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共有一个家——写在“情系国防好家庭”宣传活动结束之际
2015-01-09张年祥康发顺
张年祥 康发顺
五十六个民族共有一个家——写在“情系国防好家庭”宣传活动结束之际
张年祥 康发顺
作者:张年祥,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干事,《国防教育》编辑部副总编兼主编,大校;康发顺,《国防教育》编辑部编辑
2015年初春时节,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大厅。由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全国妇联协办的“情系国防好家庭”宣传活动总结表彰仪式在这里举行。
仪式上,被表彰为“情系国防好家庭”的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王继才等20个家庭,代表热爱伟大祖国的56个民族的千家万户,代表情系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华夏儿女,接受万众瞩目的最高礼遇。
树起一面旗帜,挺起一支队伍。从2014年5月26日开始的“情系国防好家庭”宣传活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近百家电台、电视台、报社和新闻网站,对从各军区、军兵种和各省(区、市)国防教育办公室推荐的179个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家庭遴选出的66个进行专题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强国之志。
从一家四代80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红军烈士英灵,到祖孙三代接力从军、精忠报国;从组成“夫妻哨所”长年戍守边防海岛,到一家人把战士当亲人、真情关爱边防官兵……一个个家庭用生动实践诠释——
家事国事天下事,国防建设是大事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主席深情地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这是习主席的家国情怀,也是炎黄子孙的情感寄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基因。千百年来,生息在这片热土上的中华儿女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使古老的东方大国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正朝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国难当头,何以家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对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忧患融入血脉,成为建设家庭、报效祖国的重要因子;忠诚于国,孝义为家,携手共建强大的祖国,正成为当今国人最崇高的追求。
十万大山深处,郭素荣一家的拥军故事感人至深——
“思念‘妈妈’三十载,中秋时节喜相逢”“抹不去永远留存的‘母子情’,战士心中的‘好妈妈’”“胜似血缘亲情的大爱情怀,世代传承鱼水深情……”这是挂在云南省富宁县睦伦乡拥军大妈郭素荣家许许多多的锦旗上的文字。
1979年,驻军某部正在建设新营房,急需过渡房临时住用。获悉此事,郭素荣不仅腾出自己的房子,还和丈夫郭应堂商量,在自家院里搭建起几间木板房,几十名官兵一住就是两年。那两年,郭大妈每天第一个起床,先是烧好一锅开水,把官兵的水壶全都灌满;然后去屋后的菜园子,将时鲜蔬菜一篮篮送进连队厨房。睦伦乡的冬天十分寒冷,为了让官兵们进屋就能感到家的温暖,郭大妈每天都要生十几盆炭火;官兵训练、执勤回来晚了,无论天气多冷自己多困,郭大妈都要起来与炊事班一起做饭,让他们进家就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
2010年,当年住在郭大妈家的老兵,从祖国四面八方相约来到睦伦。当他们跨进熟悉的家门,看到白发苍苍的郭大妈时,这些七尺男儿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不约而同地双膝跪地齐声喊道:“妈妈!”郭大妈激动得热泪盈眶,赶紧招呼“孩子们”坐下唠嗑。
郭大妈的儿子郭俊峰从小受家庭拥军举动的熏陶,对部队充满了感情。2010年,他看到参加抗旱救灾的官兵晚上睡在闷热的帐篷里,并且饮水十分困难时,立即买来20台电扇、300箱矿泉水,送给官兵;得知驻地某部因为缺水导致日常生活不便时,他又自费铺设饮水管道将水引上山头,让官兵用上了自来水。
郭素荣一家的行动感动了一批又一批官兵,带动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在富宁县掀起了双拥热潮。富宁县连续6年荣获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双拥模范县”称号,2013年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
青藏高原,伊比热衡一家的温馨故事远近闻名——
武警西藏总队某训练基地干部伊比热衡,2005年与家在西藏日喀则的藏族姑娘边巴确珍相识相恋,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伊比热衡带着边巴确珍回四川老家探望父亲,到家后却发现老人已经双耳失聪、双目失明,而且不能下床活动。
据伊比热衡介绍,今年86岁的父亲洛桑群觉,16岁时跟随解放军进藏,一路上充当向导和翻译。由于环境恶劣,父亲留下了许多后遗症,73岁时突发脑梗死,差点失去了生命。
作为新入家门的儿媳妇,边巴确珍看到公公生活无法自理,心中很难受。她和丈夫伊比热衡商议,一定要把公公接到拉萨,亲自照顾。于是,她借款6万元买下一辆面包车,开着车把公公接到了拉萨。到了拉萨,边巴确珍又主动辞掉工作,专心在家做起孝顺的儿媳妇。那些年,在部队工作的丈夫常常不在家,边巴确珍怀孕后,还要照顾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的公公。对此,边巴确珍毫无怨言,她说:“我既然选择了伊比热衡,就要做个好妻子、好儿媳。”她还回忆说,“丈夫在指挥学校当学员时,有一次集训半个月后回到家,胳膊、膝盖好几个地方都有伤,带去的鞋子没有一双是完好的。我理解丈夫,一定要照顾好公公,照顾好家庭,让他安心工作”。就这样,边巴确珍学会了做饭、按摩和理发。每天早晨6点起床,接送儿子上学、做饭、熬茶、为公公按摩……整整9年,她把女人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家庭。如今,公公视力恢复了,耳朵听见了,还能在拐杖的支撑下独立行走,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洛桑群觉逢人便说:“我之所以能熬到现在,全是托儿媳妇的福啊!”
受父母的熏陶和教育,伊比热衡的两个孩子现在对父母和爷爷也很孝顺。8岁的伊勒亚斯和6岁的伊地热斯放学回来,都抢着给妈妈捶背,搀着爷爷散步,晚上给爸爸倒洗脚水、拿擦脚布。有了妻子边巴确珍这个坚强的后盾,伊比热衡在部队的干劲也更足了,不仅多次受到嘉奖、3次荣立三等功,还被西藏自治区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拥军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边巴确珍也被武警西藏总队授予首届“十佳军嫂”荣誉称号。
在藏雷纳电的导弹阵地,谭清泉奔忙的脚步从未停歇——
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今年59岁。他“离退休越来越近,但贡献越来越大”,57岁时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他“对生活要求越来越低,但工作标准越来越高”,身患肺癌仍坚守导弹阵地,发挥余热;他“名声越来越响,但对名利越来越淡”,始终扎根基层,扎根深山,攻克200多项技术难题。那一年,在某导弹旅任营长的谭清泉,被调到该旅任装备部长。走马上任后,他才发现,全旅官兵了解导弹技术性能的屈指可数,熟悉专业的更是凤毛麟角。谭清泉下定决心:“战斗力建设是一场‘寂寞长跑’,我一定要跑好‘第一棒’!”
4年后,该旅奉命出征,初次“亮剑”即告捷。面对掌声,谭清泉没有停下脚步:他一面带领技术骨干先后设计出三代模拟器材,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面又组织官兵编写涵盖某型导弹所有专业的教材,填补了该型导弹训练教材的空白。2011年6月,谭清泉在体检时被查出肺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病魔,他说:“当兵就意味着牺牲奉献,现在我患了癌症,必须坦然面对,即使我明天就倒下,我也要倒在阵地上、倒在工作岗位上。”做完手术,谭清泉仅仅在家休养了4个月,就要求到任务一线。
谭清泉能这样忘我地工作,离不开妻子石一艾的默默支持。由于自己从事导弹专业的特殊性,谭清泉经常随部队外出驻训,一驻就是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根本没时间照顾家庭。爱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婚后不久,她就主动辞去工作,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独自一人担起家庭重任。随军后,石一艾又跟随谭清泉辗转多地,在大山沟里陪着谭清泉度过了20多个春秋。谭清泉经常感慨地说,正是妻子的默默付出,自己才能安心工作,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
“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浓浓的家国情怀,使这些家庭越来越幸福,也越来越被社会和时代推崇。这次受表彰的家庭,既有三代传承精忠报国精神的军人世家,又有四代接力守护红军墓传承红色基因的普通群众;既有28年如一日戍守海岛的民兵夫妻,又有长期倾情关心关爱战士的兵妈妈,还有退伍不忘国防的转业军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拥军情怀和高度自觉的国防责任。
播发1100多篇文字和录音报道、 2200多幅图片、 60多部视频短片,“情系国防好家庭”活动网上词条超过20万,近2亿人次参与网络评选投票……广大干部群众踊跃参与活动的热情鲜明昭示——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这是歌曲《我的祖国》的意境,说的是每个家,其实是一个国。
没有国,哪有家?“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每当听到这首歌,总有锥心之痛。国破山河碎,国将不国,何处是家?
卫国就是保家,爱国也是爱家;有了强大的国,就有幸福的家。于是,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危机,才有了“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抗战的正规军,后面有支前的老百姓,我们万众一心共同前进”;才有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咱亲人解放军”;才有了代代传承的“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的鱼水深情。
我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人民群众这个最牢固的靠山。习主席深刻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政治基础;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坚强后盾;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这次“情系国防好家庭”宣传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加强国防教育重要指示精神,运用广播、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推进国防教育普及深入的实际举措。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将这次活动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及时协调各地、各部队做好提名推荐候选家庭工作,组织力量全程跟踪指导宣传报道、网上评选和总结表彰活动。
2014年5月26日,“情系国防好家庭”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李辉在活动仪式上强调:这是一次群众性国防教育活动,旨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当兵光荣、拥军光荣的浓厚氛围。活动形象大使金一南、王亚平、丁晓兵、敬一丹参加启动仪式,并录制多条公益广告。
8月1日,部分“情系国防好家庭”代表来到北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大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了关心支持部队建设、投身国防事业的感受和体会,部分代表还做客中国广播网,与广大网民坦诚交流、真情互动。当天晚上,这些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光荣出席建军87周年招待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这次活动的主办单位,长期以来充分发挥中央级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大力宣传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爱我中华、心系国防、精忠报国的军地先进典型,宣传和普及国防知识,为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对这次活动,电台党委和领导高度重视,该台军事宣传中心将这次宣传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挖掘、采编、宣传“情系国防好家庭”的典型事迹,营造了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全国妇联作为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近年来积极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开展群众性拥军优属活动,维护军人家庭合法权益,受到了基层部队和广大官兵的好评。这次“情系国防好家庭”宣传活动,各级妇联在宣传对象遴选、典型事迹采写等方面,都给予了有力支持和帮助。
活动开展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数百名记者发扬“走转改”精神,奔赴高山海岛、边防哨所、乡村社区,克服严寒酷暑、高原缺氧等恶劣自然条件,行程数万公里,先后采访挖掘了66个爱国拥军好家庭先进事迹,播发文字和录音报道1100多篇、图片2200多幅、视频短片60多部,许多稿件被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等多家官方网站转载,全国多家报刊及各地媒体也同步展开宣传。在网络评选阶段,有近2亿人次点击投票,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产生了广泛社会效应。
从渤海之滨到雪山之巅,从南海岛礁到林海雪原;从国境线上的界碑到天安门前的华表,从普普通通的社会单元到举世瞩目的伟大民族……这次让思与行、安与危、国与家深切关联的评选活动生动表明——
没有强大的国防,哪有幸福的家园
家是什么?文人笔下,家是《静夜思》里举首望去的那轮明月,是《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是《凉州词》里期盼的春风。国呢?在现代汉语中,往往把“国”称为“国家”,是千千万万家。这就是家与国: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今日中国,经济总量已位于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长,这些都充分表明,我们已经是一个大国。但是,大国并不等于强国,强大的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
强国强军,国之大略。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国防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唯有强大的国防,才有安宁的家庭。当前,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走进“关键一跃”的历史阶段,军队建设也正处在从大国军队向强国军队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上。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尤其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贡献和付出。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胸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强军梦,华夏儿女爱国拥军的风尚在传承、热潮在兴起。
走进一个个家庭,记者在深入,也在心入;在感受,也在感动;在播火,也在浴火。
近一年时间里,上百名记者分赴祖国各地,用话筒、用镜头、用摄像机记录下中国广袤大地上广大人民群众爱国拥军、关心支持国防的感人事迹、精彩瞬间——
河北“大义母亲”韩爱华葬夫后第二天便送子参军;福建单身妈妈黄丽慧身患血癌,依然要求儿子安心服役为国尽忠;湖南“板凳妈妈”许月华双腿高位截肢,却把唯一的儿子送到军营报效国家;山西“拥军老妈妈”欧学联51年如一日、行程数万公里,为子弟兵送去鞋垫、粽子和月饼;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党委书记蓝柯始终怀着深厚感情为军人军属办实事办好事;河北启发集团董事长王启发拖着病体带领家人,走访慰问100个英模连队;江苏民兵王继才夫妻抛家舍业,29年如一日守卫海防孤岛;兰州军区某部战士高磊一家三口默默坚守骊山之巅,确保部队通信畅通;航天测控专家张宁与妻子扎根边疆20年献身国防事业……2015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在东北边陲的辽宁省丹东市,83岁的朱兴亚老人和“老妈妈拥军队”的大妈们在巡逻艇上为战士们包起了饺子;在西北边防的新疆伊吾县下马崖乡,维吾尔族老人阿迪·尕力一家祖孙三代,又一次邀请边防连官兵到家里联欢,大家载歌载舞,共叙军民鱼水深情;在祖国中原大地河南省扶沟县,县长张颖波带领民政局的同志深入乡村社区走访调研,现场办公,解决军烈属和退伍军人家庭困难……他们心系国防和军队建设,给军人以亲人般的关怀,激励着三军将士苦练精兵、枕戈待旦。
重庆市南岸区峡口镇大田村,村民贾紫焰今年已经70多岁。近年来,他和家人经营着几家企业,却一直省吃俭用,把收入的一多半用在拥军工作上,累计金额超过500多万元。采访这个家庭的事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悦感慨万千:“我去采访贾紫焰夫妻时,正赶上重庆最热的那几天。贾紫焰和他的妻子林华贤带着2500公斤西瓜和50箱矿泉水到驻重庆某部慰问官兵,官兵们特别感动。当我了解到他把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拥军,而自己却住在那么小的旧厂房时,我的心里也特别受震撼。”采访朱兴亚一家情系国防的事迹,《丹东日报》记者钟海宁感受至深:“朱兴亚老妈妈80多岁了,还坚持每年到部队去拥军,她做的事情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对部队官兵的那份感情,真的是让我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
走近一个个英模,“情系国防好家庭活动”形象大使、航天员王亚平激动地说:“作为此次活动的形象大使,我一直在关注着‘情系国防好家庭’活动的进展。我觉得,这次活动,既是对情系国防好家庭的一次大规模展示,也是对获奖家庭的褒奖,更使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受到一次生动深刻的国防教育,可以说,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爱国拥军的热潮。”
收听了“情系国防好家庭”广播后,安徽省金寨县长岭乡中心学校初一学生谭晓倩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写信说:“那天,在学校里我们收听了郑为栋叔叔一家守护烈士墓的故事,特别地感动。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忘革命先烈,热爱我们的祖国,长大后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
先锋旗帜在飘扬,星星之火在燎原。
此次活动被宣传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妻被中宣部树为“时代楷模”,藏族战士降巴克珠被解放军四总部评为“2014年度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王启发被媒体评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新闻人物”,“老战士”报告团副团长毛兰成被有关部门评为2014年“全国国防教育年度人物”。
广西,隆重表彰被评为“情系国防好家庭”的5个家庭,并组成“情系国防好家庭”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区巡回报告,上万人次在听取报告中接受教育;山东青岛,评选出10个“情系国防好家庭”,获奖者的受奖感言使现场观众为之动容;湖南邵阳,20个家庭被表彰为“情系国防好家庭”。
随着3D打印、4G网络的到来,人类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支持、拥护人民军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辽宁省丹东市“老妈妈拥军服务队”已经由最初20来人扩大到近百人,为兵服务方式也从传统的排忧解难升级为法律援助、网上释惑、心理服务等;北京、天津、上海等许多地区的老革命、老战士和专家学者,在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和社区进行国防教育宣传的同时,经常在互联网和电视台开展国防专题讲座,以此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国防观念。
一名代表就是一粒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军政军民团结的种子,一个家庭就是一面爱国拥军的旗帜。
爱我中华,从我做起。千千万万个家庭发出感天动地的共同声音:五十六个民族共有一个家,强我国防,中华圆梦!
(责任编辑:孙永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