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

2015-01-09周培清

国防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

周培清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

周培清

内容提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新形态,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理论特征:主题的民族性、立场的人民性、内容的创新性、精神的时代性、思想的辩证性、体系的完整性和意义的实践性。深刻分析、全面把握这些理论特征,对于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与实践指导作用,并自觉学习贯彻这一战略布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 理论特征 “四个全面”

作者:周培清,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大校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新形态,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理论特征。深刻分析、全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这一战略布局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与实践指导作用,自觉深入学习贯彻这一战略布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主题的民族性

理论是为了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发展的。一个理论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这个理论的主题。世界上没有无主题的理论,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主题。而任何理论的主题,都因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一个鲜明的理论特性就是它的民族性,即中华民族的理论,是为了回答和解决中华民族所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创造的理论。具体地说,它是为了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中华民族如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整个中华民族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创造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和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保证。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构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由此可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设计、展开,它的目标明确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它的“问题域”就是在当前“中国”这个地域中,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因此,着眼中华民族,为了中华民族,是“四个全面”的最大主题。中华民族性,是“四个全面”理论的最重要特性。

立场的人民性

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立场。理论立场实质上是阶级立场、政治立场、政党立场的理论表现,回答和解决理论“为什么人服务”的价值取向问题。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这就表明,站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其建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理论立场也必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体现,是真理观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体现。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形态、新创造,也必然是站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真挚的为民情怀,提出实现以“两个一百年”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价值取向,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使命追求,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责任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维护人民根本权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姿态,管党治党,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因此,“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穿了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体现了鲜明的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

内容的创新性

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渊源,都是在继承前人有关理论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称不上是新的理论。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同样,“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形态,也是对前人理论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并发展的结果。可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理论渊源,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供基本理论资源和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已经展开,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把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先后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主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可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内容,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项都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一项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延续,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必然结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形态,其创新性在于,它根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提升到“全面”的高度,把四个“全面”综合集成创新为“四个全面”,并把“四个全面”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战略举措,从而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精神的时代性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这一重要论断,蕴含着这样的深刻思想,即一切真正的哲学理论,其精神都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列宁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世界已经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世界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创的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形态,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反映的时代精神的总的内核没有变,但它为这个“没有变化的时代精神的总的内核”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因子,即它是这个时代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反映。这个时代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入“迈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的新阶段,我们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个有着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概括起来就是实现“四个全面”。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容,不完全等同于这个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它是这个时代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理论反映,蕴含着新的时代精神因子,是一种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理论创造。

思维的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唯物辩证的,那么反映这个世界的理论也应该是唯物辩证的,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充满了辩证思维。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把“全面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四个全面”的整体布局来看,它既解决经济基础的问题也解决上层建筑的问题,既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也解决社会方面的问题,既解决物质领域的问题也解决精神领域的问题,既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也解决党对发展的领导问题,力求统筹经济、政治、法治、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就“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来看,它着力解决的是在小康社会建设、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四个关键领域一度存在的片面性问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上升到战略高度。

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观点,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在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地位,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支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四者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从“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来说,全面深化改革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其改革的本身也包含了法治建设和管党治党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既包含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固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内容,也包含依法治国、依规管党治党的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重要的政治引领、思想和组织保证作用,三者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谁也离不开谁,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赖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再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了全局和重点辩证统一的观点,认为在“四个全面”中,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并非平行并列、平分秋色,而是有一般也有重点,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在关键地位,是重大战略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就“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所包含的要素看,也不是完全处在等同和并列位置的,也有重点和侧重点之分。比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所包含的诸要素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始终是整个目标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重点要素;在全面深化改革所包含的诸要素中,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重点要素;在全面依法治国所包含的诸要素中,党的领导始终是具有本质特征、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全面从严治党所包含的诸要素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始终是主线。

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理论结晶。

体系的完整性

理论是概念的逻辑体系。具有完整的体系,是一个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的主题或逻辑起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这一主题,它构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全面深化改革论”“全面依法治国论”“全面从严治党论”,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强大动力、重要保障、政治保证等带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刻的回答,以全新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是:到2020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基本内涵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重大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发展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论”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相对应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任务;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论”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施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论”指出,要把党建设好,充分发挥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这些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进程中,要坚持严思想、严教育、严组织、严标准、严作风、严执纪、严惩治、严制度、严管理,把“严”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部环节,以“严”增强党的建设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是全面从严治党。

总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又构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动力支撑论”“重要保障论”和“政治保证论”,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完备形态。

意义的实践性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其重大的理论意义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3。这就深刻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基础和实践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总结实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实践经验,在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党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深刻分析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战略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加强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践经验,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治国方略。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的战略要求。

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为了满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它必将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推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持续深入发展。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孙正聿:《哲学观研究》,260页,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3. 徐隽、姚大伟:《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人民日报》,2015-2-1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4]曲青山.《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光明日报,2015-4-1.

[5]人民日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人民日报,2015-2-25.

[6]胡维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指针》.光明日报,2015-4-15

[7]解正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开拓前行》.解放军报,2015-4-24.

(责任编辑:何 荷)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5)05-0026-05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