国与保卫世界和平是一致的”。从8月中旬开始,东北边防军以美军为作战对象,以朝鲜为作战地区进行了作战准备。这为中共中央决策出兵准备了必要的军事力量。

以上三个原因,是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没有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中共中央都不会做出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或即便出兵也可能不会是这种形式和规模。除此还有三个因素,对出兵决策也有作用。

一是历史因素。就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站在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对立面立场上,出枪出钱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颠覆、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的政策。

二是意识形态和地缘因素。就是朝鲜和中国同属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朝鲜有难,中国有责任帮助他们。况且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朝鲜劳动党许多党员和许多朝鲜人参加了中国革命战争,对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如果朝鲜不是中国的邻邦而仅仅与中国一样是民主阵营大家庭一员,恐中共中央是不会作出出兵决策的。所以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有意识形态因素,但意识形态因素决不是决策出兵抗美援朝的决定性因素或主要因素。

三是苏联因素。一方面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出兵援朝会有苏联作为后盾。这一点,斯大林有明确的表示。另一方面苏联对中国出兵援朝问题上有压力,这一点,斯大林也有明确表示。但中共中央作出出兵决策,决不是苏联压力的产物。在中共中央的决策过程中,斯大林曾积极建议中国出兵援朝。但在中国要求其履行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志愿军作战的承诺时,他动摇了,先说苏联空军未准备好,两个月至两个半月不能出动。后又说就是准备好了也不准备出动到朝鲜境内作战,只在鸭绿江上空及以北的中国境内担任防空作战。并说,如果没有空军掩护,中国出兵困难,也可以不出兵。当然,苏联除出动空军直接援助志愿军作战的承诺不兑现外,中国要求的其他援助,苏联基本满足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我们采取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当然,中共中央决策出兵抗美援朝时,也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条件,认为:美国虽强也有弱点,中国虽弱也有有利条件。美国在军事上是一长三短:一长是钢铁多。三短是战线太长,从欧洲的柏林到亚洲的朝鲜,首尾难以相顾;运输线太长,要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战斗力不如德国军队和日本军队。除此,美国的盟国西德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尚未武装起来,英国和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伤了元气;美国虽然握有原子弹,但苏联也有原子弹,并且原子弹不能轻易使用和不能决定胜负。因此,美国尽管在综合国力和军队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困难虽多,但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东北边防军已作了必要准备,并已调集了二线三线部队;中国军队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并经受了20多年革命战争的锻炼,官兵团结,凝聚力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团以上指挥员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老八路,人民解放军向来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经验;中国是反抗侵略,进行的是正义之战,有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全力支援,并且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国人民中有极高的威望,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在朝鲜作战,中国军队拥有直接和雄厚的后方支援,利于持久作战;中国有苏联为后盾,可获得苏联的物资支援,等等。

总之,朝鲜需要支援,中国的国防安全需要保卫。正如毛泽东1951年10月23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开幕词中所说:“我们不要去侵犯任何国家,我们只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对于我国的侵略。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义的,全国人民都已明白这种必要性和正义性。”也就是说,出兵抗美援朝,是中国对美国当局干涉中国内政和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对中国大陆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采取的一种有效措施。在此之前中国政府曾多次发表声明,提出抗议,强烈要求美国空军和海军舰队撤出台湾和台湾海峡,要求美国军队撤出朝鲜,但都无效果。周恩来曾说:“过去我们是管过理过的,如向联合国控诉等。现在这样已经不够了,应有新的决策。”这个新的决策就是出兵抗美援朝。当时,在全国叫得最响的口号,叫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两句话八个字非常恰当地表达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斗争性质、斗争对象和斗争目的。斗争的性质是反抗美国的侵略和侵略威胁;斗争的主要对象是战场上的美国侵略军和华盛顿的美国侵略当局,而不是南朝鲜军和南朝鲜李承晚集团,更不是美国借助的招牌联合国,虽然在有些具体战役战斗中是以打南朝鲜军为主,但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始终是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美军和美国当局这个主要对手,所以称为“抗美”;斗争的目的是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和保卫中国的国家安全。所以称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总方针、总政策,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总目的、总目标,也是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动员、教育和国际国内宣传的中心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既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出发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归宿点。两句话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丁伟,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员

二、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丁伟】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是十分艰难的。这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国内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面对的是经济和军事实力居世界前列的美国,并且是在环境陌生的异国作战。中国一旦参战,就要做好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的准备,就要做好美国派空军轰炸中国大城市及工业基地,派海军攻击沿海地区的准备。

但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于必要时援助朝鲜,早有考虑和准备。1950年7月2日,周恩来总理约见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对朝鲜人民军能否挫败美军的干预表示担忧,为预防万一,准备在中朝边境集结9个师的兵力,美军一旦越过三八线,中国军队即以志愿军名义入朝抗击美国侵略军,希望能得到苏联的空中掩护。7月5日,斯大林致电罗申转告周恩来:我们认为,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集中9个中国师于中朝边境以便志愿军入朝作战是正确的,我们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7月7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主持召开讨论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会议决定,立即抽调位于中原地区的第13兵团等部队北上,在中朝边境集结,组成东北边防军,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军的任务,并规定:一旦参战,则“部队均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7月13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8月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国。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毛泽东所说的“时机”就是美军越过三八线,这也是中国出兵援朝的底线。后来斯大林在给金日成的电报中再次提及,“我清楚地了解中国领导同志曾多次声明,如果敌人越过三八线,就准备派几个军援助朝鲜同志。”所以,当美军大举向三八线逼近时,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向美国发出严重警告,不要越过三八线。

美军仁川登陆后即占领汉城,朝鲜人民军主力被隔在敌后,腹背受敌,朝鲜战局发生逆转。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劳动党和政府请求苏联和中国给予直接的军事援助。10月1日,斯大林来电建议中国派出至少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中国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当日深夜,金日成紧急约见中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倪志亮,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

10月2日凌晨,毛泽东电告高岗、邓华:(一)请高岗同志接电后即行动身来京开会;(二)请邓华同志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同日,毛泽东起草了给斯大林的电报:“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由于在当日下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讨论中国出兵援朝问题时,多数人不赞成出兵,这封电报没有发出。根据会议情况毛泽东又起草了另一封电报,于10月3日发给斯大林,电报称:“1950年10月1日来电收悉。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和中国的公开对抗,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最后,毛泽东表示:“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作出最后的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如果您同意,我们准备立刻让周恩来和林彪同志飞到您休养地,同您讨论这件事,并报告中国和朝鲜形势。”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向美国再次表达对朝鲜事件的立场和态度,由于中美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是通过第三方,当时主要通过印度转达中方的信息。10月3日凌晨,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印度驻中国大使潘尼迦,指出“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实际上,早在派兵干涉朝鲜不久,美国就开始酝酿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的问题。1950年7月22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提出一份政策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如果美军出于作战需要,将地面军事行动扩大到三八线以北,那么与中国或苏联军队冲突的危险将大大增加。报告建议:美国应尽一切努力,将地面军事行动限制在三八线以南地区,并在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尽快停止冲突。但是,美国军方极力主张美军越过三八线。经杜鲁门总统批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于9月27日向麦克阿瑟下达了越过三八线的指令。同时,美国积极操纵联合国支持越过三八线政策。

杜鲁门得到印度转来的消息后认为,中国的警告是要威胁联合国不要作出支持美军越过三八线的决议。杜鲁门后来在其回忆录中真实地记述了他此时的心理,他写道:“10月3日国务院收到了许多封电报,报告同一件事情:中国共产党威胁着要参加朝鲜作战。中国共产党政府现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北平大使潘尼迦,并且告诉他,如果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就要派遣军队援助北朝鲜人。”“看来周恩来的声明只是对联合国的恫吓,扬言要在朝鲜进行干涉。”在杜鲁门的指示下,副国务卿韦布于10月4日电示美国驻印度大使亨德森,希望通过印度政府直接与中国驻印度大使接触,转达美国政府的意图,即美国无意与中国冲突,联合国军占领北朝鲜不会危及中国安全,同时又威胁中国说:“不要低估美国人民全力支持太平洋地区国际和平的决心。”

10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央政治局领导人及候补委员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彭德怀、张闻天、李富春等,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等列席会议。据杨尚昆回忆: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宣布,今天全天开会,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上午专门谈应当出兵的理由,下午专门谈不出兵的理由。当天下午,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各种疑虑的人,陈述的主要理由是: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医治战争创伤;建国才一年,经济十分困难;新解放区农村土改和城市民主改革还没有进行;国民党留下的众多土匪、特务、反革命分子没有肃清,人民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差和无制空权、制海权,等等。他们的意见是,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

彭德怀由西安赶到北京,参加了下午的会议,因刚到没有发言。会议结束时毛泽东说,你们说的都有理。但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据彭德怀回忆:当晚,他反复回想毛泽东主席的话,难以入睡。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即可以找到借口。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想到这里,他认为出兵援朝是正确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决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

10月5日上午,毛泽东让邓小平去北京饭店接彭德怀到中南海,谈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说:昨天你没来得及发言。我们确实存在严重困难,但是我们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彭德怀说: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出兵援朝的决策。当毛泽东把挂帅出兵的重任交给彭德怀的时候,彭德怀表示服从中央的决定。

当天下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仍然有两种意见。周恩来支持出兵援朝的主张。彭德怀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经过会上的充分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会议最后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会议还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决定派周恩来、林彪去苏联与斯大林会谈。尽管作出了出兵的决策,但出兵的时间还要等周恩来、林彪与斯大林会谈的结果。10月8日,斯大林在致金日成的信中说,10月7日我收到了毛泽东的复信,说他将派出不是6个而是9个师,但不是现在而是过一些时候再派;他要求我接见他的代表们而且同他们谈得详细些。

10月8日,毛泽东签署《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同日,毛泽东就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问题电告金日成:“(一)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二)彭德怀同志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请他“即派朴一禹同志到沈阳与彭德怀、高岗二同志会商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有关的诸项问题”。同一天,周恩来、林彪前往苏联会见斯大林,商谈有关苏联的军事援助和对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问题。斯大林表示,苏联可以完全满足中国提出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军事装备,但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才能出动支援志愿军的作战。10月11日,斯大林、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通报了会谈情况。

10月12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高岗和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一)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二)请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13日,毛泽东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出兵问题展开复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援,在美军大举于三八线北进的情况下,我们仍应出兵援朝。当晚,毛泽东电告在莫斯科的周恩来:“与高岗、彭德怀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我军对付伪军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线以北大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可以振奋朝鲜人民重组人民军。两个月后,苏联志愿空军就可以到达。六个月后可以收到苏联给我们的火炮及坦克装备,训练完毕即可攻击美军。在第一时期,只要能歼灭几个伪军的师团,朝鲜局势即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只要苏联能于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除出动志愿空军帮助我们在朝鲜作战外,又能出动掩护空军到京、津、沈、沪、宁、青等地,则我们也不怕整个的空袭,只是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如遇美军空袭则要忍受一些损失。”毛泽东还特别强调:“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0月1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研究中国出兵援朝问题。会上周恩来汇报了去苏联同斯大林、莫洛托夫等商谈出兵援朝情况。彭德怀汇报了志愿军入朝准备情况。会议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预定计划于十九日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当日晚21时,毛泽东致电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等:“四个军及三个炮师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十九日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为取得经验,第一晚(十九日晚)准备渡两个至三个师,第二晚再增加或减少,再行斟酌情形。”

中国不惧面临的威胁,作出了派遣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中国的这一举动再一次证明:“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这一举动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说话是算数的。

三、伟大的战略遗产:中华民族复兴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舒健,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教授

【舒健】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60多年,中国的面貌、东北亚的局势乃至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价值不仅没有随时间流逝而消减,反而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愈加清晰厚重。我从中华民族复兴的视角,谈谈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的几点认识。

(一)抗美援朝战争打掉了侵略者觊觎中国的野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受尽压迫和屈辱。中华民族要复兴,首先就是要赢得独立和解放,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的直接军事介入,东北亚成了大国势力博弈的竞技场。

朝鲜战争爆发前,为了遏制美国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图谋,中国曾通过间接或者直接的方式向美国传递信息,力图为美国划一条避免中国进行直接军事干预的底线。但是,美国杜鲁门政府依然基于对旧中国的认识和对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形势的估计,以及潜意识的民族优越感,没有正确地认识新中国,没有能够重新评估中国的能力和决心。

1950年10月15日,中国已经决定出兵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总统杜鲁门征求战地总指挥麦克阿瑟的意见,麦克阿瑟还认为,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是不能介入朝鲜战争的,战争将很快结束。麦克阿瑟更自以为是向杜鲁门表示,“我们不再担心他们(中国人)的干涉,他们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企图拿下平壤,那就会是一场最大的屠杀”。傲慢与偏见使杜鲁门政府对中国能力和决心发生了严重的误判,从而引发了中美之间的直接军事对决。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让美国对于新中国的战争力量和战争意志有了全新认识。美国军事历史学家沃尔特·赫尔姆斯说:“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已成为一个可怕的对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正如毛泽东说得那样,“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新中国不仅将红线稳定在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上,也深深地划在美国决策者的脑海里。

越南战争期间,面临战争逐步升级的可能,中国政府郑重声明:“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犯,就是对中国的侵犯,中国人民绝不会坐视不管。”对中国发出的警告,美国再也不认为是“讹诈”,而是相信战争升级后中国可能会派出志愿军。因此,尽管美国已从特种战争上升到局部战争,飞机也对北越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但其地面部队却限制在十七度线以南,不敢越雷池一步。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等世界格局大变动影响下,朝鲜半岛局势由于力量平衡被打破而再次出现动荡局面。1993年,朝鲜宣布正式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国曾考虑对其进行军事打击,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关键时刻,中国积极与美国就缓和半岛局势进行协调,声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美军进攻朝鲜。2011年,金正日去世时,全世界都忐忑不安,唯恐因朝鲜内政危机引发半岛动荡,进而引发东北亚危机甚至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当时,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陆克文深深表示担心,认为当前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包括朝鲜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要充分保持最大限度的冷静和克制。二是此时此刻不能有任何错误或模糊不清的信号。但是,在朝鲜公开金正日逝世消息几个小时后,中国就发出唁电。在唁电中,中国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将永远与朝鲜人民站在一起”,公开向国际社会宣告:朝鲜一旦有事,中国肯定要果断、强势介入。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能够坚定地就朝鲜半岛局势表明强硬立场,且威慑力始终被国际方面承认,这毫无疑问与抗美援朝的胜利有直接关系。

(二)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边患多元的国家。在历史上,北方的游牧势力如匈奴、突厥、蒙古等军事实力最为雄厚,对中原政权极具挑战能力,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西方的西域与中原间关万里,邦国林立,各不统属,甚至往往作为北方游牧帝国的附庸,一起构成对中原的战略包围;西南各地则高山大川纵横,交通不便,民族成分复杂、分布分散,社会形态不一,对中央时附时叛,或即或离,甚至割据自立。近代以来,东西方列强更是从四面八方入侵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如何应对好各个战略方向的威胁,是历代中央政府都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从地缘政治高度,既看到了这场战争对中国安全的挑战,也看到了可能带来的机遇。他说,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在朝鲜半岛把这一拳打开,中国周边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战争威胁,都将使中国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局面。在以后共和国历史上,中国虽然与邻国发生了多次军事冲突和边境反击作战,但始终没有出现两线作战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所致。

抗美援朝战争在消除中国多面受敌不利局面的同时,还打出了中国军事安全的战略纵深。

1950年10月5日,彭德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出兵朝鲜问题的会议上指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毛泽东在谈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时指出,“第一,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往了三八线。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当时出兵抗美援朝,中国领导人主要目标是巩固东北边防,改善防御态势,增大中国在东北亚方向的战略防御纵深,同时把握朝鲜半岛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史和地缘眼光来审视,这场战争胜利的价值可能还远远超出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预想。

在中国周边地带中,朝鲜半岛是对中国军事安全影响至为重要的地方。其关键之处不仅在于中朝两国唇齿相依,不仅在于其屏障东北,更在于朝鲜半岛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在亚太地缘政治舞台上,朝鲜属于一个战略要冲,它位于俄、日、美、中几个大国之间。朝鲜一旦爆发危机,苏、美、中包括日本很可能迎头相撞,剑拔弩张,直至爆发大规模战争。

朝鲜战争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抗争的重点转移到亚洲,并在朝鲜形成焦点而诱发的。朝鲜战争爆发后,假如中国坐视不管,无所作为,尔后的朝鲜半岛不可能出现大国力量的真空。但是,不管是美国或者苏联势力处于支配地位,还是美苏两股力量处于胶着状态,都将给中国造成沉重不堪的压力。正是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走了一个帝国主义,又请走了一个霸权主义,既遏制了美国“全球战略”在亚州的扩张,也将苏联的注意力引向西部,从而把世界军事热点从欧亚大陆东部推到了欧亚大陆西部,打出了一个较为和平的东北亚环境。我们经常讲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军事安全的战略纵深,但这一纵深不止于中朝边境,不能以百公里计,恐怕应以千公里计。

(三)抗美援朝战争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何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管我们如何诠释其内涵,但能否在政治制度上呈现先进性和优越性,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所谓中国历史上的那些盛世,不仅在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有多繁荣,版图有多辽阔,更在于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成为他国效仿的榜样。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新中国才诞生不到一年,整个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整顿社会秩序,肃清大陆残敌,解放西藏、台湾等一系列严峻任务。在帝国主义的扼杀政策下,面对强大的敌人,新中国敢不敢出兵?出兵后能不能打赢?这个制度能否经得起战争的考验?国内外支持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人都在担心,中间派也在等待观望,而反动派却幸灾乐祸。退一步讲,即使打赢了这一场战争,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政权巩固是否会受到巨大影响?也是新生政权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内外许多人都充满疑虑,都替共产党领导人捏把汗。

迄今仍然感到自豪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处理战争与建设两个矛盾,把对于中国来讲本来是一次重大的“危机”,变成了一次巩固、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契机。我们不妨先来看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发生的一些大事:

1951年3月26日至4月3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教科书出版会议和课本发行会议。

1951年5月4日至16日,全国篮球比赛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诞生以来第一次全国规模的运动会。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除台湾省以及一些沿海岛屿外,实现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大统一和大团结。

1951年6月3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7月1日起实行铁路、轮船、飞机三种旅客强制保险。

1951年8月27日至9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合并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会议讨论了如何根据新中国的具体情况与需要,巩固和发展全国的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等八个重要文件的草案。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9月29日,天水至兰州铁路全线通车。

1952年7月29日,新中国参加国际体育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第一个体育代表团抵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升起。

1952年9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针和任务。

上述事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中所载。之所以要在这里不烦其详列举,是要说明当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关乎历史命运的决战之际,国内建设发展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不仅没有因战争硝烟受到影响,反而用抗美援朝战争来推动国内建设,再用国内建设保证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的消耗与当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相比,其总量并不算太高。抗美援朝战争的开销只占同期财政支出的1/10。1951年底,国内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国家财政出现10.9亿元的节余。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获得了每年15%的增长率。至1952年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提前完成,并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显示了顽强的战斗力。当时中国在第一线,苏联在第二线,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也给予了相当大的物质上的回报。“一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重点上程,东欧国家援助中国108个大型工程,这些项目奠定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基础。

战争不仅没有将中国打垮、拖垮,反而使中国事业蒸蒸日上,极大彰显了共产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战争胜利一扫支持者人们心中的阴霾,打掉了反动派的幻想,吸引了中间派这股力量。1951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中指出:“特别是最近几个月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三大运动,不仅使广大劳动人民和青年学生更加觉悟和更加坚决地站起来了,而且使广大工商业者和中上层知识分子以及各种宗教信徒,也日益增多地参加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来了。许多人,在此以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还存着怀疑和游离的态度,现在,则转而采取信任与拥护的态度。”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在国内巩固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而且在世界上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四)抗美援朝战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民族复兴,重要的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自尊与自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敌入侵战争中,几乎没有取得过一场真正的胜利。在鸦片战争中,几艘军舰,数千英国水兵,就能让清政府屈膝投降,割地赔款。甲午一役,更是将中国人的最后一点自尊自信彻底打掉。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虽然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后屡战屡败的历史,但细论起来还是颇感底气不足。1945年8月17日深夜,国民政府在研究受降日军的最高层会议上,盟军驻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提到:日本虽然已经战败,但日军仍然傲慢且不认输。在中国境内,为了扬中国军威,震慑日军,只好将国民党的新6军空运到南京。因为新6军在缅甸打败过日军号称精锐之师的数个师团。即使这样,在南京受降期间,很多地方还需要已经投降的日军来维持社会秩序。国人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但在雅尔塔会议上,依然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一样,成为“盟友”交易的筹码。对此,中国国民政府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

真正改变这一切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彭德怀豪迈地说:这场战争“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天,也许我们很多人很难体会听到这句话时的强烈震撼、扬眉吐气的感觉。美国的乔纳森·波拉克在《朝鲜战争和中美关系》中写道:“参加朝鲜战争使中国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危机,然而回顾历史,北京顶住了变化和危险,成为更成熟、更受人尊重的国家。”志愿军入朝作战仅十多天,就将几十万所谓“联合国军”杀得丢盔弃甲,世界才真正相信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不是一句空话。尽管有人称赞,有人反对,有人谩骂,但没有人再敢瞧不起中国,中国也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从根本上洗刷了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受侵略的屈辱历史,而且也开创了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新篇章。因此,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也是中华民族的入世之战,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走向世界的重要心理支撑点。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朝鲜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苏联英雄“青年近卫军”在中国
战例教学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中的系统性应用探究
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