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工作述论

2015-01-09□赤

军事历史 2015年5期
关键词:华北根据地抗日

□赤 桦

能不能培养教育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优秀领导干部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革命政党乃至一个国家的事业能否顺利发展、日益强盛。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革命干部,直接为华北敌后抗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输送了人才,同时也为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准备了人才。

一、华北抗日根据地加强干部教育的历史紧迫性

抗战一开始,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开学典礼的讲演中,就高度强调干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我们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他们是有革命理论的,他们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他们是革命的先锋队。只有依靠成千成万的好干部,革命的方针与办法才能执行,全面的全民族的革命战争,才能出现于中国,才能最后战胜敌人。”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825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正因为如此,八路军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在长期的抗战过程中,根据严峻的形势以及八路军自身建设的需要,始终重视干部教育、大抓干部教育。

严峻的抗战形势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这就需要发动群众,动员群众。这一过程中,“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5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是组织民众进行抗日宣传的主导力量。但随着战事的激烈及新的抗日根据地不断建立和扩大,包括华北在内,各抗日根据地都面临着干部匮乏的状况,这种情况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形势和抗日斗争的需要。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材。”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526页。“要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取抗战胜利,就必需大大增加抗战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强弱的对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增强抗战力量的工作和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④《毛泽东对抗大的指示》,载《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卷,第4期。为此,必须把干部教育提升到夺取抗战胜利的高度来认识。

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发动游击战争的主要地区就是日军大举深入中国内地后在其后方留下的广阔地区。要在敌后开展并坚持持久广泛的游击战争,就必须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作为保存、发展自己和消灭敌人的战略基地。1937年11月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388页。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华北抗日军民在敌人后方开辟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保障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包括晋、冀、鲁、豫、绥、察六省的边区,交通不便,经济薄弱,文化教育也比较落后。尽管其中河北省经济较富饶,而且邻近北平、天津等城市,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但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保定、太原、济南等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相继沦陷,城乡的中小学纷纷停闭,大量知识分子失业,过着黑暗恐怖的生活。为改变各根据地的落后面貌,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发动群众投入抗战,必须实施干部教育,培养大量干部充实到各个根据地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领导工作。只有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才能组织大量的群众支持抗战,巩固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

加强八路军自身建设的需要。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部队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情况:一些干部战士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认为改编就是向国民党投降;有少数人对独立自主的原则缺乏清醒的认识,丧失了对国民党的警惕性。这些思想在干部队伍中造成较大的影响,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发生着作用。另一方面,八路军干部整体素质偏低。无论是新干部还是老干部,面对抗战时期纷繁复杂的形势与任务的要求,均存在一定差距。老干部方向明确立场坚定,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丰富的工作与实际斗争经验,但他们文化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低下。新干部尽管具有高涨的抗战热情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但革命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坚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理论难以和实践相结合。要改善以上干部状况,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干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肃清各种错误思想,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各项方针原则,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和理论素养,解决干部的思想统一问题。

二、华北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主要情况

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中共中央制定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明确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策略。华北抗日根据地依据这些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干部教育。

创办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大批培养干部。毛泽东指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任务,第一为抗战培养干部,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八路军挺进华北敌后,在建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为充实革命队伍,保证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做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会上,通过了军事、政治、经济、财政、文教、群众运动等决议案。在文化教育决议案中,提出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要为抗日战争服务,将干部教育放在首位,要广泛地设立各种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大量培养抗日干部和抗战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来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此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和发展起来。除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领导的华北联合大学外,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还创办了抗大二分校、白求恩卫生学校、河北抗战学院、抗战建国学院、冀中民运干部学校、群众干部学校、政治学校、曲阳县干部学校、冀中“五一”学院、定襄学院、蒙藏学校等。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行政干部学校、抗大六分校、抗大太行分校、太岳分校、筑先抗战学院、太行抗战建国学院等。在晋西抗日根据地创建了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军政干部学校、晋西北抗战学院、晋西青年干部学校、晋西行政干部学校、晋西北财经干部学校、晋西民运干部学校等。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了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山东财政经济学校、山东抗战建国学校、胶东建国学校、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鲁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胶东财经学校、清河财经学校、清河建国学校和滨海建国学院等。据不完全统计,到1941年8月,华北抗日根据地高级专科以上学校有18所,中等学校有21所。1942年是整个华北敌后根据地最困难的一年。当时,各抗日根据地都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各干部学校都压缩了编制,减少了招生。1943年,随着华北敌后抗日战争形势好转,开始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各根据地干部学校教育开始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各根据地还兴办了各种类型的干部训练班。这些训练班或是提高干部业务和文化水平的训练班;或是根据党的工作需要而临时举办的“一事一训”的训练班。学习时间一至两月不等,学习内容或者是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工作任务,或者学习业务等。如1937年8月,保东特委举办的“游击战争干部训练班”;1937年11月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临汾办的“学兵队”;1938年12月在阳城办的华北军政干部训练班等。由边区党政机关办的抗日干部训练班或干校也很普遍,主要培训各种类型的基层干部,还培训救亡团体与自卫队的干部。例如,太行路东干部学校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其前身是1938年初辽县办的抗日干部学校,有工、农、青、妇、儿童团及政民、师资等多种班次,为辽县培训了数以千计的工农干部,也吸收了部分知识分子。1939年秋,改为山西省三区专署路东干部学校,学校设有五种班次,学员近300人。到1943年,各区委党校共培训了数千名党员干部及一些非党干部,加上原各地委党校的培训成果,使太行、太岳的县、区级干部和半数以上的基层支部骨干受到了党的教育。

实施干部在职教育,最大化地培训干部。抗日战争时期,受恶劣的战争环境、紧张的军事斗争和艰难困苦的物质条件制约,不可能开办许多干部学校,绝大多数干部也不可能脱离工作岗位到学校学习,只能利用战争间隙在其工作岗位上进行必要的与可能的在职教育。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抓好干部集中培训的同时,提出大力加强在职干部教育。1939年3月,党的干部教育部公布《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要求把参加学习的在职干部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为担任负责工作的老干部;乙类为文化水平较高而党龄较短的新干部;丙类为政治、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依据各类干部的实际分别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同年4月,《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提出干部在职学习的四种办法:“(一)在实际中学习;(二)读书;(三)向群众学习;(四)适当地给予干部独立负责工作的机会,来锻炼干部、教育干部。”①《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4月17日。1940年1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要求“建立在职干部平均每日学习两小时的制度,并保持其持久性与经常性”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228页。。同年3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提出把在职干部分为四类,规定了四类干部在校学习的科目,并宣布5月5日(马克思生日)为学习节。1942年2月28日,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又应该是第一位的。”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347页。在这些方针的指引下,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普遍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于1940年元旦提出了在职干部教育及建立两小时学习制度。同年6月,八路军第129师在军队中建立了教育部门,规定了部队干部每天两小时的学习制度。边区党政机关民众团体也建立了这种制度。经过一年的学习,各级党、政、军干部在政治理论学习和法令政策理解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1942年5月24日,中共北方分局发出《关于执行中央在职干部教育决定的指示》,要求所有党、政、群众团体的在职干部,都须把业务教育放到第一位,采取小组学习制,业务教育时间的比重应占全部学习时间的4/10。政治教育应以干部之政治水平与工作岗位的条件等来具体规定。为解决各根据地一直存在的工农干部轻视文化学习的问题,规定在职干部的文化学习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负责,按规定标准学习文化课,要求通过学习,分别达到初小或高小毕业的程度。各根据地党组织建立起的干部在职教育制度,对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起了重大作用。

三、华北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特点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虽然经常受到敌人的包围分割以及大规模的“扫荡”,但相对集中。这些特点使得华北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明显的抗战教育特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始终与长期抗战相联系,战争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根据地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无论教育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强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长期抗战服务。在教学形式上,根据地的干部教育适应抗战形势与对敌斗争的变化,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教育形式,包括各种各样的干部学校与训练班以及干部在职培训等。在教育的内容上,结合抗战对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政治、军事教育,讲授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对坚持长期抗战的意义,宣传抗日民主政权的组成与作用,总结反“扫荡”斗争的经验教训,提高粉碎敌人“扫荡”的决心和勇气,组织学员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根据地建设的新情况新经验,以加深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使根据地的干部成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团结抗战的主导力量。例如,抗大一分校就被称为既是一所干部学校,又是一个民运工作队和一支武装战斗队。其将军事化与战斗化、军事组织与学校教育组织合一的体制适应了抗战的需要,推动了根据地战时教育与干部教育的发展。

着眼于作战需要,体现灵活性、多样性、短期性特点。华北抗日根据地在进行干部教育时,始终着眼于抗战需要,根据干部培养目标、任务及对象、条件的不同,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强党的干部在残酷战争中工作的本领,同时相应缩短学习和培训时间。为适应抗战形势,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的形式多样,有正规的干部学校教育、在职干部教育,各种各样的速成班、训练班,还利用开会的形式教育干部,等等。不拘形式的干部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多样化的干部教育形式培养出了大量不同类别的干部,有军事干部、政治干部、经济干部、科技干部和文化干部等,这些干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根据地打仗和建设的实际需要。由于干部的素质参差不齐,根据地对干部教育的要求和侧重点也不同:对具有相当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具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的高级干部,要求他们认真钻研马列原著,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既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又对中国的国情进行透彻的分析,正确地运用马列主义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把马列主义中国化,进行理论创新;对文化和理论水平较低,但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干部则要求他们补习基础文化课,学会读写,要求他们学习中央的文件,理解中央的精神;对于初到抗日根据地,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青年学生,要求他们既要掌握一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又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由于处在战争环境,华北抗日根据地随时准备应付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和突然袭击,这就要求干部学校更加军事化和战斗化,认真调整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等,以适应战斗环境,甚至常常化整为零,将学校分散成若干个既是学习班又是战斗队更是工作组的机动灵活的集体,紧密配合主力军作战,夺取反“扫荡”和反“清乡”的胜利。

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党性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干部党性教育的一个根本方法。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环境十分残酷,一方面是敌人疯狂进攻,另一方面是生活极度困难。为响应毛泽东发出的“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干部学校都普遍把生产劳动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干部学校组织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据《武乡县志》载,1940年12月,八路军总部指战员、抗大学员和北方局党校学员同群众在蟠龙河滩修筑防洪石坝两条,长100多米,可护地200余亩,被当地群众称作“军民坝”。这种生产劳动,一方面可以减轻边区政府及老百姓的负担,使干部学到了生产劳动的知识,另一方面缩短了干部同群众思想感情方面的距离,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思想,是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对坚持华北地区的抗战,加强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建设功不可没,同时也为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准备了人才。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12、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文献选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

[4]总政治部干部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工作历史文献选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5]钟兴铮:《抗战文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华北根据地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抗日英烈马威龙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Review on Register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