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事援助对中国抗战胜利的贡献
2015-01-09□李赟
□李 赟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结束了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屡战屡败的历史,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取得的。同时,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也离不开世界其他爱好和平、支持正义国家的大力援助。苏联作为中国最大邻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力军,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中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抗战时期苏联军事援助的基本情况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号召全世界人民用一切方法对中国进行国际援助,同时依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军事上给中国以有力支援,在战略反攻阶段,苏联百万大军出兵东北,直接对日作战,对加速日本败降起到重大作用。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斗争格局变化和中国抗战发展,苏联对华军事援助主要集中于全面抗战前半期和最后胜利阶段两个时期。
(一)从1931年日寇入侵东北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以多种形式对华军援。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在英法等国对日采取“绥靖”政策,美国反对就此对日经济制裁的情况下,苏联不仅发表声明表达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其驻东北领事馆人员,还给坚持抗战的东北军所部提供了一定军事援助。东北军马占山部及海拉尔警备司令部获得“装甲自动车4,火炮10,高射炮4、机关枪100,手枪1000”①[韩]朴宣泠:《东北抗日义勇军》,318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等武器;抗日的苏炳文、张殿九、马占山等部数千人在弹尽粮绝情况下,退入苏联境内受到优待。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苏联与中国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开始扩大对华军事援助,以多种军援形式支持中国抗战。
一是提供贷款和军用物资。1937年至1939年,苏联与中国签署了3次共计2.5亿美元的贷款协议。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方中止履约,中国实际用款1.7亿。利用这些贷款,中国共向苏联购买了9批军用物资,包括飞机92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大炮1140门、轻重机关枪9720挺、步枪5万支、子弹约1.8亿发、炸弹3.16万枚、炮弹约200万发及其他军用物资。①[苏]斯拉德科夫斯基:《苏中经贸关系史(1917—1974)》,127~138页,莫斯科,战士出版社,1977。中国因财政困难、外汇短缺,无法直接现金偿还,经协商,中方通过出口物资作价抵偿贷款。此外,苏联也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物资援助,如1937年冬,苏联通过新疆省政府支援八路军汽车10辆、高射机枪12挺、子弹12万发②《滕代远传》,229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后来,又通过西北交通线赠给中国共产党10车军衣和军火,以及药品、无线电器材和汽油等物资。为缓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财政困难,苏联还提供了300多万美元的经费。
二是派遣军事顾问参与作战指挥。从1937年第一批顾问来华至1942年初最后一批撤离,苏联援华的顾问及教练员、飞机和坦克装配工、筑路和桥梁专家等共计3000多人。这些顾问直接参与制定作战计划、协助指挥了武汉、宜昌、长沙等重大战役。此外,苏军顾问和专家还在军队训练、管理和作战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提高了军事机关和军事人员的领导水平。据苏联统计,在各类军事学校、训练班和部队中受过苏联顾问和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③[苏]博罗金:《抗日战争中苏联对中国人民的帮助(1937—1941)》,160页,莫斯科,战士出版社,1965。。
三是组建志愿航空队来华参战。从1937年苏联第一批空军志愿队来华至1941年底撤离,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华工作,其中700名飞行员参与轮战④[苏]杜宾斯基:《苏中关系(1937-1945)》,102页,莫斯科,战士出版社,1980。,并有200多人血洒长空⑤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下),28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据国民政府统计,到1940年11月,苏联志愿航空队击落击毁敌机544架。此外,苏联航空志愿人员还培训中国飞行员和航空技师,帮助重建空军。1939年8月,他们帮助中国在新疆伊宁成立了一所航空学校。到1940年8月,苏联教官在这里先后对328名中国人员进行了专业的航空指导和训练。⑥[苏]博罗金:《抗日战争中苏联对中国人民的帮助(1937—1941)》,171页。此外,还有一部分中国飞行员直接到苏联受训,至1939年夏,共有1045名飞行员、81名领航员、198名射手兼无线电人员及各种航空技术人员8354人先后在苏联受训。⑦[苏]阿格延科:《苏联对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军事援助》,63、78页,莫斯科,军事出版社,1975。
苏联在英、美、法等西方大国对中国抗战隔岸观火时,第一个伸出援手。一方面有其国家利益考虑。1937年之后,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德国加快备战步伐,英法等国则试图通过“绥靖”政策将战争祸水引向苏联。同时,日本于东北中苏边境驻扎精锐部队——关东军,不断挑起日苏武装冲突,并与德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大有伺机北进苏联之势。苏联为避免两线作战,需要中国抗战牵制日本。另一方面,苏联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夕国力有限、加强备战的情况下,给予军事援助,更体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仅以贷款为例,当时苏联贷款的年息仅为3%,远低于美英贷款6.5%的年息⑧唐培吉:《抗战时期的对外关系》(下),211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并且援助的军火物资价格很低,“实际价值等于动用苏联对华信用贷款的2.5倍”⑨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3分册,1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41年德国闪击苏联,苏军在战争之初遭受了巨大的兵员和武器装备损失,处于危机之中的苏联已无能力继续对华援助,苏联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应对德军入侵。苏联逐步减少并中断了对华军援。但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成员,苏联一直没有放弃反对日本法西斯的立场。1941年12月12日,斯大林在答复美国请求苏联参加远东战争的问题时指出:“苏联必须打日本,因为日本肯定会无条件破坏中立条约。我们准备迎接这一形势,但这需要时间来准备。”⑩王真:《论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参见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编:《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73~174页,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并且,苏军在战略上对德军的打击,对于中国抗战有着积极影响,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包括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同时,苏联一直在远东保持着必要兵力,使得日本“未敢以全部兵力加诸中国”⑪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347页,台北,台北出版社,1981。。
(二)1945年雅尔塔协议签署,苏军出兵东北加速日本法西斯覆灭。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欧洲战场大局已定,日寇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主要作战目标。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对日宣战。8月9日,苏军3个方面军及太平洋舰队和黑龙江区舰队共计150余万人,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历经24天战斗,苏军毙伤俘日军68万人,关东军彻底覆灭,东三省宣告解放。9月2日,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
苏联出动东北,有两方面意图,一是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1944年底至1945年初,日寇虽已是强弩之末,在中国、东南亚、太平洋等各个战区节节败退、全面陷入被动,但仍负隅顽抗,甚至在遭受原子弹攻击后,还妄想本土决战。苏联参战使日本彻底陷入绝境。二是尽快兑现《雅尔塔协定》所获利益。《雅尔塔协议》中有关远东地区的利益分配是苏联出兵的重要前提,包括维持外蒙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及千岛群岛交予苏联等。一旦日本投降,苏军将无任何理由进入中国东北,也无法要求中国接受《雅尔塔协定》。而且,如果由于美国的进攻而造成日本投降,苏联也将失去在亚洲与美国争夺权益、讨价还价的资本。
二、苏联军事援助对于抗战胜利的重要作用
虽然抗战中苏联对华援助夹杂着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因素,在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等方面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但是苏联出于国际主义精神,给予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军事援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打破中国孤立无援的境地,鼓舞中国军民抗战斗志。1937年全面抗战初期,在日寇亡中国之心路人皆知的情况下,美英法等国依然举棋不定,采取“绥靖”政策,虽对抗战表示同情,实际上却借口“中立”,对中国要求的各种援助态度消极,企图袖手旁观以坐收渔人之利,甚至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间,还未提供实质性援助。例如,1937年5月张伯伦在英国上台,全面推行“绥靖”政策,其他欧美国家亦步亦趋,纵虎为患;美国对日输出总额中,军用品占比从1937年到1940年逐年递增。与之不同,苏联在自己国力有限,尚需积极备战的困难情况下,伸出援手,不仅提供贷款购买军火,还派遣顾问团和志愿飞行队。仅以贷款为例,1937年至1939年苏联所提供的2.5亿美元贷款,占当时国民政府所利用外援的71%,且与西方国家贷款仅能用于非军事目的不同,苏联贷款直接用于购买军用物资。相比于这些实质性帮助,苏联军事援华更具意义的是,在中国人民最艰难的独立抗战时期,苏联援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正如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所说:“外援方面,自一九三七年七七以后,直至一九四一年六月苏德战争以前,整整四年间,我们作战所需的物资,大部分独赖苏联的援助。苏联同时更在革命精神和人类道义上寄与我们以无限的同情和鼓舞。”①孙科:《我们的唯一路线》,载《中苏文化》,1944(5)。
(二)增强中国对日作战实力,阻滞日军侵略步伐,推动抗战胜利进程。苏联援助的军火对于装备落后抗战初期损失惨重的中国军队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抗战之初遭受重创的中国空军,在苏联的帮助下,又组建了3个飞行大队,其中规模最大的第1、第3大队,完全在苏式飞机基础上建立;中国第1个机械化师也是在苏援装备基础上组建。苏军顾问提出的部分军队正面阻击敌人,另一部分军队迂回设伏、实施反突击等积极防御的作战构想,在南昌和三次长沙会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苏军顾问训练下,随着中国军队逐渐适应战争,苏军顾问来华前后的1937年和1939年,中日作战损失比从5∶1下降至1∶1。②[苏]季托夫:《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40周年》,载《远东问题》,1977(4)。苏联志愿飞行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保卫武汉、兰州、重庆等地,同时,还对日军后方基地进行轰炸,扰乱日军作战部署,仅在1938年1月至6月,就轰炸日军机场20余次,炸毁敌机100余架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下)》,28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正是在苏联军事援助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才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而苏军1945年出兵东北,更是直接促成日本投降。在公开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投掷原子弹后,日本甚至未召开内阁会议商量对策,“7月21日最高军事会议所决定的等待苏联的表示来处理波茨坦公告的态度——还没有任何变更”④[日]日本历史研究会编,金锋译:《太平洋战争史》,第4卷,13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但“由于苏联的参战,把有关进行战争的一切希望完全粉碎了”⑤[日]日本历史研究会编,金锋译:《太平洋战争史》,第4卷,139页。。苏联出兵不到10小时,日本天皇就指出:“苏联已对我国宣战,……急需研究决定收拾残局之对策。”⑥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下卷,658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苏联出兵6天后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有助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止国民党反共摩擦行为。苏联将“国民党必须停止内战和任何敌视中共的行动”①[苏]列多夫斯基:《中国命运中的苏联和斯大林——1937—1952年事件参加者的文献和证明》,251页,莫斯科,军事出版社,1999。作为援助国民政府的重要条件,苏军顾问利用其特殊身份,对国民党反共行为予以严厉谴责和制止,注重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虽然苏联此举有加强中国抗战力量,以尽量牵制日本侵苏的考虑,但对于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皖南事变发生后,苏联军事总顾问崔可夫警告国民党,如果想通过内战来消灭共产党就“意味着大大恶化同苏联的关系”②[苏]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6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并进一步暗示,内战“可能导致苏联方面停止援助。”③[苏]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59页。鉴于中国共产党及国内各界对于皖南事变的强烈谴责,并顾忌到苏联的态度,蒋介石不得不向苏方表示,“我保证大局绝不因此次事件而有任何变动,中国当继续抗战,直至最后胜利”④国立编译馆主编,陈志奇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第10卷,4612页,台北,渤海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四)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敌后战场抗战,缓解了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因为主观上共产国际及苏联领导人片面认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才是抗日主战场,低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的力量,客观上国民政府是当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执政当局,国民政府不准苏联直接接济中国共产党武器和财物⑤1937年12月,斯大林对杨杰说,苏联准备给八路军野炮24门、防战车炮20门、机关枪60挺、战车15辆、飞机10架,如蒋介石同意,即可赠与。但蒋介石没有同意。后来,蒋介石指示在莫斯科访问的孙科,如苏联再有人提议直接接济中共,要严词拒绝。,因此,相比于向国民政府提供的大量军事援助,苏联克服国民党阻挠给予敌后战场的军事援助相当有限,仅有少量的汽车、弹药、军衣和数百万美元的经费。但这些为数不多的接济,对物资匮乏的敌后抗日战场而言,更显弥足珍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日根据地物资匮乏的困难局面。此外,苏联在东北抗日联军斗争陷入低谷之时,主动将抗联部队接入境内整训,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投入抗战最后阶段的对日反攻保留了火种;还有,接收伤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赴苏就医,接收高级领导和烈士子女赴苏生活学习,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解除了后顾之忧,从某种程度上支援了敌后的艰苦抗战。
抗战期间,在苏联积极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的同时,中国也以自己艰苦卓绝的战斗,牵制了日本,使其难以北上侵苏,从战略上策应了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并且,中国也通过用矿产品和农产品偿付贷款的形式,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物资。抗战期间,中国以这种方式向苏联提供了53238.74吨的矿产品⑥李嘉谷:《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119页,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其中以钨、锑、锡为多,都是制造军工产品的必需原料;向苏联输出的农产品包括绵羊毛21295吨、茶叶31486吨、猪鬃1119吨、驼毛1026吨、各种皮货5407000张⑦李嘉谷:《合作与冲突——1931—1945年的中苏关系》,121页。等,这些农产品对于大片国土沦丧的苏联而言,都是重要的军需品。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苏联的援助,而作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员的中国也为苏联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中苏携手并肩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共同历史经历,是今天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厚历史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两国以史为鉴,为维护两国国家安全、促进国防实力提升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进一步密切军事安全合作。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2]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台北,台北出版社,1981。
[3][苏]阿格延科:《苏联对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军事援助》,莫斯科,军事出版社,1975。
[4][苏]A.M.杜宾斯基:《苏中关系(1937-1945)》,莫斯科,战士出版社,1980年。
[5][苏]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6][日]日本历史研究会:《太平洋战争史》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苏]斯拉德科夫斯基:《苏中经贸关系史(1917—1974)》,莫斯科,战士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