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抗战胜利的经济支撑

2015-01-09李诗琦

军事历史 2015年5期
关键词:国统区解放区国民政府

□李诗琦

抗日战争的胜利,尽管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因素,却离不开解放区经济的稳步发展、国统区经济的艰难恢复、苏美英法等国家的国际支援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无私捐献。它们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经济支撑。

一、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担负着中国所有军队的主要开支和各项战争支出。1938年10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数次反共高潮的双重夹击下,解放区的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由此,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证供给”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8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毛泽东选集》,第4卷,1206页。的号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大力开展经济建设,有力地保障了战争供给。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十分注意解决土地问题,“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②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能的力量进行抗战,中国共产党将原有的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调整为“减租减息”。为更有效地激发各阶级、各阶层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区根据各地的经济状况实行相应的税收租金政策,一般地区减少战前租金的25%;困难地区可视情况减少37%或46%;敌占区和游击区,可酌情将比例下降到20%或者15%。在“减租减息”政策实施以后,解放区军民共开荒200万亩,粮食产量节节高升,棉花产量增长近4倍,从1941年的50.8万斤到1943年的209.7万斤。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减租减息”政策实行不到一年的时间,耕地面积从8626006亩增至8994483亩,粮食产量从110万石增加到130万石,牛羊的数量增加超过30万头。到1940年,耕地面积比1937年增长了36%,粮食产量也增长了一倍多,畜牧业得到了发展,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942年至1943年间,毛泽东撰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必须学会经济工作》等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提出了“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原则,指出不能单纯地依赖外部支援,要组织号召发动老百姓的力量,自力更生地发展各项革命事业,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了解放区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纲领性文件。

抗战后期,通过采取奖励垦荒、举办农贷、改进耕作、表彰劳模等措施,解放区的经济政策从半自给向全面自给转变。针对工商业基础极其薄弱的落后状况,解放区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公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同时也鼓励私营经济的成长。解放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迅速发展起来,一些生活必需品如煤、石油、肥皂、火柴,实现了完全自给,诸如棉布、玻璃、纸烟、制药等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军民所需。

至抗战结束,解放区经济充分发展,财政经济状况显著改善。据相关资料显示,1943年解放区生产总值达38亿,超过当年财政收入的一半;1944又迈上一层楼,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62.8%。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负担大幅减轻,1943年征收救国公粮18.4万石,1944年减少为16万石,1945年仅为12.4万石。征粮的逐年减少,促使百姓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融洽,军民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1945年,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改变,又制定了“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①张湛涛:《浅析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的群众路线》,载《新西部(理论版)》,2014(9)。的方针,经济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使敌后抗日根据地渡过了困难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粉碎了日伪军的进攻,并为赢得持久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二、国统区战时统制经济的艰难启动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尽管进行了积极抵抗,但敌强我弱的现实使得大半国土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国统区只剩下了西南、西北、湘、桂等省以及闽、赣、皖、晋等省小块地域。这不仅仅只是国统区缩小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战前中国工业90%集中在华北华中华南的一些大中城市,日军占领了这些重要地区和工业城市,对国民政府的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打击。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维持国统区经济的发展,国民政府建立了以下战时经济体制的各项措施,以恢复经济:一是对经济集中管理。1938年初,国民政府调整了繁冗复杂的经济机构设置,将原有的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成为掌管全国经济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军委会所属第3部、第4部、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以及国民政府所属之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所属之水利部分均并入该部。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领导体制的形成,为战时统制经济的实行提供了制度保证。二是支持工厂内迁。战争爆发后,上海工商界发起了工厂内迁运动。国民政府对工厂内迁非常支持,不仅内迁工厂一律免收税款,还拨款补助,补助款项共计56万。重庆市政府给予迁川工厂免征土地附加税,及水电、劳力及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内迁工厂尽早投入生产。至1940年,内迁工矿企业达到600余家,设备材料约12万吨,技术工人1.2万人。这一举措有效保存了中国有限的工矿业实力,为建设规模齐全的后方工业基地,保证抗战的物资供给提供了重要保证。三是鼓励扩大生产。着重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改造,保护专利权。至1944年,国统区工厂总数达到5622家,资本额4.27亿元。川滇黔桂陕甘等七省注册的工厂从原有的237个增至4665个,占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6.6%。1939年,玉门油矿的开采生产,打破了抗战期间日本切断国际供应线造成外油来源告竭的不利局面。至1945年,玉门油矿共钻井26口,年产原油65768吨,天然气566万立方米,成为抗战期间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据统计,1943年国统区的煤产量比1938年增加了40%,水泥产量增加63%,电力产量增加97%,面粉产量增加172%。机械工业资本达到了600余万元,生产各种机器4万多台。

在国土大面积沦丧、原有国统区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不利影响下,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大后方经济的恢复与坚持,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是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支撑。

三、苏、美、英、法等国的国际支援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通过外交活动积极争取欧美大国的经济援助。早在1936年11月,国民政府即与苏联外交官员进行多次接洽,希望中苏在政治上合作,以促进反日大同盟。1937年5月,财政部长孔祥熙出席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借机走访欧美各国,洽商援助与购买武器事宜。七七事变以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外交工作,派出专项大使,以争取外援。

苏联是最早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1937年8月,《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据此苏联不仅在道义上支持中国抗战,而且在军事物资上大量供应。①参见梁琪:《<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载《历史教学》,1999(3)。1937年9月14日,经过磋商中苏双方决定:“重轰机自明日(15)起至本月25日10日内起运一大队,计机31架。此后每隔10日起运一大队。此外,教练机8架及И-16式驱逐机(即试验时之红色机)93架,在10月1日前起运完毕。其他飞机62架在10月25日前起运完毕。”②李振民、赵保真:《中国抗日战争史纲》,163~164页,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苏联还提供飞行教官和技术人员89人,供应炸弹1900吨,飞机机关枪子弹1500万发。与此同时,1938年3月和7月,苏联两次贷款给国民政府,先是1亿美元,后来又贷款1.5亿美元。苏联对中国军队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将近4年时间内,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坦克、汽车以及各类手榴弹、炮弹和枪支。

抗战初期,美、英、法等国对华态度并不明朗,对华援助更是摇摆不定。直到1939年,美、英、法不得已参与战事,同时也展开了对中国的援助,美国提供给中国政府2500万美元的借款,英国先后提供18.8万英镑借款、500万英镑的平准基金借款以及285.9万英镑第一次信用借款。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又先后与中国政府达成了几笔贷款协定,美国贷款1.2亿美元,英国0.32亿美元。法国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在1938年至1939年间,与中国签订了1.8亿法郎和2.4万英镑的借款合同。中国用这些借款来购买战争军用物资、工业机器,以及修建铁路,大大增强了军力。这些贷款尽管来得较晚,附带的条件也十分苛刻,但对中国坚持抗战依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苏、英、美、法等国的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然而遗憾的是,国民政府在外援物资的分配和使用上不公不均,尤其是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拒绝提供外援物资,再加上管理不善等原因,使得这些宝贵的外援物资没能更好地“物尽其用”。

四、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无私捐献

抗战初期,海内外的爱国志士开始了积极的募捐活动。很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新疆地处偏远,虽然当地人民没有在战场上与日军直接作战,但他们在反帝会号召和内地军民英勇抗战精神的鼓舞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募捐活动。1943年开展的“一县一机运动”,得到人民的热烈响应,一年中全疆共捐献飞机144架。云南省也不甘落后,为支援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七七事变后,为了战争的需要,云南同胞老少齐动员,同心协力,昼夜奋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即修通滇缅公路,创造了世界修路史上的奇迹。滇缅公路通车后,成千上万吨的军事物资从这里输送,有力地援助了中缅战区的抗战,对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支援。

身在遥远异乡的海外侨胞,情系祖国,心系战场。当时世界各地的华侨800多万人,在各种救亡团体的号召下,有400多万人参加捐款。根据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以财政部捐款资料所作的统计,历年捐款数字如下:1937年16696740元(国币);1938年41672186元;1939年65368147元;1940年123804874元;1941年106481499元;1942年69677147元;1943年102266536元;1944年212374205元;1945年584251321元。③李振民、赵保真:《中国抗日战争史纲》,258页。总数为13亿多元。在海内外各界人士的义举中涌现出很多感人事迹。菲律宾华侨李清泉带头购买救国公债40万元,临终捐献10万美元;缅甸女华侨叶秋莲女士,将名下产业与首饰全部拍卖,获得3万多元,全部捐给国家;新加坡华侨陈嘉庚卖掉了自己的饼干厂,个人一次就购买救国公债10万元,并不顾生活艰辛每月捐款2000元,直到抗战胜利结束。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1年底,国民政府的总收入约226亿元,政府军费开支约为123亿元,其中华侨汇款(包括寄给国内家眷的生活费、救国损款和对祖国的投资)达53亿元,相当国民政府总收入的23.60%、国民政府军费开支的43%。可见,华侨的经济支援在战时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马建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军事合作(1937—1945)》,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8)。

[2]张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国民党政权——史学界对1928—1932年民国政治史的研究述评》,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1)。

猜你喜欢

国统区解放区国民政府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解放区的天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郭沫若作序推荐的解放区作品书影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战时经验与制度变迁:山东解放区对东海关的接收与改造(1945—1949)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